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个人保持斗志的秘诀

 圆角望 2016-03-09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账号: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我有个好习惯:



  • 狂写

  • 写很多

  • 不停地写……


最初的时候,写字只是为了让自己记住一些事情 —— 因为若是不写下来的话,等时间过去,要么忘了,要么那事实就被记忆给扭曲了。


我写日记的时候,只罗列事实,不书写感受,就是这个道理。感受这东西用处不大,因为它总是被当时当刻当地所限制,并不一定真实。三十年后说起这样的事情,搞得自己好像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聪明一样,其实完全不是的。这种智慧以我当时的智商完全不可能全由自己想到,其实全是书里看来的 —— 只不过,在那时候,我身边的大多数小朋友们认为书只有一种,对男生来说,是金庸或别人的武侠小说,对女生来说,是琼瑶或者别人的言情小说…… 不过,其实小说里也是可以学到东西的,好像是王朔就在某部小说里提到过:“记忆不靠谱,总是让你更舒服”(大意如此,不见得这样押韵;又,其实很多小说里都提过这样的见解)。


“写下来”这事儿,真的是少有的习惯 —— 大多数人懒得动笔。就好像是一天下来之后,由于课堂上记了一些笔记,离开了课堂就“终于不用再写什么了”一样。还有人更逗,买很贵的笔记本,然后竟然不舍得在上面写字……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纪录感受用处不大。可在学习的时候纪录感悟是靠谱的。因为它会刺激更多的思考。学了一个新概念之后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其实很享受,而因此越来越容易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体验掌握那个概念的好处,进而刺激自己对于学习新概念的渴望。花很长时间找到一本好书,拿到好书之后迫不及待地读完(哪怕没完全读懂),读完之后忍不住地胡思乱想,记录下来之后又习惯性地重新翻来翻去,看到更多联系,想到更多怪点子…… 这些都起源于读的同时随手记下来的那些念头,那些零零碎碎的字词。


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用眼球看字。


我觉得那样不过瘾。除了手中的书之外,要有纸、要有笔,不仅如此,还要有一壶水 —— 不知道为什么,读书写字的过程中我总是格外地渴。不圈圈画画,就感觉那页面太空旷,不随手把闪念记录下来就知道它们一定稍纵即逝,遇到精彩处,不大声读出来就很不爽…… 反正我独自读书写字的时候,虽然是自己一个人,但其实很热闹。我长期不太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一个人呆着多闷啊!”


最初,很少有成篇章的文字,都是“碎碎念”而已。乃至于我都懒得买本子,全都是用单张的纸,然后就那么零乱地堆在一起。有时候也会发现不整理的好处 —— 为了找一张纸,必须翻来翻去看很多张纸,结果却是“多复习了一遍”之外还有“啊?我还这么想过!”的惊喜频繁发生……


这样的习惯后来给我争取了一份好工作:在新东方成为优秀教师。


在课堂上,我常常能戳中大多数学生的痛处、痒处,因为我自己也是那么一路走过来的。不一样的只是我没有忘记;之所以没有忘记,是因为当初我记下来了 —— 那些纸还在。很多优秀的人其实不一定做得了优秀教师,因为他们忘掉了路上曾经发生过的绝大多数细节,甚至误以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跟别人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反正比别人强”…… 这其实有利于自己的自信心增长,可在教学的时候,就成了障碍,说出来的话对学生来说总是高高在上,总是无关痛痒 —— 其实他们真的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是忘了而已……


后来有了互联网,从 Telenet 到 BBS 到各种论坛…… 突然之间,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扔在网上居然有很多人叫好,这真是个刺激。偶尔写烂了、写错了,也不怕,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用昵称的,谁知道你是谁啊?


