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临无地”注解质疑

 素文锦藏 2016-03-09

 “下临无地”注解质疑

 

 

 

 

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句中“下临无地”,课文注“临”为“从高处往下看”,句子译为“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这种注解经不起推敲。

先说“临”意。整个句子都是写作者所见,前一句写向上看,后一句写向下看。这里的“下”指“阁子的下方”,而“临”再注为“从高处往下看”,无疑与整个句子意思不合。这里,应该用“临”的另一个意项,即“面临(面前方靠着)”。

再说“无地”的理解。课文未具体注出,只译为“地好像没有了似的”,这与前一句中“重霄”(未译)的处理相去甚远。查参考书,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将“无地”注解为“极言阁之高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该词的注解是:“因为飞阁是架空的,又高,所以人们觉得如像看不见地。”这两个注对“无地”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滕王阁楼阁很高,脚下方好像看不见地,课文的注解由此而来。林昭德先生的《诗词曲词语杂释》中则认为“其实‘无地’是真无地,不是‘好像看不见地’。只是‘无地’的方位不同,它不在脚下,而是在面前方”。几相比较,林先生的理解与原文的情形要符合一些。

借用几句诗词来佐证。苏轼《广州蒲涧寺》诗“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满天”,朱熹《鹧鸪天·江槛》词“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祗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宋代袁去华《满江红·滕王阁》词“画栋珠临无地,沧波万顷”。苏轼诗中的“无地”指古木前方无地,即是说古木生长在百尺之高的悬崖边上,它的前方面临峡谷;后两首词中的“画阁”“画栋”,它们之所以面临“无地”,只因前者的前面“春涨绿浮天”,后者的前面有“沧波万顷”。从地理位置来看,滕王阁地处赣江之滨,从实写的角度看,这里的“无地”应指楼阁下前方的赣江。

综上所述,“下临无地”可译为“它的下方面对着赣江”。

 

载于《语文报·高中版》(2006418 53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