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玄烨赐蒋廷锡临黄庭坚行书步虚词,《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圣祖仁皇帝御临黄庭坚书唐吴筠步虚词墨刻,锦面,乌金拓,蝴蝶装,墨纸半开,纵34.3厘米 横26.2厘米,乾清宫贮藏。 ![]()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玄烨将自己所临一幅《黄庭坚行书步虚词》赐给当时正入值南书房的大臣蒋廷锡。蒋廷锡将这幅大字摹刻传拓,以“用垂不朽”、“且传示子孙,以志千秋”。 ![]() ![]() ![]() ![]()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玄烨将自己所临一幅《黄庭坚行书步虚词》赐给当时正入值南书房的大臣蒋廷锡。蒋廷锡将这幅大字摹刻传拓,以“用垂不朽”、“且传示子孙,以志千秋”。《石渠宝笈三编》,继承了《石渠宝笈续编》的体例,将碑帖列为“摹刻法帖”,收入历代刻帖。 ![]() ![]() ![]() ![]() ![]() 臣蒋廷锡恭跋 本件织锦帖面,正面金线织造双龙,下为福山寿海。封底织立龙及银锭、如意纹饰,龙身鳞片生动,虎掌、鹰爪,用火焰、珠光衬托出威严。寓意江山永固,财富、长寿之意,做工精湛,造型灵动,精美绝伦。并附有一“百宝嵌”木盒。木盒用精心选料的紫檀做成,其上嵌螺钿、青金石、孔雀石等构成二龙戏珠捧“御书”二字及海水江崖、如意云纹图案。“御书”字用铜镀金,周围镶银丝回纹。 ![]() ![]() 石渠宝笈》著录的一件康熙皇帝御书拓本故宫收藏的清宫遗存拓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宫收藏的宋明拓本,也就是供皇帝皇子等临习和研读的。 另一部分是清内府镌刻的皇帝御笔、御制碑帖和臣公捐献的当朝拓本。 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当时是三编,当时安放在乾清宫,现藏故宫的玄烨赐蒋廷锡临黄庭坚行书步虚词十首之一拓本是属于清宫当朝的拓本,也是比较独特的一件。这是一件大臣进献的拓本,这本帖在《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名字为那个“圣祖仁皇帝御临黄庭坚书唐吴筠步虚词墨刻,并且就是详细地记录了拓本的开书、尺寸、刻印和钤印。这个帖是康熙皇帝的大字的行楷书,后边的这是拓本的首开和第二开,这个帖后面有御书的刻款,这个刻款是写的“壬午冬”临的,所以说明是玄烨他临帖的时间是在康熙四十一年的冬季,当时他是48岁。帖的最后面有大臣蒋廷锡的一段跋文清楚地记述了说刊刻这个帖的因由,原来这是一部由蒋廷锡他刻石的这个帖,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点:一是在康熙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哪一天康熙皇帝他赐给入职南书房的大臣们御书诗扇,每个人都应该是赐了,又独自赐了蒋廷锡他一幅御书的临黄亭坚决的大字,对于这一份超出他人的恩惠蒋是倍感荣幸;二是蒋是将得赐的墨迹就镌刻上石,用以流传万古,将荣获的这份的君主的知遇示之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从镌刻拓法裱工装潢等各个方面信息来显示这是清内府官作完成的一件精品,这个帖是没有刻工名字的,但是一定是当时是镌刻高手所为的,应该是出自皇家内务府御书处工匠之手。帖的装潢更是精美绝伦,前副页这两个,这两个是前富页,前富页两开是用了明黄纸他描绘了金色的云龙的图案,后副页是洒金的,墨纸的这个四周是用花翎来镶裱的,花翎它织有暗花是云龙的图案,再绘以,就是它不光是暗花金织的,而且呢再绘以金色的云龙,就是又画金色云龙,前后的贴面是用织有双龙和正龙图案的缂丝来装裱的,还配有各种多种材料镶嵌出精美图案的紫檀的外壳,充满了吉祥寓意。清宫制作拓本的单位是御书处,隶属于内务府,专门负责勾摹、镌刻、拓制,还有装裱皇家皇帝的御书和御制的碑帖,还有制作宫廷用墨等事物,它的下面设置有四作,有刻字作、裱作、裱作、墨作、墨刻作和墨作一共有工匠有一百多人。 这个就是清代宫廷它镌碑刻帖的地点,清《大清会典》诗意就是说是在南新殿西面有这个,这个地方,南新殿西面有庐舍34间和御处,就负责是御制、御笔诗文法帖都在此镌刻。那么就是为皇家服务的御书处、造办处等机构它除了为皇家服务以后它能不能够承接大臣交送的活计呢?这也是我最初想在文献和档案中找到记载的想法,但是我见到的档案是对于亲王出私钱用御用工匠做进献物品是有记载的,但是我没有找到说接大臣活计的记录,比如说在雍正五年的时候怡亲王他就曾经在万寿节的时候就恭敬礼物给雍正皇帝,就是用自己的钱财在官作做的活,当时就有九种物件,档案记载说以上九项活计未用官钱粮系怡亲王恭进的。现在就是根据这本帖的后面的刻跋对于这件被赏赐给蒋廷锡的墨迹他是怎么样刻成拓本的因由已经极为清楚了,首先这个帖不是奉敕镌刻的,动议是蒋廷锡自己的,但是拓本的这个信息透露出来是康熙时期官作装裱的,有以下几点是能够证明是官作的工艺。 第一这是一件大臣皆赏赐的御书。刻石就是刻石以后他又捐献给了皇帝,不可能是用一般的坊间的工匠,所以必须是用手艺好的,莫过于是知根底的御用的工匠。 第二点是宫廷用品龙门是有定式的,特别是织绣服饰制度要求是严格的,凡是龙凤的锦绣的织文,民间禁止,百姓更不可能就是随意穿着有龙纹的服饰,在织绣品图案使用上也不会十分地随便,也不像我们见到的瓷器里边出现的民窑还是有龙出现的,还是建的还是能见到的。 