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动物行为来形容人类的虚情假意,譬如鳄鱼之泪、獭祭鱼。但究竟该如何分辨忏悔的真伪?加拿大心理学家说,如果不想留待最后审判日一次算清,或许可以试着查其言、观其行。 “唉呀,被你发现了。” 在法官与陪审团面前,大部分罪犯都说他们深感懊悔,不过人心隔肚皮,是不是真的懊悔只有老天知道。加拿大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的心理研究者作出了声音、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研究,声称能大致区辨人在忏悔时究竟是真情抑或假意。 “微表情”研究近年来吸引不少心理学以外群众的好奇,美国福斯电视公司推出的影集《千谎百计》(Lie to Me)便描述几位心理学博士凭藉对人类说谎神情的探究成功破案。微表情的研究确有所本,《千谎百计》的主人翁脱胎自美国心理学者艾克曼(Paul Ekman),倡议微表情研究的宗师。而加拿大的谭白林(Leanne ten Brinke)等人则试图探讨得更细腻一些。 谭白林主张人们在假意忏悔与真心忏悔时,情绪有着微妙的不同,而且有迹可寻。虚伪的忏悔具有以下特质:情绪表达的范围较大、不同情绪之间切换迅速、说话时带有较多迟疑。 真回忆 假情绪 总之,谭白林以3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请他们分别叙述两段个人回忆,其中一段是他们真心感到懊悔的,另一段则否。同时,研究人员仔细观察他们的脸部表情、声音、以及肢体语言,分辨在伪造情绪时,是否产生不同的特征。研究人员要求受试的大学生,在叙述自己不怎么懊悔的事情时,尽可能表现出一副懊悔的样子。 接着,研究者将这些受试者的录影片段拆成了将近30万个段落,一一加以分析。他们发现,虚伪的忏悔比起真正的忏悔,表现出更丰富的情绪,这些情绪包含了七种普世共通的情绪,包含快乐,悲伤,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和轻蔑。 研究者把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感粗分为三类,分别是正向情感(包含快乐)、负向情感(悲伤、恐惧、愤怒、厌恶与轻蔑)以及中立情感(没有情绪、惊讶)。 他们发现,若忏悔为真,叙述者通常不会从正向情绪快速跳到负向情绪,也不会从负向跳到正向,而会经过中立的情感。相反的,说谎的人会直接在正向与负向情绪间变来变去,中间未经中立情绪。此外,编造谎言的人在说话时,比较常流露出迟滞感。 谭白林等人表示,这是首度针对人类忏悔的真伪进行研究,揭示的各项迹证,未来也可能提供刑事司法做为参考。毕竟在量刑、假释上,行为人是否真诚忏悔经常是判断基准。本论文发表于今年二月号的《法与人类行为》(Law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研究者希冀未来心理学的研究能影响法庭审判。 而这项研究的立意虽好,但限制也很明显:谭白林的研究对象是31名大学生,他们既非说谎高手,在实验中也非叙述真正的“犯罪”经验。究竟这样的发现最后能否适用于千锤百炼的老经验罪犯,又能否成功应用在司法体系中,显然是另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