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倒计时, 我们特约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研究员、 1 北宋 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 纸本 Mi Fu (1051-1107) Duoing Lou Poem in Running Script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bum, ink on paper 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是册为米芾曾定居镇江,登临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触景生情所作。字大如拳,笔势开张,向被视作米氏传世大字佳构。 自上海开埠成为江南商业文化中心后,大批鉴藏家云集沪上,形成了以庞莱臣、吴湖帆等为核心的藏家群体,其规模足与京城对峙,为当时书画聚散重镇,“近日佳书画颇聚沪滨,亦时局使然。”(叶恭绰题《多景楼诗》册) 抗战胜利前夕,吴湖帆将此重宝收入囊中,其集饱读诗书、书画创作、古物鉴赏、文玩收藏于一室的书斋“梅景书屋”次字“景”寓意后亦包涵在内,由此可见欣赏宝爱之真切深厚。 按,现湖北武汉黄鹤楼城门所刻“天下江山第一楼”七大字轮廓即源自此册钩出。据此可悉,米氏当年所登所赞实为镇江多景楼。岳阳楼谬大矣。 2 北宋 赵佶《楷书千字文卷》 崇宁三年(1104) 纸本 Zhao Ji (1082-1135) 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 in Regular Script Dated 1104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擅书法,自创 “瘦金体”。此卷与其传世另一名迹 ——《宋人法书》第一册《欲借风霜二诗帖》用笔相同,为传世名迹。此书结体匀称,用笔轻按重收,顿转利落,具有飘逸清润之感。由卷尾年款可知,本卷為赵佶二十三岁时作品。 此卷后自清宫流散,为吴湖帆、潘静淑夫妇1924年正式移居上海后所购法书名迹之一。 吴氏书风后受赵氏瘦金体影响,当于此巨迹有直接关系。 3 元 钱选《蹴鞠图卷》 纸本 设色 Qian Xuan (ca.1235-1299?) Cuju Yuan dynasty Hand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钱选(约1235—1299后)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本图是否出自钱选手笔,尚待研究。 吴湖帆以一“彼此皆至宝”的“周四足宝敦”换得此《蹴鞠图》与本展中元人《山水三段图》卷。据跋可知,吴氏认为钱选是宋元之间绘画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是启发了文人画风的宗匠。收藏家的藏品最能反映他的艺术观点与品味,湖帆不遗余力地购藏钱选与元人作品,是其艺术传承文人画风的有力佐证。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4 元 张中《芙蓉鸳鸯图轴》 至正十三年(1353) 纸本 水墨 Zhang Zhong Lotus and Mandarin Ducks Dated 1353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张中(十四世纪),字子政,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擅水墨花鸟,传世作品罕见,多为内府收藏。此画亦从清宫流出,且曾为明代沈周伯父与文徵明外曾孙收藏。 据《丑簃日记》载,1935年春,画商曹友庆携此画至梅景书屋,吴湖帆爱不释手,遂以戚继光《王瞻美五十寿诗》和张复《凤笙明月图》书画诗卷两件明代书画,并加800元现金换得,总计“约六千金”。为吴氏视作梅景书屋“元画甲观”。 吴潘夫妇尤其喜欢寓有夫唱妇随、百年好合寓意的鸳鸯,本展中另有李因《芙蓉鸳鸯图》轴等。 5 明 吴伟《铁笛图卷》 成化二十年(1484) 纸本 水墨 Wu Wei (1459-1508) Iron Flute Dated 1484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吴伟(1459-1508),字士英,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此图作于1484年,作者时年二十六岁。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随意将宫中藏品赏赐臣工,又大肆窃取宫中书画。其中部分被变卖,为当时京津沪等地画商、藏家购得,吴湖帆及其友人亦有斩获。此图原为梁清标旧藏,旋入乾隆御府,后从宫中流出被颜世清购入,1931年吴湖帆以一千八百金购藏,题为“天下小仙画第一”。 