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覆斗帐,其式原是仿自居室建筑,而成为可以移动的起 居所。同时流行的华盖,与帐的用途相同,即也是以一个方便移易的遮蔽之所来彰显 对尊者的崇礼,因此基本形制与帐是一致的。幢则犹如一具多重华盖,其结构自然也 与华盖相类,因此华盖与幢的各种构件和基本制作方法与帐都很相近。 伞的踵事增华,便成就为华盖,比如上结宝珠顶,下垂瓔珞网,如时属盛唐的莫 高窟第171窟北壁之幅。而伞下又可以接幢,如此式样的幢因又称作幢伞, 敦煌文书斯·二一四六《置伞文》“若论护国匡帮,无过建斯幢伞”;莫高窟第148窟南壁听法菩萨上方,又第172窟东壁南侧普贤菩萨两旁所张,即其式。两例时代均为盛唐。伞和幢的各个部件因此多很一致,而又与帷帐相通乃至相同。如果以帐为据来表述伞和幢的结构,那么就是:伞顶或幢顶其下周环一道为额,额下垂沥水,沥水上面叠相错落垂额与蒜条。只是伞和幢的细部构件在敦煌文书点检历中或另有名称,这也正是下面要特别讨论的部分。
关于幢,龙兴寺点检历所列共五项,现在根据我的理解把它重新标点: 一、 故四福锦绢幢壹,罗锦绣者舌。 二、 又四福故幢贰,杂色罗表、色绢里、高梨锦屋并者舌,锦绣罗带,木火珠。 三、 又故汉幢壹,杂色罗表、色绢里,锦屋,罗锦绢者舌(并)带。 四、 又肆福罗表、绢里、高离锦屋幢壹,锦绣者舌并带。 五、故不堪受用,杂色罗表、色绢里锦屋幢壹,伍福,罗锦绣者舌并带。
这里列出的幢,均以罗为表,以絹为里。所谓“锦屋”,则指多重锦幢中的一重, 罗表、絹里之外,更加周回披垂的锦幢裙子,即“锦屋”之一“福”,其式同于帐之 沥水。前引伯·二六一三登录有“故破碎罗锦幢裙子捌,并杂絹里,破碎髙离锦幢裙 子贰拾,内壹全”,可以与它相对看。 “福”,引录者或在其后加括“幅”字,此 在敦煌文书中固有其例,如《乙未年押衙李应子 欠驼价絹凭》(伯四八八五)所谓“熟绢壹疋,长三丈柒尺,福贰尺”。但龙兴寺点检历说幢之 “福”似与通常所用的“幅”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福”前有数量词,而“福”后却无尺寸说 明,那么“福”在这里该是一个计量单位。如第五项“锦屋幢壹,伍福”,这里的“福”,应即伞 幢式锦幢的一个单元亦即一“屋伍福”,则五 重相叠之幢也。如时属中唐的莫高窟第231窟西 壁龛外北侧文殊变之幅,所绘三重幢,便是三“福”。而多重,本来是唐幢的特征之一。
如此,“高梨锦屋”,便是用髙丽锦制作的“锦幢 裙子”而成为幢之一重,“伍福”者,凡五重也。 然而所谓“罗锦绣者舌并带”,又第二项之“髙梨锦屋并者舌,锦绣罗带”,其中 的者舌与带究竟为何物呢? 者舌之名见于释典。徐时仪等《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之慧琳《音义》卷 二十六“即便有娠”条:“尸仁反。怀胎也。经作身。如如盖是一,赭舌是多。者应赭 字,乃是盖,四面垂綵。綵舌也。”校记云:“‘者应赭字,乃是盖四面垂綵。綵舌也’ 似有讹误。检《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若有说言:涅槃体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 牙舌是多。’” 关于者舌,《音义》中的这一段释义便是确解,只是《合刊》对于它的处理,一 是标点有误,一是校注有失。而慧琳《音义》此条确有讹误,并且不止一处,唯讹误 非是《合刊》所举。 莫高窟第231窟西壁龛外北侧壁画(中唐) “即便有娠”条本为解释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经文中辞,但很 可能释文原为两条,后误作一条。