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河上的哥萨克》

 无为斋321 2016-03-09
“顿河的哥萨克,饮马在河流上。有个少年痴痴地站立在门旁。因为他想着怎样去杀死他的妻子,所以他站立在门边,暗自思量。他的妻投身跪倒在他的脚下,对他的丈夫这样高声的叫嚷:孩子们的爸爸,我的丈夫呀!我愿你有一副慈善的心肠,我求你,求你动手要晚一点,要等到更深夜尽的时光,不要把孩子们从梦中惊醒,也免得惊起了左右的街坊。”  
 
这歌曲流行于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初见歌词,难免错愕,竟然可以对杀人行为如此地冷静、克制的吟唱?而且竟然全国流行?!可是仔细一想,兵荒马乱、门庭更换的时代,这首歌中也许折射了命运的困顿与痛苦,对一些人来说,命运已经无法左右,只能乞求老天能有一副“慈善的心肠”,给自己的离去以体面和尊严。但是,让人吃惊的还有歌曲中透露出的对一个杀人者的隐约的理解与宽许,好像他杀人的行为有其正当的、不可怀疑的理由。这样一来,这首歌曲被分成两个部分,就像一本“复调”小说,每部分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有各自的思想与苦衷,它们在忧伤的旋律里面相互纠结、压制,将人生苦多的无奈表现得格外深刻。  
 
这首歌曲至少可以让我知道这样几点:  
 
1.解放前(包括刚解放时)的文艺气氛是怎样的?那真是一个没有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时代,没有非此即彼的否定或肯定的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难怪后来出不了大家,大师!环境使然。  
 
2.乱世就是“穷而后工”的时代,可是上世纪的那场大变更被太多乐观的、浅薄的伪像遮盖了,看看历史上的那些血泪在青史中刻下的斑斑印记!蔡琰的《悲愤诗》、李清照的《金石录后续》、李煜的词、还有《桃花扇》等等,甚至《红楼梦》也带有明显的末世情怀。  
 
3.只有个体的、细琐的经历才值得倾听与记录,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人的消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消失。  
 
这首歌曲早已被人遗忘,随着那些悲欢离合一起被扔到历史的长河里。而今天,我捞起它来,企图擦去它身上的锈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