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病“五积"的表现和治疗

 清茶清清 2016-03-09
 五积指中医“积聚”中的五种不同证侯。包括肝之积“肥气”,心之积“伏梁”,脾之积“痞气",肺之积“息贲”,肾之积“奔豚”。

        肥气是肝之积,生在左胁下,肿块状如“复杯”一样,边缘清楚,按之不移;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咳嗽气逆,发疟疾,连年不断。《难经》五十六难有“肝之积名目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巨脾症、门脉高压症。

       伏梁是心之积,生在胃脘脐上,肠胃之外,肿块状如“臂”,起于脐上,上至胃脘,固定不移,肿块内裹脓血,经久不愈,使病人出现胃脘烦闷,腹痛吐血浮肿等症,每多积破脓血流溢而死,故予后不良。《素问·腹中论》中有: “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难经》五十六难又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心烦”。相当于西医某些良性或恶性肿瘤。

       痞气是脾之积,生在肖脘部,肿块状如“复盘”祥;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四肢无力,黄疸,形体消瘦。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多因脾虚气郁,痞寒不通,留滞积结而成,或由伤寒误用攻下,病邪不得外解,浊气结而未散所致。

        息贲是肺之积,位于右胁下,肿块状如“复杯”样,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凛寒发热喘息咳嗽,致肺气壅塞,息贲上气。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复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这是肺气郁结,痰热雍遏所致。相当于西医的肺癌。

       奔豚是肾之积,发作时,从少腹至心下,如豚之奔走,或上逆或下行,无固定时间,日久不愈,可见气逆喘息,骨痿少气等症。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肾之积,名日奔豚,发至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十二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从证候表现看,类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肾积

  肾积,病名。五积之一。又名贲豚。证见腰脊引痛,少腹里急,口干咽肿,目视(目巟)(目巟),健忘,色黑等。《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曰贲豚。”《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肾积脉沉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目巟)(目巟),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证治准绳·杂病》治用大七气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
五积散治五积,消炎利水好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且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王女士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目前全身轻度浮肿,腰背酸痛,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缓弱。尿常规中蛋白尿(++),血尿(++),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内困。给予五积散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连续服用。每月尿检二次。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失。嘱其继续服用一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其实,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的一面。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五积散在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心腹痞闷,头目昏痛,饮食不进,及血气不调,心经候不调等。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

摘录于:儒门事亲 卷三 作者 张子和

先贤说五积六聚甚明,惟治法独隐。其言五积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者是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此五积之状,前贤言之,岂不分明。遍访医门,人人能道。
及问治法,不过
三棱、广术、干漆、 砂、陈皮礞石巴豆之类。复有不明标本者,又从而补之。岂有病积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补之乎。至于世之磨积取积之药,余初学医时,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为改辙。因考《内经》,骤然大悟。《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王太仆曰:达谓吐,发谓汗,夺谓下,泄为利小便,折谓折其冲逆。
此五者,五运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与五积若不相似然。盖五积者,因受胜己之邪,而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胜己者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肝之积。得于季夏戊巳日;心之积,得于秋庚辛日;脾之积,得于冬壬癸日;肺之积,得于春甲乙日;肾之积,得于夏丙丁日。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岂待司天克运,然后为之郁哉?且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食,或停温、凉、热、寒之饮,或受风、暑、燥、寒、火、湿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不幸而遇庸医,强补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积。
夫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其中亦有血矣。盖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梁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痈;其一伏梁,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大下,非谓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所蓄,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
息贲者,喘息愤而上行也。此旧说也。余以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而贯贲,入贲,下抵季胁,其病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两胁 为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
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故予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予尝以独圣散吐肥气,疑之以降火之药调之。又尝治痞气,万举万全,先以
瓜蒂散,吐其酸苦黄胶腥腐之物三、二升,次以导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剂等药调之。又尝治息贲,用瓜蒂散,不计四时,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炉,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齐行。此病不可逗留,久则伤人。又尝治贲豚,以导水通经,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后百行,次用治血化气磨积之药调之。此积虽不伤人,亦与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属阳而无形,亦无定法。故此而行之,何难之有?或言余之治积太峻。予曰:不然。积之在脏,如陈茎之在江河。且积之在脏,中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陈茎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其碎着之积,已离而未下。
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惟坚积不可用此法,宜以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今人言块癖是也。因述九积图,附于篇末,以俟来哲,知余用心独苦久矣,而世无知者。食积,酸心腹满,
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
酒积,目黄口干,
葛根、麦 之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
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涎积,咽如拽锯,
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
痰积,涕唾稠粘,
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藜芦。
癖积,两胁刺痛,
三棱、广术之类,甚者甘遂、蝎梢。
水积,足胫胀满,郁李、
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
血积,打扑肭瘀,产后不月,
桃仁地榆之类,甚者虻虫水蛭
肉积, 瘤核疠,腻粉、白
丁香,砭刺出血,甚者九积皆以气为主,各据所属之状而对治之。今人总此诸药,并为一方,曰:可治诸积,大谬也!吾无此病,焉用此药?吾无彼病,焉用彼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