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苍天不负有心人,但也不是谁想要啥谁就能得到啥的。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但以我的理解,天将降大任于四人也。哪四人?具备如下四类素质和能力之一的人,将会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出大力,担大任,不负厚望。 第一类是有大格局观的人。客观、无私是一个人成功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主观、存有私心就会让自己思维受到局限,格局便无法扩大;如果再夹杂着个人利益的话,判断事物的方向就会倾向自己认为有利的一面,决策就会有失偏颇。只有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才能做到无私无畏,才能做到高瞻远瞩。 比如,不能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给员工过低的薪资,但也不能为了满足员工高收入的期望而给予过高的薪资,虽然员工短期内很高兴,但是却让公司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长久下来,可能无法持续经营下去,员工的工作都可能不保。同样地,股东投资一家公司自然希望有好的投资报酬率,但公司除了将获利分配给股东之外,如果也抽出一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员工则会因此更努力投入工作,创造更好的绩效,相对使得公司的获利更佳,股东与员工均得到更大的利益。 第二类是有系统思维的人。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在事物的各要素间寻求平衡,构建生态和谐的相互关系。平衡的思维代表不偏食、不偏废任何一个方向,而能够平衡地看待各种事物。尤其在决策的时候,要能综观全局,全盘考虑各个牵涉到的层面,而非单点思考。 比如,在制定公司的福利政策时,必须全盘考虑所有员工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作最有效的分配与运用,以求照顾到绝大多数员工,并产生持续性的实质效果。这就要求,不能将所有资源全部投注在少数人身上。要对众人付出“大爱”,而非对个人施以“妇人之仁”,其差别便在前者能够平衡考虑,而后者则是单点思考。 第三类是有人格魅力的人。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学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对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高度概括。正如领导和管理不同,前者是做正确的事,后者是正确地做事。做领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凝聚人心,带领团队一起合作共赢。这就要求,领导人不是靠权力和金钱来驱动大家,而是靠个人魅力吸引并影响追随者。 第四类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创新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一种基本职能,并非是领导人的一种个人特质,而是市场经济所需,主要来自于企业利润、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等三个方面。创新精神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很多方面,不仅自己创新还要带动团队创新。有一个训练创新思维游戏就很有趣,把学员平均分成甲乙两队,要求把放在地上的两串钥匙捡起来,从队首传到队尾,但必须按照顾序,每个队员都接触到钥匙。 游戏一开始,老师先做了示范:捡起一串,传递完毕,再传另一串,继续传递。第一轮比赛结束,两队打了一个平手,都是15秒。老师说还可以减半,第二轮甲队获胜,只用了5秒钟,他们把两串钥匙拴在一起同时传。接着,老师又说传递时间还可以继续减半,结果这次是乙队获胜,时间不到1秒。 正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找新的传递方法时,突然乙队有个队员想明白了:“只是要求按顺序从手上经过,不一定非得传呀。”于是,他们完全抛开了传递方式,开始飞快地把手扣成圆桶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让钥匙像自由落体一样从上落下,既按了顺序,同时也接触到每个人的手,时间才0.5秒。钥匙一过,全场立刻欢呼雀跃。 总之,要成为栋梁之才也不难,按照上面的四个方面积极准备。客观、无私的判断,均衡、长远的思维都是培养自己具备大格局,成为担大任的基本条件,而这些观念必须从身为基层员工的时候,就要开始练习、自我培养。当这些观念逐渐内化而成为习惯之后,对事物将会越看越清楚,逐渐强化认知力与洞察力,格局也会随之逐步放大,慢慢也就具有大将之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