分享

【巴蜀文化与文学】汉赋形象代言人:司马相如(下)

 SZTsmz 2016-03-08

巴蜀文化与文学 之

汉赋形象代言人——司马相如

(下)

文 杜悦竹



文君当垆 相如涤器

1

首富女儿与穷酸才子私奔,这在当时一定又是轰动的头条新闻。

卓文君跟着相如跑到成都,才发现司马相如穷得要死,“家徒四壁立”,家里就只有四面墙壁。理想的丰满遭遇到现实的骨感。

卓王孙恼羞成怒,别人看来的“故事”,对他而言却是一个重大“事故”,深感耻辱。他放出话来:“我的女儿居然跟人私奔,太不出息了,把我们卓家的脸都丢光了!我不忍心杀她,但是一分钱也不给她!”

眼见得谋取卓家的钱财似乎无望,但是司马相如不急,他在静静等待。

卓文君从小锦衣玉食,哪里过得惯这种穷苦日子,没多久就受不了了,对相如说:“我们还是回临邛去吧,即使向兄弟借贷,也足以为生,何至于在成都过这种苦日子!”

司马相如在等着她开这个口。

于是两口子回到临邛。

然而,他们在成都,也留下琴台路的地名,这是他们对地方记忆的一个贡献。

2

相如变卖家当,在临邛盘了一个酒馆下来,也许就在卓家附近。在酒馆里,卓文君作女招待,当垆卖酒。相如自己带着一群小厮,穿上露出腿毛的大裤衩(这在当时可是新鲜玩意儿,有身份的人是不屑于穿的),在集市中热火朝天地洗涤器皿。

大才子开了家酒馆,首富的女儿当女招待,“凤求凰”的男女主角又回到了临邛,这在当时肯定又是一个头条新闻。酒馆的生意绝对不会差。

卓王孙觉得太丢人了,杜门不出。

卓王孙的弟兄们都来劝他,也许这中间还有临邛县令王吉的身影,他们说:“现在文君已经失身于司马长卿了,无法挽回。而且人家长卿又不是什么下等人物,人家是大文豪哟,一表人才,你女儿足以托付终身的。而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他无非就是现在穷一点,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你何必跟他们把关系搞得这么僵。他们穷得去开酒吧,你不也丢脸吗?”

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僮仆百人、钱百万”,连未办置的嫁妆都一并补齐了。

大功告成。于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收拾行囊,回到成都,买田宅,成为富人。

只是不知道,参与策划、一手导演的临邛县令王吉,是否从司马相如获得的巨额财富中,收取20%的提成呢?

3

在临邛,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这个行为成为后世著名的典故。这算是司马相如给中国文化的又一个影响。

比如,李商隐的诗《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末联也是名句。

杜甫的诗:《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洗碗刷盆的司马相如,成为后世落魄文人的夫子自道。

四川邛崃文君井有一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崖知已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后来,相如窃玉,与韩寿偷香张敞画眉沈约瘦腰,合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4

依靠充满创意的策划,完美的演技,过硬的音乐才能,司马相如抱得美人归,实现人生的逆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录了整个事件: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临邛令缪为恭敬”,“相如缪与令相重”,司马迁使用了两个“缪”字。“缪”在这里念miù,作动词,就是佯装、诈伪的意思。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没有卓文君的大胆、热烈、决绝,这“凤求凰”的故事也是成不了的。

第二次入长安

1

现在司马相如有钱了,他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司马相如重新使用他的策划大师才能,联系了他以前的老关系,让狗监杨得意向信皇帝推荐《子虚赋》。

不喜欢辞赋的汉景帝在公元前141年去世。

即位的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时,他只有16岁。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中臧否古代帝王,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汉武帝军功卓著,得“武”字谥号,其实,在历代帝王中比较,汉武帝算是文采出众的一位,有《秋风辞》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可以推测的是,狗监杨得意大字不识,或文化程度不高,他不大可能读懂什么《子虚赋》。但是,司马相如贿赂狗监杨得意,让杨得意在汉武帝游猎休息之余,把《子虚赋》放置在皇帝读书的案头。

