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复杂的原因,青春期少年还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疾病,比如神经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等,当然也有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虽然这些疾病对于少男少女的患病的概率并不算高,但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应初步认识它、预防它。如果患了病,也不必紧张,让我们一同努力去正视它、战胜它。

关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总原则可参考如下。通常各种内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一旦发现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一般都要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抗躁狂药物、而神经症较轻者可以试着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中、重程度者或心理调整无效者也应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1.什么是神经症?它的分类如何?

神经症,过去又称作神经官能症,可能不少人听说过或不经意翻阅心理疾病的书时看到过这一病名。其实患各种神经症的病人就在我们身边,包括在少男少女中也并不罕见。专家们曾对1559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每1000人中就可能有22人患此类病,其中女病人甚至可占到被调查女生的千分之40。另还有不少人调查发现,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大、中专学生患神经症的比例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青春期认识神经症,并预防神经症的发生是多么必要呀!

什么是神经症呢?神经症并不特指某一单一的疾病,而是指一级表现各异,但又有着共同特征的精神疾病的总称。它们主要包括:①恐怖性神经症;②焦虑性神经症;③强迫性神经症;④抑郁性神经症;⑤癔症;⑥疑病性神经症;⑦神经衰弱。另外还有诸如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等等。

虽然患神经症的人不少,但它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即使是再严重的神经症也绝不会像某些人误传的那样可以“精神崩溃”,甚至“变疯”了。因为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精神疾病。一般说来,神经症患者经过心理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改换环境,有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后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是完全或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的。

神经症有哪些症状呢?归纳起来,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减慢,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以及头痛、头胀、乏力、食欲不振、失眼等;另外,还可以表现为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惊恐、焦虑、强迫、抑郁、疑病,患癔症时还会出现意识不清,出现精神症状以及肢体症状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对病情十分关心,十分着急,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同时还要特别指出,虽然神经症病人可以表现出各种躯体不适或症状,但一般都不存在各器官、各脏器的实质性病变,也就是说,病人并没有真正的躯体病。因此,即使是再严重的神经症不仅不会疯,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神经症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首先可能是以病人的不健全或不成熟的性格和素质为基础,同时也与精神刺激有关,这些刺激主要是指那些相对较长时间的劳累、紧张、心理压力等,也可以是突发的意外精神创伤。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特别是外地入学的学生,远离家乡,很可能会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加之学习、竞争的压力,极易产生劳累、紧张和心理冲突,如果性格上又表现为比较幼稚,好面子,面对压力采取自我压抑或不适当的自我防卫,其结果不仅不能缓解紧张,反而会出现和发展各种神经症的症状。这可能正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大、中专学生患神经症比例较高的原因吧!

2、什么是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症,有调查发现其可以占到全部神经症病例的58.7%,因此有人说,如果认为神经症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最常见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话,那神经衰弱就是罪魁祸首。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特别容易兴奋又特别容易疲劳,兴奋时往往控制不住,好回忆和联想,感觉也特别灵敏,非常怕声、怕光、怕嘈杂,但这种兴奋一般又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变得脑力不够用了,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下降,甚至感觉浑身疲乏无力。在情绪方面,最突出的是总觉得放松不下来,总像绷着一根弦,而且容易烦躁、激动、发脾气,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轻度焦虑抑郁或疑病观念等。在身体方面,不少病人会出现肌肉紧张性疼痛,出现心慌、出汗、食欲不佳或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内分泌功能也会发生紊乱,如少女可出现闭经或月经周期紊乱,少男则易出现梦遗等。在睡眠方面出现各种睡眠障碍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表浅多恶梦、易惊醒,醒后难以现入睡等,有的人甚至可以认为自己“不会睡觉了”,“除了梦几乎一分钟都没有睡”,有的则白天昏昏欲睡,当然只是“欲睡”,真让其睡觉也只能干瞪着眼睛,睡意无存。

不少病人往往开始时并不在意比较轻的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表现,以致于使得神经衰弱发展起来并持续很长时间,等到严重了,又会过分担心,性自己“脑子坏了”,并进一步引起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

早期防治神经衰弱其实并不困难,一般认为,经常参加体力活动或劳动的人很少会患神经衰弱。对少男少女来说患神经衰弱多在初三或高三阶段,只要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以及劳动的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就可以缓解大脑的过度紧张和压抑的情绪。另外,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升学问题,对待各种矛盾和压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自己的自卑、任性、急躁的毛病,这样一般是不会患神经衰弱的。

3.什么是恐怖症?

