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道路及公园命名加强文化表现的建议 龚文瑞
随着赣州经济发展,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大,道路与公园建设也随之扩大。赣州城的道路命名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在唐宋元明基础上,清代形成了“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也随之出现了一大批贴切民生、反映城市街巷特质的令人好听好记的地名,如花园塘、卖菜坡、南市街、横街、六合铺、木匠街、瓷器街等等;民国初期进行城市改造时,市政机构又将一部分旧地名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人物字号地名多出现这一时期,如濂溪路、阳明路、文清路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与时俱进,出现了人民巷、健康路、八一四大道、红旗大道等新地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赣州中心城区向形成特大城市方向行进的近十年,城区扩大了十数倍,道路命名的任务非常沉重。二00九年前后,政协原主席胡国铤曾组织文化界人士,配合市民政工作,集体讨论后给予了200个左右地名供使用。然而,从使用现状来看,由于地名的安放路段不够科学、准确,同时缺乏地名招牌的详尽说明(公园命名存在类似问题,如赞贤公园等),引发了社会上诸多不理解与议论。为此建议: 一、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开展一次调研,通过各地居委会对城区地名及其安放地段的合理性征求一次群众意见,在收集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 二、 建议在意见收集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和文化学者讨论, 对不科学、准确或安放错了地段的地名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再酝酿出一批新地名供使用; 三、 建议对所有使用的地名的街道口两端进行文化诠释,设计 出体现赣州特质的统一风格的路名说明牌,竖立在路口显眼处,既处向市民、路人说明路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也可以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一块招牌,也是城市文化从老城区向新城区流动、过渡的一种形式。为方便市民对道路的认识与指引,还应当在路牌旁或街道适当地方建一个有标志性的建筑物; 四、 建议对所有公园强化文化内涵的表现。每个公园要有一个 详尽、完整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的说明,即没有或不够文化内涵的公园名字要调整(如黄金广场名太过市俗,可以适应阳明文化需要,改名为阳明广场);公园内要有与园名相适应的建筑标志(如赞贤公园应该将园中亭命名为赞贤亭,并刻上相关内容的对联),公园内没有相应建筑标志的要适当修复(如八境公园应该将八境对应的景台予以修复); 五、 建议对赣州地名通过电视或报纸、微信等传统或现代媒体, 开展群众性宣传,以强化市民对地名的认同感,也提高地名的美誉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