果然,汉武帝在案头读到了《子虚赋》,皇帝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纪,以为是古人写的,感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在一旁观摩的杨得意赶紧出来,说:“这篇文章是我的老乡司马相如写的。”

汉武帝大惊,于是召见相如。

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杨意不逢,赋凌云而自惜。”杨意,就是指杨得意。司马相如又创造了一则典故。

2

司马相如终于第二次进长安了,并没有带家属。

司马相如抓住机会,对汉武帝说:“《子虚赋》写的诸侯的事,请让我写‘天子游猎赋’。”后来就写成了《上林赋》。

皇帝看后非常高兴,司马相如被封为郎官。

汉赋基本都很难读,《上林赋》尤其难读,赋讲究铺采摛文,讲究铺陈,比如写到山的时候,堆砌一堆带山字旁的字,写到水的时候,堆砌一堆带水字旁的字。汉代辞赋家往往就是文字学家,那是缺少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就是靠个人之力慢慢收集,有些人辞赋写的慢,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平定西南夷

1

司马相如也是有政治功绩的。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他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司马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的钱财要用亿来计算。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因而多半都想做汉朝的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

皇帝向司马相如询问此事,相如说:“邛、笮、冉、駹等都离蜀很近,道路容易开通。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如今真要重新开通,设置为郡县,其价值超过南夷。”邛、笮、冉、駹等地就是今天的西昌、雅安一带。

皇帝以为司马相如说得对,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等,乘坐四匹马驾驭的传车向前奔驰,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去拢络西南夷。

“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梦想一定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3

司马相如等人到达蜀郡,蜀郡太守及其属官都到郊界上迎接相如,县令背负着弓箭在前面开路,蜀人都以此为荣。于是卓王孙、临邛诸位父老都凭借关系来到司马相如门下,献上牛和酒,与相如畅叙欢乐之情。

卓王孙喟然感叹,自以为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的时间太晚,便把一份丰厚的财物给了卓文君,使与儿子所分均等。

司马相如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

司马相如还京报告皇帝,皇帝特别高兴。

司马相如还写了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阐明了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其文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文章中有著名的一句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这也算是司马相如的夫子自道。

晚年时光

1

司马相如是想作“非常之人”的,因此不矜细行。以致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遂遭免官。一年后,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

不过司马相如并不喜欢办公,担任官职,不太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后来由于身患消渴病,常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慕官爵。

消渴病,就是糖尿病,这个病第一次被记录就是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得这种病的人。消即消瘦,渴即口渴多饮。后来即用“相如渴”作患消渴病的典故。

杜甫晚年也得了这个病,他在《过南岳入洞庭湖》诗中写到:“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李商隐《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高启《赠医师王立方》诗:“诗人亦有相如渴,愿乞丹砂旧井泉。”

这也是司马相如带来的文化影响吧。

2

司马相如也曾跟随汉武帝到长杨宫去打猎。司马相如上书加以劝谏,皇帝认为他说的对。

相如还曾经向刘彻献赋,哀悼秦二世行事的过失,以劝诫刘彻。

司马相如被授官为汉文帝的陵园令。

有一次,汉武帝又向相如表示喜欢《子虚赋》,司马相如善于迎合,看出了皇上喜爱仙道,趁机说:“上林之事算不得最美好,还有更美丽的。臣曾经写过《大人赋》,未完稿,请允许我写完后献给皇上。”

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特别清瘦,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写成《大人赋》。

汉武帝读后特别高兴,飘飘然有凌驾云天的气概,心情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爽快。

  因此,“飘飘然有凌云之气”,相如又贡献出了一个成语。

3

这个时期,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的女主角皇后陈阿娇失宠,被贬至长门宫,终日以泪洗面,辗转想出个办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百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希望能挽回皇帝的心意。