恐怖,通俗地说就是害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比如不少女孩子害怕毛毛虫、怕走夜路。青春期的男孩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好学习英雄,自称天不怕地不怕,可如果某次不慎被蛇咬过,也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并不是病,因为这种害怕一般并不严重,有的不过是“惊叫”几声,通常也不会引起身体的各种剧烈反应。即使是一些人真的遇到了危险的情景,一般也能自控,危险过去了,害怕也就消失了。

而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却不是一种正常的恐怖,其特点为:第一,产生的恐怖虽然也是来自身体以外的某些物体或处境,但反应程度剧烈,与实际的危险不相称;第二,发作时通常都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甚至晕倒等;第三,对害怕的东西极力躲避,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第四,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过分了但就是控制不住。

恐怖症通常可以分为:①场所恐怖,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的环境或场所出现强烈的恐怖反应,比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田野里(广场恐怖),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②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与别人接触,甚至害怕见人,一见人就脸红,以致拼命回避各种社交活动(赤面恐怖)。③物体恐怖,是指对某些根本不必要害怕的物体产生恐怖,比如对猫、狗(动物恐怖),对小刀、针管、雷电等产生恐怖。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病人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也就是说,童年时受过惊吓,这种惊吓以及由惊吓面而引起的反应虽然早已经过去了,“好了”,被遗忘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因此,童年避免受到惊吓看来是必要的。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性格的人也非常容易患恐怖症,因此,从小特别是从青春期起注意培养自己勇敢、开朗,培养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恐怖的事情,在此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不要惊慌,要努力克服年轻人简单、冲动、好感情用事的毛病,要学会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灵活机动,化险为夷。俗话说“经一事、长一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经过“风雨”的锻炼和洗礼,青少年们一定会变得更勇敢、更坚强、更成熟。

4.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并不常用,几个朋友聚到一起,几乎听不到有人抱怨“我焦虑不安着呢?”,但我们却能经常听到“烦”字,尤其是当代的少男少女们,“烦死人了”、“烦透了”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的口头禅和时髦语。这里的“烦”,实际上是烦躁或烦躁不安的简语,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焦虑。当然,焦虑的同时免不了还有紧张,二者经常是相互伴行的。医学上有一种以焦虑紧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又简称为焦虑症。

轻度的紧张焦虑不一定是病,比如我们之中不少人大考前都可能有些紧张和焦虑,但考完了,自我感觉还可以,紧张焦虑也就自然消失了。另外,如果人们预先知道某些危险将至,比如听到地震、台风之类的预报,在等待的日子里不少人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这些都是一些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无损健康,甚至还有一定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认为一定的紧张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以及中枢神经介质的改变,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进一步振奋起来,动员和调动我们身体内潜在的能力,正可谓变压力为动力,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奋发图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是和青春期自强、自立、极富挑战性的心理特点一致的。挑战困难,通往直前也正是青春的魅力之一。

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却不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发病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引起紧张的压力与个人的承受能力失去了平衡。焦虑性神经症是指客观上已经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危险或威胁,而且也没有具体可以担心的对象时,却出现了紧张焦虑、提心吊胆、恐惧不安。也就是说,病人既没有任何原因,也说不清着急什么,烦什么。同时,病人还可以出现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非常剧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

焦虑必神经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出现广泛性焦虑时,不少人会对未来莫名其妙地担心,担心会发生什么不祥的事情,为此终日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并伴有心慌、出汗、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失眠多梦、食欲不佳等,而当出现惊恐障碍(又称惊恐发作)时,病人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濒死感)、马上就要疯了(失控感),并有胸闷、气憋,甚至大喘气、大喊大叫、高喊救命等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发作后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人经多次发作后,因害怕再次发作而表现持续的紧张焦虑。

了解了什么是焦虑性神经症,对正常的紧张焦虑就不必过分在意了。但同时也要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多充满理想,因此在学习、劳动、生活的实践中,需注意量力而为,积极进取,但又不要目标过高,避免过分的压力显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5.他特别怕脏是什么病?

