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摄影|认识白平衡 找准相片的色彩

 泉山听雪 2016-03-09

有时我们会遇到颜色不对的相片,例如偏黄、偏蓝的情况,这是因为相机侦测色温时所产生的问题。所谓色温,从字面解就是颜色的“温度”,所以有冷暖之分,暖色调偏红黄,冷色调偏青蓝,单位就以Kelvin (K) 表示。如果你打开相机的设定选项,在白平衡 (WB) 就有调校色温的选项。然后你可能会疑问:为何色温会放在“白平衡”里,而不干脆叫色温呢?这是因为有一个色彩概念在背后。

何谓暖?何谓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光线,一般有太阳光、灯胆光、光管光、蜡烛光等在摄影领域常见的色温值,通常介乎 2000K – 10000K 之间,以 5000 – 5600K 为中性的色温点,如正午时段的阳光。偏暖为低色温,见红光较多,如烛光及灯胆光,大约在 2000 – 3000K 左右;而偏冷色为高色温见蓝光较多,大约是7000K或以上,如阴天密云下的光线。不同光源所产生不同的色温,会影响到被照对象的色彩表现。

蜡烛光约 2000k

黄昏或日落 2000 - 3000k

晴天近午阳光 4000 - 5500k

阴天密云 7000-10000k


烟花的情况较特殊,因为其光源不断变化,但色温偏暖,而且更要考虑
背景大厦的色调环原,所以建议设定时用 3000 -5000k 之间的色温值。

白平衡─寻找相片的白色
人眼在辨色方面有颇高的灵敏度,可在大部份情况下辨别到白色的对象。但相机的感光组件则不如人眼,如果偏离了中性色温太远,在感测上无法修正,会令相片出现偏色问题。最常见的是灯胆光下,远低于正常色温时,色调会偏黄,特别是人的肤色会特别难看,所以要将过暖的颜色“调冷”去中和。


而调校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原本白色的东西,在不同色温下仍看到白色,以此称为“白平衡”。那为何没有“黑平衡”?因为黑色在任何色温下的表现也是一样,所以以黑色作为基准是无法达到色温修正的作用。


在菲林年代,菲林的预设色温通常为日光使用,约5500- 5600K,如果遇到偏离的色温,就要加有色滤镜去修正颜色,即遇到暖色时用冷色滤镜,反之冷色时用暖色滤镜。不过在数码年代,感光组件具有色温修正的功能,可以因应场合去调节色温范围。

这是自动白平衡(AWB)下在室内暖色光管下出现的效果(左),如果AWB无法还原被摄者的颜色,而相机又支持RAW,可以在后期更改RAW内的色温值去修正(右)。

一般数码相机都已有自动、日光、阴天、白炽灯、闪光及手动模式。不过每部相机的表现都有差异,如果相机受到设计局限,遇偏离中性色温更夸张的环境时,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要时就需要用预设色温收窄范围,或用手动白平衡。


以下是小编使用尼康相机拍摄的一组白平衡对比图,拍摄时间为下午15:30,室内正对光线。拍摄参数:尼康D810 105mm微距镜头 M(手动)档 点测光 F/3.2 ISO500 闪光关闭 


▲自动

▲白炽灯

▲荧光灯

▲晴天

▲闪光灯

▲阴天

▲背阴

可以看出,在晴天模式下,相机自动侦测的白平衡是接近5000K中间值,在阴天、阴影等模式下,则呈现暖色调。

再来看下人工调整色温值后的画面对比:

▲人工色温:2500K

▲人工色温:5150K

▲人工色温:10000K

输入最低的 2500K,现场光线比输入的色温高, 所以变成“相对冷”的色调,显示也会变青蓝。

输入至 10000K,现场光色温比输入的色温低,颜色会变得偏黄。


看到这个输入色温后,大家是否开始理解到,相机对不同色温的表现,是一个相对性的调校,如果现场的色温比相机设定的色温较高或低,色彩就相对显得冷或暖。当色温和相机设定的色温相符合时,就能使颜色变得正常。


错了的色温有用吗?
当你知道掌握正确色温的时候,也是时候去玩弄一下色温了。有时不是一定每张图都要见到白色才叫正确。例如人人都喜欢烛光表现的暖色调,纠正后反而索然无味,所以明白自己想要的效果,就知道该什么时候去调整色温。例如想在晴天拍出一种像黄昏的效果,又或想拍出日系的青白色冷调,重温上面输入色温的方法,就知道如何用色温制造效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