6 明 沈周《西山纪游图卷》 纸本 水墨 Shen Zhou (1427-1509) Travel around the Xishan Mountain Ming dynasty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此图系沈周出宋藏经纸,辅以佳墨而成,故兴酣笔畅,点染淋漓,吴湖帆跋中称“早岁之作以故宫所藏《庐山高》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第一”,“晚岁所作应以此卷为第一”,并题为“梅景书屋沈画第一”。 图绘吴中胜景,且又是明四家之首所作,作为同乡后辈的吴湖帆自然格外珍重。为得此作,湖帆不惜以家藏郑思肖《兰花图》出售,得资后辗转获藏。 7 北宋 郭熙《幽谷图轴》 绢本 水墨 Guo Xi (11th century) Deep Valley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nging scroll, ink on silk 郭熙(十一世纪),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此画为北宋秘府旧藏,著录于《宣和画谱》。 《丑簃日记》1933年正月记:“大千携示郭河阳《幽谷图》绢本真迹,笔墨生动,百读不厌,载入安仪周《墨缘汇观》中,今在庐山蔡金台家。”二月二日,叶恭绰过访,吴湖帆出示而与之同观。二月十五日,吴湖帆在日记中写道:“临郭熙《幽谷图》一角。”今吴湖帆《临郭熙幽谷图》仍存世。 按,当时叶恭绰等人因为此图属业内鉴赏水平口碑不佳的蔡氏藏品,故而皆不以为然,称“因蔡金台旧藏无妙品”,故视作赝品。而吴湖帆能不持成见,经仔细研判,即断为真迹无疑,并指出诸人鉴定的弊端:“此成见也。” 8 元 吴镇《渔父图卷》 至正五年(1345) 纸本 水墨 Wu Zhen (1280-1354) Fisherman Dated 1345 Handscroll, ink on paper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四家”之一。 此图被吴湖帆收藏后,如获至宝,不仅近十次反复赏鉴、考订,并将其与家藏宋米元章《行书多景楼诗》册、宋拓孤本《梁萧敷敬太妃双志》、宋刻《梅花喜神谱》一并定为“吴氏四宝”。 当时大藏家庞莱臣也藏有一件吴镇《渔父图》卷(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吴湖帆曾数次观摩并鉴考,认为庞本伪,并撰写专文辨析,断伪依据剖析甚详。比如: “校仲圭《渔父图》庞氏藏《式古堂》著录本。款字梅花道人‘梅’‘道’二字书不成字。‘十余年矣’之‘餘’字书误作‘余’。‘流光易得’之‘易’书似‘曷’字。‘风揽长江’之‘揽’字手旁误不成字。‘弄晓霞’之‘霞’下半似‘霜’非‘霜’、似‘霞’非‘霞’。‘酒缾侧’之‘侧’字似‘倒’字而缺笔。‘只向湖中’之‘向’字不成字。” 吴氏的鉴定意见时获张大千等人认可。 9 元 佚名《百尺梧桐图卷》 绢本 设色 Anonymous Towering Chinese Parasol Yuan dynasty Handscroll, ink and color on silk 图卷首题署 “吴兴赵孟頫”和 “赵氏子昂 ”朱文方印皆系后添。图绘文人园居闲适之景。庭院梧桐枝叶茂盛,古趣盎然。据谢稚柳考察,此图是比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更为早期的作品。傅熹年撰写《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指出此图所绘是张士信园居的情景。 曾经明人吴廷(用卿)、清人梁清标和近人周怀民收藏。吴湖帆于1952年应收藏家周氏之邀为其题跋。 此图虽非赵氏亲笔,从卷后王蒙、倪瓒、张绅等题跋内容,作图者当属元末明初涉朱元璋、张士诚政治斗争者。此图之精妙,向为画史杰作名品,作者当非等闲之辈,究为谁作,待考。亦或成为千古之谜矣。 10 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轴》 至正二十六年(1366) 纸本 水墨 Wang Meng (1308-1385) Live in Seclusion in Mountain Bianshan Dated 1366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四家”之一。图绘其家乡吴兴卞山胜景。此图即为画史所称的“天下第一王叔明”,为传世代表作。款署至正二十六年,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吴湖帆于1935年数次观摩此画,1937年时曾记载狄平子将此宝物藏于海上“金城”中的“廿六号柜”(类似保险柜),柜中另有狄氏藏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等名件,而吴湖帆所藏的本展中吴镇《渔父图》卷则寄存于“廿七号”柜。1944年,吴氏于王蒙此画上题写观款。 更有惊喜 |
|
来自: paddyzhao2016 >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