这是一封来自某县中学的信:

尊敬的医生:

我是一名高中生,最近两年不知什么原因变得特别怕脏,总觉得周围都是细菌,甚至有时想到艾滋病。别人碰了我的衣服我就要马上脱下来,而且非要洗了才踏实,如果不得已用手摸了人家的东西,比如找的钱什么的,马上就得洗手,而且要洗二三十次,有时甚至1个小时。我家就住在离县城20多里的农村,家里也没那么干净,我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浪费了好多学习时间,有时还怕别人看见笑话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心里特别痛苦,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我患了“洁癖”症,是这样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正常的讲卫生、爱清洁吗?显然不是。这位青年朋友的确是患了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医学上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又称强迫症)。患有强迫症的病人往往同时存在着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通俗地说,就是明知不对,但又非得要那样去做,而且没完没了,因为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进而出现显的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比如有人反复思考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叫作强迫性穷思竭虑;有人反复怀疑自己是不是关上了窗户,怀疑自己的考卷是否签上了名字,这叫作强迫怀疑;还有人出现强迫对立观念、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另外,还有诸如强迫情绪、强迫意向,比如一病人走到了高处,本已十分害怕,却产生了一种想往下跳的想法,当然这种冲动或意向即使再强烈也不会变成行动,但心理上的痛苦却是可想而知的,这些都可以归为强迫观念。

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上面这位高中朋友的症状,实际上就是为了减轻怕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强迫动作,医学上称为强迫洗涤,有人又称“洁癖”。另外,还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比如出门非要一成不变地先迈几步,再后退几步,否则心情紧张,烦躁不安。还有人出现强迫计数,如数台阶、数电线杆子等等。

如果患了强迫症建议还是应及早去医院找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进一步诊治。强迫症其实也是可以预防的,不少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小好钻牛角尖,做事过分仔细,甚至古板,追求十全十美同时又犹豫不决,当他再遇到学习、工作劳累或其他精神刺激时就容易引发强迫症。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少人上进好强,好问问题,做事也逐渐理性化、条理化,这是非常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发展过程。但也有人走了极端,比如背书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甚至养成背多少遍的习惯,做作业也要求绝对干净,否则抄来抄去。物极必反,这种过分的自我要求,甚至到了苛刻,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在好强上进的同时也注意顺其自然,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强迫症的发生。

6.歇斯底里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件小事,父亲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女儿,女儿不敢还嘴,先是一声不吭,之后突然摔倒在地,“背过气去”,“不醒人事”,甚至出现四肢发挺,手脚冰凉,手指使劲抽搐,有时还抖动不止。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形,和小伙伴们到外村看完电影,别人一哄而散,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回家,夜里胆小,一路小跑回家后就说碰到“死人”了,碰到“鬼”了,甚至大哭又闹,还有人学着死人的腔调讲话。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相信迷信,他们会说,这是“中邪了”、“鬼缠身了”、“狐狸精迷人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既不是邪也不是鬼,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民间俗称“气迷心’,医学上称为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神经症的一种。

癔症并不少见,有调查认为其可以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6%,在神经症中居第二位。调查还发现,青春期也是发病的重要阶段之一。一般认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不少人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不善于应付各种精神刺激,如果性格上又表现为心胸狭窄,好生闷气,情绪不稳,喜好以自己为中心,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加之某些农村或边远地区文化水平低,信神信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一旦遇到不良刺激,主要是紧张、恐惧或者是生活中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引起大脑紊乱而发病。

癔症的症状复杂多变,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类:分离性症状和转换性症状。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比如癔症的集体发作等。

分离性症状是指出现的是精神症状,比如嚎啕大哭,揪头发撕衣服,满地打滚,而且是人越多闹得越凶;有的人还可以表现为突然变“傻瓜”;有时又表现得十分幼稚,见人就叫“大叔”“大婶”;有的则闹神闹鬼,闹死人或狐狸精,黄仙附体等等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通常这时他们的神志并不很清楚,医学上称作“意识范围狭窄”。

