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3-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精的生成、功能; 3、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5、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6、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7、掌握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 8、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 共安排7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共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 【目的要求】 1、熟悉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 3、了解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要点】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以及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时数】 共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2、精的代谢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第二节 气 【目的要求】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3、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教学要点】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主要生理功能,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教学时数】 共安排3学时。其中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和主要生理功能2学时,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1学时。 【教学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 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2、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 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气的运动与气化 ① 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 失常的表现形式; ② 气化 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 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③ 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 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 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 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 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生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 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血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 【教学要点】 血的基本概念;血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功能。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0.5学时。 【教学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血的运行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 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津液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教学要点】 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和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神 【目的要求】 1、熟悉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神的生成和神的作用。 【教学要点】 神的基本概念、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0.5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3、神的作用 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余自学。 【教学时数】 共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 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自学)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