司马相如遂作《长门赋》。

据《长门赋》序,武帝读此赋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但由于序言提及武帝的谥号,司马相如不可能知道,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汉武帝对陈皇后复幸之事。此赋在艺术风格上与相如《上林赋》等风格不类,因此,有人认为不可能是相如所作,而是后人所拟。

我认为,序言有可能是后人为了说明文章写作背景而加上去的,文章是司马相如写的可能性极大。风格之类云云,哪里靠得住?就是现在确定为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与《哀秦二世赋》都不是一个风格。你能看出李白的《蜀道难》与“床上明月光”是一个人的手笔吗?

《长门赋》号称拿了历史上最高稿费。这篇文章开创了古代诗歌中以男女之艳情写个人情志的一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辛弃疾有词《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里用的是《长门赋》的典故。

可以说,司马相如又开辟了一个文化传统。

4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

但也有说法,司马相如是在成都度过了晚年,死后葬在都江堰市。

汉武帝想起了司马相如,对他手下人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

使者前往茂陵,而司马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卓文君,她回答说:“司马相如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他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这书便是《封禅书》。

司马相如再一次迎合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此时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封禅,就等一个人来说破。

5

司马相如活了61岁。

按照葛洪《西京杂记》的说法,司马相如死于纵欲:“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卒以此疾至死。”

不过这个说法也禁不起推敲。第一,司马相如本身患有重病,死时61岁,在古代也称得上是寿终正寝。第二,司马相如大约年长卓文君20岁,到司马相如晚年,卓文君也有40岁左右。第三,葛洪本来就是东晋道士,精研房中术,“房中之术能杀人”,所以对这方面特别关注,难免有此意淫式的推测。

当然,就算纵欲而死,也并非坏事。作家李敖不就认为这种死法挺理想的吗?

八卦故事

1

《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晚年,想纳一位茂陵女子为小妾,卓文君知道后,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不过,考证家们言此诗是民间作品。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在今天都是被很多人作为QQ签名的名句。

这首《白头吟》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也传为千古佳话。此后不久相如回归故里,两人安居林泉。从这可以看出,卓文君是古代一夫一妻制的忠实捍卫者。

这也算是他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影响。

2

当然还有一些故事,则明显是后人附会。

比如卓文君《白头吟》,还有《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还有一则故事是说,有一天卓文君收到司马相如的信,拆开后看,只有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当下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因为“无亿”即“无意”也,是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

于是,她强忍著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给司马相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禀烛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这些当时野史演绎,或者小说家言。

文学意义

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代的文学主要就是汉赋。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他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单看这篇文章我列出部分典故,就可以见其文化影响。

2

但是司马相如真正文学意义论述最精当的,还是李泽厚、刘纲纪著的《中国美学史》。

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开始明确地单独讨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文艺”,是从汉代司马相如的汉赋和他关于作赋的言论开始的。

他们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区别于“诗”和楚辞的地方,在于它处处讲求文辞的华美富丽,以穷极文辞之美为重要特征。虽然它也有歌功颂德和所谓“讽喻”的政治作用,但构成汉赋最根本的特征的东西,却在于它能给人充分的艺术享受,并以给人们这种享受为自觉追求的重要目的。

他们认为,汉赋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了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不再只强调它作为政教伦理宣传工具的价值了。这使文艺性的“文”从古代那种广义的“文”明确分化出来的重要的第一步。

可以说,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学精神得以确立的丰碑式的人物。

3

汉景帝末年,文翁在成都兴学。到汉武帝时,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

文翁影响当然很大。不过对巴蜀地区而言,后世把教育的功绩基本都算到文翁的头上,却有些片面。

《汉书·地理志》记载,“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这说明,对于蜀地的教化,文翁兴学似乎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可以看出,巴蜀的文教勃兴,是司马相如带来影响的结果。所谓言传身教,文翁可算言传,相如可谓身教。

所以说,巴蜀的文化传统,“文翁偿其教,相如为之师”,才是实际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