转换性症状则是指出现的是躯体症状,主要是运动方面或感觉方面的障碍。但这种躯体症状并不是真的存在内脏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病变,有时甚至根本不符合神经解剖的分布特点,也就是说带有一种“假病”、“装病”的样子。常见有a.痉挛发作或肢体震颤。就像前面讲的例子那样,病人生气后可以突然当着众人的面缓慢倒在地上,紧闭双眼,呼之不应,全身发挺,四肢抖动或颤动不止,但绝不会摔伤也不会有生命危险。b.起立不能或步行不能。但令你不可思议,病人在床上两腿活动自如,却就是不能站起来或扶着总向一边倒,而且走不了路。c.癔症性瘫痪。d.异物感,比如总觉嗓子里堵了东西,但怎么检查也没有 所谓的东西,这种症状被称为“癔病球”。e.其他症状,比如癔症性缄默症、失音症、失明、耳聋等等。

癔症还能集体发作。某地给初中学生注射预防针,班上有一名女生特别胆小,勉强打完针后,不一会儿就自觉难受并说胳膊不能动了,受其影响,周围女生也紧张起来,结果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十几个人也都感觉胳膊不能动了,甚至还说腿也不能动了,以致闹得人心慌慌。后请来权威部门的医生,经过耐心解释并配合一定暗示治疗,半班女生又都奇迹般的康复了。

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癔症应重在预防,而预防的关键首先是对性格的培养。我们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断克服自私、胆小、虚荣的倾向,使自己变得开朗豁达,襟怀宽广;其次是要学会正视困难、挫折或各种令人恐惧的事情,面对突发事件要能泰然处之,绝不可自己吓自己;另外还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反对迷信,积极向上,那癔症就不能奈何你了。

7.怀疑自己有病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门诊,医生曾接待过这样一名女病人,年龄不过16岁,看外表真的看不出有什么毛病来,可病人却强调说自己的鼻子长得不好看,是塌鼻子,眼睛也似乎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总之自觉五官长得不顺眼,甚至有些畸形。病人说自己也曾去五官科、整形科检查过,大夫也没说有什么问题,自己当时能同意大夫的观点,但不由自主,一照镜子就又觉得有问题了,其实心里有时也明白,所以特别难受,希望大夫再帮助给一个肯定的答复,比如自己有问题没有……

还有一名17岁的男病人,进诊室后悄悄对大夫说,我从初二(13岁)起就有手淫,开始不在意,可近一年多觉得这样不好,特别紧张,经常失眠,之后总感头昏、头胀、乏力、记忆力下降,自己怀疑自己心肾两亏了,脑子可能已经坏了,有时还想可能自己以后也不能谈朋友了,因为生殖系统可能也坏了……

这两位少男少女是真的畸形或得了什么严重躯体病吗?显然都不是。其实这是一种以怀疑自己有病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烦躁、苦恼、失眠等表现的神经症,医学上称为疑病性神经症(又称疑病症)。

疑病症的怀疑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也就是说疑病的内容尚不那么荒谬,也未达到坚信不移地的步,而且一般也不固定在某一脏器上。患有疑病症的病人虽然身上稍有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严重疾病,但通常学习、工作、生活并未发生严重紊乱,除了检查、看病之外,表面看起来和正常人差不多。

疑病症一般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多见原发的疑病症,也就是说病人通常根本就没有什么躯体疾病,但可能会因青春期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生理变化,或一些令自己不解甚至迷惑的异常感觉而作出疑病的解释,比如刚才那位青春期少女的“畸形”,青春期少男的“心肾两亏”,都是对自己的某些变化或某些感觉过分注意、过分担心而作出疑病的解释,并发展为疑病症。

由此可见,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以轻松、愉快、自然的心情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生理变化,认识它、接受它、适应它、既不因与自己的想象不同而烦恼,也不因各种不适或异常感觉而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减少或避免疑病的发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8.长时间的抑郁是病吗?