经文云:“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娠,又如青雀饮 雄雀尿而便得娠,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娠”。《音义》所谓“尸仁反。怀胎也。 经作身”,便是解释以上几句中的“娠”。这原是经文设难之辞中的第二条。设难之辞 中的第七条为“若有说言:涅槃体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牙舌是多”。那么《音义》“尸仁反。怀胎也。经作身”以下数言,应是阐明“如盖是一,牙舌是多”之经 义,自当另成辞条曰“如盖是一,牙舌是多”。此外,慧琳所见之本此句必是作“者 舌”,而不作“牙舌”。而者舌正是当日通行于佛教寺院的一个名称,因此方频繁出现 于敦煌文书中的点检历。 除此之外,“如如盖是一”句,似衍一“如”字。又“赭舌是多”之“赭”,原当 为“者”,否则释义之“者应赭字”便无所指。而下文“乃是盖四面垂??舌也”,自 应点作“乃是盖四面垂綵,綵,舌也”。《合刊》作“者应赭字,乃是盖,四面垂綵。 綵舌也”,则不仅使得《音义》与所释经文相互矛盾,且文义无法通贯。又《音义》 末句“喻涅槃是一,解既是多”,“既”似为“脱”之讹,或是形近致误。
如此,慧琳《音义》“即便有娠”一条的正确解读,应是将“经作身”以下的一 段文字剥离出来,别成辞条曰“如盖是一,者舌是多”,读作:“者应赭字,乃是盖四 面垂綵。纟采,舌也。喻涅槃是一,解脱是多。” 《音义》此条校勘既毕,出现在敦煌文书点检历中的“者舌”遂得的解,即者舌 亦即赭舌,又或作牙舌,便是伞盖边缘的垂覆之饰。依照《敦煌伞盖的材料和形制 研究》一文提出的意见,则它乃是伞盖外缘叠相垂缀作齿状排列的一周三角形饰。 莫高窟第288窟南壁东侧一佛十菩萨说法图(西魏) 者舌或曰牙舌,其式样与作为帷帐装饰的垂额几乎无別。或者可以认为,此饰在 帷帐、在伞幢,有着不同的称谓。而作为物件名称,“者舌”的使用范围其实是很小 的,一一很可能仅局限于寺院,使用的时间大约也不长。那么只能说,关于“者舌”, 这里只是找到了敦煌文书点检历所列举之名称与佛经的对应,并进而推定它与实物的 对应,却无法把“者舌”作为这一类装饰的通行用名。至于经文作“牙舌”,当是译 经者依其叠相垂缀作齿状排列的样式而名之,此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幡、旃、幢上面的 牙饰似乎相通。然而“牙舌”何时以及何以成为“赭舌”与“者舌”,目前尚不得 确解,不过慧琳释“者舌”为“盖四面垂綵”,自是依照伞盖在中土广为流行的形制, 即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敦煌以及其他佛教艺术中伞与幢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依此,点检历第三项“罗锦絹者舌带”的“者舌”与“带”之间原应有一个 “并”字,即“罗锦绢者舌并带”,意为者舌与带的质地均为罗锦絹。只是“罗锦絹” 中有叙述的省略。如实物和图像所示,者舌多非同样花色、一种质地,而总要以拼缀 的办法制作得华丽。那么所谓“罗锦絹者舌带”的“罗锦絹”,似可理解为罗、锦、 绢,便是指拼缀为者舌以及制作带的各种材料。 莫高窟第428窟东壁壁画(北周) 从图像来看,带又分作两种:一种是单色的彩带,其上没有纹饰,亦非拼缀而成; 一种则即“鳞形垂带以鱗形为多,尚有其他。如《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 中著录的两件“鳞形垂带”,作者述其形制曰,“垂带呈鱼鳞状,由不同的织 物一片压着一片地缝合,大小逐渐递减,最后形成一条彩色的长条”;“整个垂带里衬橘红色絹类织物”。其一 “依次为带有不明花纹的深蓝色绮、绿色菱格纹绮、橘红色 绮、绿色绢、黄色絹、深褐色素罗、橘红色绮、棕红色素罗和白色絹”。