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亲身前往,才有好故事可以说|MAGAZINE

 汉青的马甲 2016-03-09

DAILY INSPIRATION

英文中有个词叫做“Armchair Journalism”,或许可以直译为“扶手椅新闻”或“办公室新闻”,用来描述那些作者根本没有亲身前往,Google一下查阅资料后便可搞定的“报道”。这样的新闻在很多旅行指南媒体中屡见不鲜,而Collective Quarterly则全然相反,所有的报道纪实都来自编辑团队实地探访的亲身体验与第一手资料。



Seth Putnam与Jesse Lenz,两位现年27岁的美国青年正在经营这本名为“Collective Quarterly”的旅行杂志。2013年,Putnam刚从密苏里大学的新闻专业毕业,在芝加哥从事自由撰稿的工作;而Lenz则生活在西弗吉尼亚,作为插画师为New York,Wired,GQ等媒体供稿。那一年各种数字媒体正不断兴起,这两位通过Instagram相识,志趣相投但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却决定反其道而行,做一本纸质杂志。


▲ ISSUE 0: Marfa, Texas | ISSUE 1: Absaroka, Montana | ISSUE 2:Mad River, Vermont | ISSUE 3: Topa Topa, California



A MAGAZINE ABOUT DISCOVERY.


“每一期杂志我们都专注在一个地域,做一番带有人类学思考的纵深探寻……就像你可以为一个人建立资料集一样,我们尝试去做的就是以我们的视角,去呈现一个地理位置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 Seth Putnam



除却自然地理外,更值得挖掘的是各处的在地人文。Collective Quarterly纪录的是那些以“Living Well”为目标的人。这里的“Living Well”并不仅仅是“好好生活”,在Putnam的观点中,它包含了三个层级:首先,不只是很有想法地过自己的生活,还需要始终善待他人;其次是去讲述好的的、真实的、充满希望的故事,去照亮无论美丑的人生体验;最终,要懂得探索自身的周遭环境,将好的品味、好的食物、好的饮品与最重要的——志趣相投的好人,链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份Living Well的好生活。




Collective Quarterly在组建探访团队的时候,会邀请到一些手艺人与他们一同前往。在issue01中,他们邀请了四位城市中的工匠与他们一同造访蒙大拿州的阿布萨罗卡。来到这儿,城市手艺人就像拓荒者一般,用各自的“慧眼”去探索他们前所未见的事物。伊利诺伊州的木雕艺术家Greta de Parry参加了这次远行,当她返回位于芝加哥的工作室之后,便设法将这次旅程中的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把在冰川国家公园里看到的土著图腾印在了切割板上;把一把勺子做成了马蹄的形状,以纪念她在阿布萨罗卡重温的田园生活。而这些经历都成为了Collective Quarterly与众不同的采编素材,对此Putnam说:有些地方就是需要这样特别的人,比如艺术家、手艺人,去看到一些当地潜在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和美好。



在杂志的官方网站上设有一个“PROCESS”栏目,探访团队会实时更新一期杂志的探访与采编进度,向读者实时呈现一本杂志是如何完成的的全程幕后。除了亲身采编的内容之外,网站编辑也精心选荐了其它在地作者与旅行者的文章。





至今Collective Quarterly已经出版了四期,分别探访了德克萨斯州的玛法(Marfa),蒙大拿州的阿布萨罗卡岭(Absaroka),佛蒙特州的Mad River Valley,与南加利福尼亚州的Topa Topa山脉。在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与各种有趣的人相遇,记录下新鲜的见闻,讲述不寻常的故事。


▲ 在Marfa遇见手作皮靴的夫妇和戴着独眼罩的沙龙老板


▲ 在蒙大拿州与独臂的前侦察兵共进他精心料理的晚餐



▲ 在一个名叫Ojai的小镇拍下名为“Pink Moment”的夕阳时刻


▲ 户外摄影师Kevin Russ的冒险故事,除了图文专题之外,还拍摄了短片讲述他的故事




“最好的故事是你Google不着的。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在一个地方付出的时间越多,真正融入了当地的群体,我们做的报道、讲的故事、最终出品的杂志都会变得更好。”

- Seth Putnam




在一次采访中,Putnam提到了“Always Go”的一个由来。“几年前有一个叫Anthony Shadid的人,他是纽约时报驻叙利亚的总编辑,丧生于一次外勤任务中。人们向Anthony致敬,他们说,Anthony深知新闻报道的基础规则,就是Always Go。不要等到二手消息,别在互联网上搜寻,别打电话问。让你的屁股离开椅子,只管前往第一现场。”


对于一个关注人文地理与旅行探索的媒体而言,“Always Go”似乎只是一个基本的采编要求。但放到这个时代来看,Collective Quarterly以此为杂志的要求与精神,却显得是如此珍贵的坚持。越是在网络讯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越是唯有亲身前往,才能为读者提供真正有深度和温度的好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