长久的心情抑郁是不是病呢?比如有人从上初中起,一直到上高中,34年间虽然学也上下来,家里的活也帮助干了,但总是闷闷不乐,遇事总往坏处想,对各种高兴的事情总体验不到高兴,有时还故意回避同学、亲友的聚会或各种热闹的场面,甚至不时还经常出现自责、自卑、内疚,对前途信心不足,或总感到疲乏无注意力难以集中、食欲不佳、失眠、烦躁等。其实,这是一种慢性的情绪不良状态,也是一种病。通常这种状态只要持续超过2年以上,医学上就可以将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有调查资料认为,抑郁症神经症可占到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4%,仅次于神经衰弱癔症,是居第三位的神经症,可见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只是不少人虽然情绪不好,但不太在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

青春期正是热情奔放的年华,为什么也会有人出现神经症性的抑郁呢?让我们听听一位女病人的叙述:我平时性格就不太开朗,不太活泼,有事好闷在心里。初三时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次和同学因为借参考书的事发生了矛盾,以后大家就开始不怎么讲话了,甚至坐在一起都别扭。我父母文化程度又都不高,天天只顾忙着承包地的农活,本来自己就不爱讲话,现在周围也没人和自己讲话,心情就更压抑,更沉闷了。一直熬了几年,总想拼一把考上大学就重见天日了,不想大学也没考上,心情就更不好了……。从她叙述中我们可见,一些人从小性格欠开朗,好思虑,加之学习压力大,与同学的关系紧张,这些原因可能都是造成这些青春期男女易发神经症性抑郁的重要原因。另外,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其他环境缺乏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缺乏激情,也可能是引起一些少男少女心情情压抑的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少男少女们应该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努力树立起对未来的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压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要不依赖父母,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组,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那样心情就不会压抑,至少就不会长久地闷闷不乐。

这里也还要指出,如果你的情绪无缘无故特别低落,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杀欲念,或者伴有的各种身体不适特别明显,建议你还是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的抑郁症,包括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

9.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青少年朋友们,大家可能都很喜欢听歌,尤其是美妙的歌曲,如一首较流行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已深深印在许多青少年歌迷的心中。自然,我们要想起这首歌的演唱者Carpenters(卡彭特),但使人震惊的是,这位非常有才华的女歌手却英年早逝,年仅32岁。这是由于某一杂志的一篇评论中讽刺卡彭特体态太过于丰满,于是她便开始节食而日渐消瘦,为保持身体苗条她还服用轻泻剂,因此而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后因体重严重减轻导致代谢的失调,又因基本蛋白质的缺乏而引发心脏病发作而离我们远去,终于酿成悲剧。

那到底什么是“神经症厌食症”呢?

神经性厌食多见于青年女性,尤其是少女。患者总感到自己太胖,即使已相当消瘦,仍是坚持已见,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无法控制地选择停止进食。他们几对任何食物都没有食欲,尤其是对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奶制品、鸡蛋等)更是厌恶。只愿吃一些不致发胖的食物,如水果等。有的患者,一旦进食就呕吐,诉说自己食后腹胀、腹痛。有的患者长期服用缓泻剂。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如萎靡、忧郁、孤独、任性、好发脾气、怪僻、多疑、悲观等。

厌食症所导致的恶果是:患者出现现营养不良,贫血、瘦弱、便秘、体温、血压以及基础代谢率均下降,女性则出现停经。严重者甚至可造成难以逆转的器官功能损害,最后衰竭而死。

第一,在错误的审美观念支配下有意识地限制饮食。青春初期的女孩子错误地认为“越瘦越美”,她们为追求这种“时髦苗条”,有意识地限制饮食,想以此减轻体重。甚至对自己身体的胖瘦有一种错误的知觉,把自己的脸部、胸部、腰部、臀部看得比实际要胖。即使瘦骨伶仃了,在她看来还是太胖了。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反应。

第二,是心理应激因素。如突然受惊吓,不适应新的环境,或对父母感到怨恨而离开父母,家庭不和,人际矛盾以及生活中的不幸,挫折都会影响情绪并使食欲降低。

第三,进食时的精神刺激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而常常在吃饭时教育训斥孩子,使吃饭的环境笼罩在不愉快的、紧张的气氛中。长此以往,就使孩子产生进食如同受罪的感觉,并逐渐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厌食也可能是对父母过度干涉进食所采取的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

神经性厌食症在治疗上需针对病因,首先运用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审美观念上的偏差,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体美学观念。形成追求健美、自然美的现代审美观念,并帮助其养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另外,应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建立愉快情绪,以促进胃肠腺体的分泌和消化功能的恢复,增加食欲。对于由神经性厌食引起的严重焦虑抑郁情绪,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状态。