最丢人的一次你可能都无法想象。有一天我看了个录像带,《苏州河》,很喜欢。那片子的导演叫娄烨,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脑子里就认为那是王家卫。然后啊,我就开始写,写王家卫的苏州河拍得多好,虽然哪里有点瑕疵,可就是好啊,你看王家卫的手法比上一次什么什么片实在是好太多了,不过他就是那么喜欢耍酷啊!等等等等……洋洋洒洒六千多字,贴了出去。晚上爬到论坛上一看,竟然没有任何人在下面留言。你可以想象啊,坛子里的人一定认为“这是哪儿来的精神病?而且还是这种头头是道的精神病,还是别惹他了罢!”我直到第三天才反应过来,我脑子搭错筋了,那一刻就好像不识字一样,明明看过“导演娄烨”的字样却跟瞎子一样 —— 当然,比瞎子更可怕的事,我明明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好丢人啊!好弱智啊!不过无所谓,换个昵称就好了,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再后来,形式变了,有博客可以用了,只能实名发文章了,就多了很多谨慎 —— 因为有过惨痛教训了罢。哦,对了,十多年前决定在网上完全实名,现在回头看其实是很划算的决定。(参考阅读《我在互联网上度过的那两辈子……》http:///R4w2bTS 


写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创作能力有多差。这世界有很多标杆啊!学识取胜的有钱钟书、李敖,产量取胜的有郑渊洁、倪匡、斯蒂芬金,学术深入浅出的其实不计其数…… 高山仰止。


我个人有个保持斗志的秘诀,我总是提醒自己:


残疾人也有生活的权利。


每当我发现高山仰止的标杆的时候,一方面要忍受自己的不足,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斗志,这很难啊!那怎么办?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残疾人”。这听起来很好笑,但真的好有效!每次我这样提醒自己之后,就开始各种理直气壮:


做得不好怎么样?难倒因为做得不好就不可以做了嘛!


当我体会到自己的短板的时候,也开始各种心平气和,甚至理直气壮:


我是个残疾人么!你跟我这么个残疾人一般见识什么?做到这样就不错了!嗯。不过,我又没有那么残,所以还是会有更多改善的,走着瞧!


其实,不只是身体上有残缺才叫残疾人。你看我这样最初五音不全的人,是不是一种残疾?声音、旋律的短期记忆很差,算不算残疾?即便到今天,学个《山丘》,要断断续续折腾半年多才搞定吉他和声音的配合,确实有点残疾,只不过别人看不大出来罢了。学个英语,一开口,各种诡异口音,算不算是残疾?总也记不住人名算不算残疾?不懂得察言观色在机构里上班的时候经常各种讲话不得体,算不算残疾?罄竹难书般的各种残疾。


说来也怪,因为知道自己原本有点脑残,于是就开始各种理直气壮地进步、且不断追求进步,之后就开始不太脑残,进而就没了自卑,不怕被嘲笑,甚至总是理直气壮地顶回去,因为进步是底气…… 到最后就竟然可以摆脱脑残了 —— 这也是咄咄怪事了!


这个秘诀其实挺惊人的,因为它鼓励你制定超常的指标。十年前,我给自己订了个目标:


每天写三千字。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都畏惧的目标罢。我也一样。但看到那些高山仰止的标杆之后,想想,自己其实是个残疾人,既然是个残疾人,就什么都不怕了,做呗,做不好无所谓,做到了很很牛屄。我就是这么想的。


最初的时候,写三千字的文章不大可能,就除了写一篇短文之外,拿读书笔记凑字数。认识我很久的人都知道,当年我写博客的时候就是一天至少一篇地发,感觉若干年来就是停不下来的样子 —— 其实只是为了做到自己的要求而已。


没多久,真的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写作能量(capacity)变大了,高兴的时候一天写五千字也没问题;白天出去跟同事打麻将,打到半夜回来,坐在电脑前两小时也能倒出三千字…… 因为打麻将的时候也有闪念可以用来构思么。


2012 年前后开始,我基本上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了,那个阶段对我来说比较特殊,不发布,只是因为脑子里想的很多事情不再适合公开发布了而已。不发布而已,不是不写了 —— 其实还是每天写,这已经成了习惯,停不下来,写出来很爽,哪怕写完扔在一边。(其实也确实停了一段时间,不过没啥可解释的。)


2015 年 8 月份,我开通了微信公共账号,天天写。很多朋友说,笑来,你太他妈的能写了…… 其实都是攒出来的,很多年前不是这样 —— 那时候我还是个残疾人。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R4xSlKY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账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R49x1u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