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崔竣豪 2016-03-09

文/月足明;《仙道密码》系列第八篇,此系列文章针对对仙道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道德经》是存世公开流通较早的道家经典,一般认为是东周时期成书;也是道教内奉为龟镜的经书,十分珍贵。除此之外,《道德经》也是现在国学经典中的一员,也就是说是一般爱好传统文化的人都可以看的一本古书。道家的专业书籍一般都晦涩难懂,而《道德经》却可以朗朗上口,不能不说老子的写法手法非常高明。

一般人都认为《道德经》是本哲学著作,就是讲述世间哲学道理的古书。即使很多道门内的人也这么认为,说《道德经》有理无法,只是讲述了道和自然之理,是修道之总纲,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道德经》当然有上述所说的内容和功能,也就是讲述道之理和道理的一般运用。但是作为一本权威的道家经典,里面也有具体的可操作的仙道功法,是正统的仙道古法。仙道密码系列将会出几篇文章谈读懂《道德经》隐含内容的方法,这些方法和你使用这些方法读懂的《道德经》内容都可以在《道德经》中相互印证,不会是穿凿附会。也许你也有机会能明白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真的。

《道德经》里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就是以国喻身、以身喻天下。为了大家更好的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先看一下《黄帝内经》中的写作手法。《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曰: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其中“亡神失国”是讲述人的病情,但是用“国”来描述,是把身体比喻成国家。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叙述人体脏腑及其功能时,用语就更直接了: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黄帝内经》中把人体脏腑看成管理国家的官员,每一个脏腑根据其功能司职各异。同时,把身体比喻成天下,因主不明而导致的形体大伤比喻成“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在《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做了更细致的对比: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以天地万物应人身,天下当然也可以指身国的一切。我们俗语中的“天圆地方”映射到人体就是头圆足方,正如经中所述。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把人体比喻成国家和天下的写作手法,不仅在《道德经》中采用,在其它的仙道经典中也都用,包括《黄庭经》、《吕仙诗词》、《山海经》、《庄子》等等。所以在读《道德经》中提到国和天下相关的句子时,一定不要忘了身这个对应和比喻。身对应国,头顶以下叫天下。其实每个正统仙道经典本身都是完备的,《道德经》也是如此,所以《道德经》中本身也说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技巧,你从《道德经》中读懂的每一句话都将是你仙道穷理中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如此,我不好用《道德经》来举例子。下面我用其它的经典来举例说明一下。

比如《黄庭经》中的昆仑,“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在实物地理位置上,昆仑山是传说中的最高处,所以对应人身就是头部。有言曰:

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为明珠。

“九原之山”的九就像九泉、九天一样,是形容词,表示极。日月在经中已经交代清楚了,“外应眼目日月清”,有眼目的地方当然是头部,以此可以相互验证。

另外,鼻子在人脸的中部,如果平躺的话相对其它地方又高,所以比喻成“中岳”,“外应中岳鼻齐位”。又叫“天中之岳”,“天中之岳精谨修,云宅既清玉帝游”。我们知道中岳是实物地理中的山名,所以鼻子的根部又叫山根,是面相学里的一般术语。

当然,以上这点东西其实不算什么,对于道家文化比较熟悉的道友应该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这个方法和思维方式才是重要的。

有必要强调一下的是,对于我常例举的这些经典,虽然有些名词的意义是和一般流通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在解这些经典时,不能随便拿已有的词义套到经典里。仙道经典的叙述都是自身完备的,要以经解经,就是用经典本身的表述去解经典本身的词句意义,相互验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经典最准确的理解。

可能很多道友也明白《道德经》中有这种比喻,但是不足够重视,读《道德经》的句子不能常常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当然并不是道德经中每一句话都要和人体对应,也不要钻到牛角尖里。另外,即使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也不见得就能读懂相关的经句,因为《道德经》里除了这种隐喻写作手法,对于人体特征的概括和提取也十分简练精准,还是要花心思好好思考的。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在老子生活的周朝,官方文字是金文。如果你熟悉金文文字的话,其实《道德经》中的这个比喻就很好理解。上图显示的文字就是金文中的“天”字,很明显天字本身就是一个人形。也就是说对于老子年代的人读到天字,会自然的和人身关联,因为他们学到的文字就是这样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道德经》中的这个身国之喻,在老子生活的年代是知识分子中都知道的常识。以下是周朝文物遂公簋铭文的字例,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头五个字是:“天命禹傅土。”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道德经》除了一般读者都能读懂的显义,还有讲述仙道方法的隐意。“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这个和身有关的内容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秘传的内容。这部分珍贵的内容,只要掌握了读《道德经》的方法和相关的必要基础知识,不要受后世修炼思想的禁锢,是能自己读懂的。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读懂《道德经》隐意的秘法:身国天下之喻

其实以国和天下喻身还有深层次的含义,但是对于还没有深入读懂《道德经》的道友来说,先知道这些基本的比喻和对应就可以了。

最后作为给关注这系列文章道友的一点福利,提示一个《道德经》中的例子。在微信公众号仙道密码系列第七篇文章《吕洞宾仙法不是打坐入静》中,我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我已经在那篇文章指出来这是说身弓,用弓喻身,也就是我们文字中的躬这个字。如果利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这句话是不是非常容易理解呢?而且整句话都可以有新的理解。不要不相信,就是这么简单。“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1:读《仙道密码》系列文章有所得的道友,不要随便在网上公共场合讨论所得内容,更不要卖弄。

注2: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对仙道修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仙道密码,查阅系列完整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