其一 “从上 到下依次为咖啡色絹、黄色絹、红色絹、黄地花卉纹夹缬絹、红色绢和蓝绿色花卉纹 绫”。单色的彩带,敦煌文书中称作“带”;拼缀而成的“鳞形垂带”,文书称作“柱 子”。如伯·二六一三《唐咸通十四年正月四日沙州某寺交割常住物点检历》所列:“大 白绣伞壹。白布里,长壹丈叁尺,阔壹丈;龟背青绫裙、红锦腰,阔伍寸;司马锦里 杂色絹柱子玖拾柒枚,各长壹尺玖寸;绯絹带玖拾陆双,各长贰尺贰寸;白绫者舌玖 拾陆。”这里的“绯绢带”,便是单色的彩带,“柱子”,则即“鳞形垂带”。只是“柱 子”的称谓用在此处显得有些怪异,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名称里为我们提供了追索图式 来源的线索。 莫高窟第428窟南壁东段下方壁画(北周) 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有一类装饰于洞窟壁画下方的所谓“垂帐纹”,帐下所垂条状 饰物底端略如柱础而平滑上收,造型适如柱子一般,如莫髙窟北凉时期的第275窟、 西魏第288窟、北周第428窟。它的图式渊源乃在西域。喀布尔博物 馆藏出自巴米扬石窟第43窟的一幅壁画,画中坐佛与王之间以佛塔为间隔,而佛塔 下方的支撑,却是系着飘带、以杂色叠作“鳞形”的一根柱子。此“杂色 柱子”出现在新疆地区的克孜尔、库木吐喇(拉)、玛扎伯哈、吐峪沟等石窟壁画的时候,则或装饰于穹隆顶的外 缘一周,或为涅槃图中的床饰 ,而在新疆地区长 期使用,形成特色。不过在敦煌 用于龛顶图案以象征华盖,且与 西域样式亦即垂带形态如柱子 (如库木吐喇第34窟)极为相近 者,仅莫髙窟第272窟一例。就整个发展演变史来看,它 在这里可以说是“昙花一现”,隋 唐之后便隐没不见。然而此例却 是表明“柱子”名称与样式来源 的一个重要实证,可知它是以形 得名,而在敦煌地区伞幢的制作 中长期沿用下来。 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第43窟壁画 总之,组织为一件锦幢的几个基本部 件是:罗表,绢里,锦裙,火珠,各色锦 绣絹帛拼缀的者舌与带。莫髙窟第231窟 北壁弥勒经变之拆幢故事,绘拆幢者卸带,又绘一人负五色带子而去,地上且散落一片缯彩杂宝流苏及其组成宝交饰的坠饰,其时代为中唐。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旁证。 如此,我们可以说,这里引录的龙兴寺点检历第二项,乃是两件四重锦幢,其以杂色罗为表、色绢为里,又髙丽锦幢裙子,裙上垂系高丽锦者舌和锦绣罗带,幢顶置木火珠。其他各项可以此类推。
幢的使用,须有撑竿中挑,或擎举而行,或置放在固定的处所。如果是后者,便需要有用作固定的插座。点检历所谓“大幢座贰”(伯·二六一三),即此。莫髙窟第45窟北壁绘寺院大殿前方露台上面的一对锦幢,幢下便都有仰覆莲花的“大幢座”。 关于伞,《龙兴寺点检历》所列有两项: 一、析(新)高离锦表、色绢里伞壹,红绢裙并丝悬针线袋罗网,并金铜杏叶庄严,周围染箭。在行像社。 二、故小白绫伞贰,色绢者舌,周围一箭半。
第二项,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形制,它也有“单伞”之称。前引沙州某寺点检历 (伯·二六一三)登录有“紫绢单伞壹,每面各长壹箭半,紫绫者舌”,即此。此外 还有一种,是伞下加裙,便是同件点检历中的登录之物,——“夹颉(缬)团伞子贰, 白絹里,罗锦者舌,青絹裙”。 第一项,依其描述,则为装点繁丽的华盖,在稍早以及大体同期的壁画中也有不 少与之形象相符的图例,如莫高窟盛唐第320窟北壁主尊阿弥陀佛上方高张的华盖,如莫髙窟112窟北壁报恩经变中的华盖,又原出敦煌藏经洞的一 幅《千手千眼观音图》,图中观音上方所张华盖也可为例。三例与点检历的 描述都很接近,比如“红絹裙”,比如“丝悬针线袋罗网”。