在行为治疗上,还可以采用“奖励—强化”的方式。如果患者能好好吃饭,就及时地表扬,鼓励他,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以此来强化他的进食行为。

10.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级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其患病率为13.4‰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各种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而且病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明显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协调,通常病人并没有神志或智力问题,身体也没有别的毛病,病程多迁延数年。如治疗不及时有不断加重、甚至发展为精神衰退的可能。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与家族的遗传、性格不健全(比如孤僻内向或敏感多疑等不良性格)有关,另外可能还与各种不良刺激以及脑部神经介质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主要类型有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如果儿童期发病,又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多为青少年起病,开始时可能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比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发愣、头痛等,以后可逐渐发展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如不主动洗澡换衣,甚至不刷牙、不洗脸,对家人可表十分冷淡,缺乏感情,严重者可不出家门,不见人,行为退缩等。因病人起病缓慢,往往不易察觉,发现时病情多已十分严重,以致治疗十分困难。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主要表现为话多且内容荒谬离奇、杂乱无章,想入非非,病人还常喜怒无常,兴奋冲动,行为愚蠢幼稚,甚至出现追逐异性等本能活动亢进等表现。因病人各方面表现十分混乱,而且常带有明显的性色彩,一些地方的农村有人又把它称为“花痴”、“花疯子”,甚至迷信地认为可以用结婚“冲喜”的方法治疗它。当然,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紧张型和偏执型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但也有青春期发病者。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少语少动,甚至不语不动、不吃不喝等。偏执型主要表现为各种妄想,如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要害他,跟踪、监视他,或觉得自己的言行被别人控制了等等,不少病人还伴有大量的幻觉,如听到命令他、评论他、谩骂他的声音等。

受到各种精神症状的影响,患病期间病人均无法正常学习、劳动和生活,甚至还会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因精神分裂症还有不断加重甚至发展为精神衰退的可能,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讲求心理卫生,培养健全良好的性格,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抵抗能力,以期预防或减少其发病的可能。同时如发病,则应尽可能做到早期发展、早期治疗,只要治疗及时,精神分裂症亦不可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能治愈或明显缓解并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1.什么是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的一种精神障碍,是青壮年较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情感性精神障碍在间歇期可以完全缓解,有人可能终生只发作一次,也可多次发作。通常可有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因此又可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环性心境障碍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典型的“三高”或“三低”。“三高”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而“三低”则为情感低落、思维迟滞、意志活动减低等。

当病人处于躁狂发作时,突出的症状是“三高”病人可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眉飞色舞,谈笑风生,诙谐幽默,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且病人的愉快心境与其整个精神活动和周围的环境是协调的,同时能“感染”他人。情绪的高涨,可导致病人自我评价过高,严重时认为自己有超人的能力,如写的诗能同李白齐名,若是运动员就定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若是商人,必然是世界首富。这种“吹牛”现象,在精神病学上称为“夸大妄想”。病人自觉脑子特别聪明,思维明显加快,而且动作和行为也增多,整日忙碌不停,或出门走亲访友,或购买许多目前并不急需之物。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因而最终一事无成。在躯体方面,可有食欲增强、性欲亢进、大便秘结等症状。

与躁狂截然相反,当病人处于抑郁发作时表现为三低。整日紧锁双眉,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自我责备。忆往事,尽是失意、挫折和过失,展望未来,总感前途渺茫,一片漆黑。而且思考问题迟钝,常独处一隅,不愿活动。这种抑郁情绪常有晨重夜轻的昼夜节律性。同时伴有自我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已经丧失工作能力,成为废物,或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寄生虫。常将自己以往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说成是弥天大罪,甚至认为一死也难赎其罪,因此可能产生自杀行为。但也有部分病人的思维和行为并不抑郁,甚至有激动不安,捶胸撞头等表现。躯体症状则有以早醒为主的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便秘,性欲减退和闭经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原因尚未探明的内因性精神障碍,主要应给予药物治疗,严重者需住院,对抑郁病人要防自杀。通常,抑郁相对应服用抗抑郁药,躁狂相时可服用锂盐及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期亦应服用预防性剂量的药物,以防复发。当然,用药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严密观察下慎重使用。切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发生严重的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