第三封面封地外包料是为缂丝,织造极为工细规矩严整,符合宫廷的定式,皇家御用织物首先是由画工来设计花样,经过审阅后发送给江南织造所属的织绣作坊来照样织作。完成后还要由官员来挑选检验,而坊间很难织出这样的纹样,这本缂丝的底面做工是非常的精细的。是江南织造织工,应该是擅长缂丝的苏州织造完成的。龙身上他是采用了刻鳞法,龙身上是刻鳞法,而且龙鳞的花纹用经线作纬线织出鳞片,再用黑线来钩刻鳞片,使得花纹界线非常的分明,立体感非常强。 第四点是龙纹工整严谨。具备康熙时期的龙纹的特点。这件拓本它的特殊处还有裱边,拓本为镶裱,裱边使用的是织有龙纹和祥云纹的花翎,并且是恢复有金色的龙纹,在翎裱边上书写题跋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见到,但是在裱边花翎上绘制金龙包括在精工绘画和法书在内的文物当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因为在翎子上他绘画是不容易着色的,更何况是用极细的笔触来描绘金色的龙纹,非精工所不能,所以这个帖是在装裱上下足了功夫堪为精品。关于龙边的绘制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说乾隆二十五年以后皇帝敕书的纸料要求是画龙边的,龙边是由造办处来绘制的。 职位较高的大臣让皇家官作来做活这种情况也许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大事,所以并没有详细地记录,由于文献档案记载的缺乏,所以文物本身它透露出来的信息就非常的重要了,这件拓本是由官作能够承接大臣进献品的活计的实力,所以就为我们更深一步能够探求清宫造办处、御书处它接活的制度规矩要求就是提供了这个研究的资料。 我的第二段里主要是讲的是这篇临写这个,玄烨他临写黄庭坚步虚词。他临的这一篇原来是唐代吴筠他所作的,一共有十首,这是其中之一,步虚是道士在教坛上词章还有经文他采用的这个曲调和行腔,相传就韵律就像神仙他缥缈步行在虚空,也就是天空当中所以得名为步虚声,步虚词后来就成为了尸体的一种,玄烨他就临此篇的内容是吴筠他作的《步虚词》十首之一的第二首。 康熙皇帝他经常临古帖,而且他喜欢写大字,他曾经招翰林院的大臣陈渊龙等就是他每个人都写一幅临字来给他看,并且对他们说学书一定要临习古人的法帖,古人的书法用笔轻重、疏密,轻重疏密或积或缓都是各有体势的。所以宫中古法帖很多,我就经常那个就都有临习的,有大字李北海的《华山寺碑》虽然难以临摹,但是我不怕,所以一定要临完了才算罢了,我非常喜欢书法,所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当然他的记载这是有错误的,应该是叫,应该是这个李北海的,也就是李邕的这个《法华寺碑》,因为李邕没有《华山寺碑》文献记载它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以实物来对照就印证的更加可靠,历史上许多书家都写过这个《步虚词》,清代的皇帝也一样,现在故宫还有乾隆他临的杨凝式的,还有临张旭的《步虚词》,康熙皇帝他临写的黄庭坚的步虚词也不止刚才我们介绍的那一件,在拓本避暑山庄法帖的卷五当中也有一件,但是不是刚才的那一件,是他的另外一件作品。 第三段我是要讲的拓本的装裱部门。清内府它碑帖的装裱是由哪个部门来成的呢?原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造办处,现在我们就是发现它也是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应该是主要是应该由御书处来完成的,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他明确记载了说御书处就是记载了御书处四作官员的数量还有他各自完成的就是承担的这个任务职责。记载首先说刻字作他专门就管双钩、顶珠、镌刻、填写,墨作他专门管造朱墨,裱作是要托裱碑帖,还有染造各色的笺纸。墨刻作是专门来拓碑帖的。碑帖拓本的装裱是否就是完全都是由御书处来办理的呢?也不是,那夫妇档案表明说造办处他属下的裱作也承接碑帖拓本的装裱,造办处它的职责是承造内廷办的实件,各作它的名称也是有跟御书处相同的,你比如说是刻字作和裱作,当然我看他的刻字作主要是刻印章的,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造办处承接拓本活计的记录. 其中就有接这个活有几十件的托裱碑帖的任务,还有比如说裱帖套或者是改动贴边还有更换装潢的这个都是记载的,都是有的,所以说呢,当时就是各部门它的分工我们认为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当然相对清宫刊刻的众多的碑帖造办处它承接完成的这些拓本的装裱的数量是这个比较少的,造办处完成的比较少的,因此专司装裱工作的还是需要御书处裱作来完成的。因为呢,装裱碑帖和书画它是不一样的,这个书画它是讲究要平、软,还有薄等等几个四个方面. 但是呢,碑帖它是有拓了之后它那个就是有那个延展性,所以字口的那个字就会弯下去,装裱碑帖的人他就需要把延展出来的碑帖的纸要控制在字画当中,所以他们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个我在文章里也提到了,总之呢就是拓本玄烨赐蒋廷锡临黄庭坚行书步虚词十首之一,不枉是大臣蒋廷锡他花心思的奉献之物,装裱是非常精美独特的,是所见拓本之最,也是清内府官作它活计水平的代表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