所谓“丝悬针线袋罗网”,即释典中说到的“网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 二十七“网幔”条云:“幔上网以宝,饰之如帻之庄严,名‘宝网幔’也。”幢是车 舆上面的装饰,宝网幔式的车幰早见于俗间,如安徽六安东三十铺隋墓出土的画像 砖。敦煌壁画中也常常见到,如莫髙窟第156窟窟顶、第85窟窟顶南 披壁画中的牛车。缀以珠宝的网幔,佛经又或称作“宝绳绞络”敦 煌文书中则有“珠绳”之称,《唐咸通十四年正月四日沙州某寺交割常住物点检历》 (伯·二六一三)“青绣幢裙陆,珠绳腰”,即此。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坐 严师子迅,幢饰网珠悬”,亦指此物。而如此豪华的装饰方法也早就行于世间成为人 们追逐的一种奢侈,《唐大诏令集》卷 一〇八《禁约上·禁奢侈服用敕》,所 禁之物便有“造作锦绣珠绳”。时为开元二年。
所谓“杏叶”,这里应是指覆于“丝 悬针线袋罗网”之表的金铜饰件,类 如斯·六二七六《什物点检历》中的 “大红锦伞壹,番锦缘,绿绫裙并…… 紫丝网,上有金渡含口铜铃子”。此式 华盖在点检历中也称作“坛伞”,如 伯·二六一三所记“坛锦伞壹,毎面长 三尺,白锦缘,青絹裙,杂絹者舌,上 有金镀花伍枚”,其式样之大略或即如前 举莫高窟112窟北壁报恩经变中的华盖,“金镀花”云云,便是伞顶之缘的饰件,壁画常常绘为莲花座上的摩尼宝。 新疆玛扎伯哈第一窟穹隆顶外缘局部 新疆吐峪沟第44窟窟顶局部 莫高窟第272窟龛内顶 如此,点检历中登录的“高离锦表、色絹里伞壹,红绢裙并丝悬针线袋罗网,并 金铜杏叶庄严”,则即坛伞一件,乃色絹为里,高丽锦为表,周回红絹裙,裙覆宝网 幔,其表装缀铜镀金的杏叶。 原注中提到的“行像社”,是敦煌社邑名称,系因服务于佛诞日的二月八寺院以 宝车载佛像巡行街衢而得名。敦煌吐蕃时期的《行城文》(斯·二一四六)云:“于是 不扃月殿,夜击霜钟,爰集缁徒,竞持幡盖,列四门之盛会,旋一郡之都城。”可知 此伞是被行像社假去,用作二月初八日的“行像”。 莫高窟第231窟北壁壁画 大量使用伞、幢、幡的盛节,在敦煌还有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文书中有《后 唐天成三年七月十二日都僧统海晏于诸寺配借幡伞等贴》(斯·二五七五),系七月 十五日应官巡寺,庄严道场,向金光明等寺差配借用幢伞、官绣伞、大银幡等物的通 知。可知这一类用物寺院自当备得齐整,短少的部件且须及时补缀,点检历因此必要 把它一一登录分明。
莫高窟第320窟北壁壁画(盛唐) 莫高窟第112窟北壁壁画 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 千手千眼观音图 莫高窟第85窟窟顶南披壁画 安徽六安东三十铺隋墓出土画像砖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圖片版權為“閒人集”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接收 調閱往期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公眾微信號:xianrenji 閒人集微博號:閒人集 參拍字畫,印章 印石 老玉 老绿松 老珊瑚 老蜜蜡 ,日本茶道 香道等文房清玩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识别上图二维码 即可参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闲人堂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