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品 | “多少”,中式极简风蕴藏的大能量

 真友书屋 2016-03-10


既然不应该泯灭欲望,也不应该放纵欲望

那我需要的就是约束的欲望

与之对应的,就是有节制的设计

当设计为形式付出太多之后的必然回归是朴素和从容

这是形态的回归更是心态的回归

毕竟,设计是为了需要,而不是欲望

——侯正光




侯正光先生,1972 年生于西安。英国白金汗郡大学家具设计与工艺硕士。「多少 MoreLess」设计师品牌发起人。「晒上海」概念产品设计展策展人。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在中国的设计圈内,侯正光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多少」是侯正光发起的原创实木家具品牌。从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中获得的启示,以及从老子的「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归纳出的品牌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的设计哲学。在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的探索,使「多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天,小夜想结合侯正光先生曾在“设计癖”做过的一次采访内容和大家聊聊“多少”这个产品品牌的设计概念。


提问:先谈谈有关设计的话题吧。在做原创设计与最大化满足客户体验、客户需求之间是如何协调的?

侯:设计师品牌在形式上或许有他的坚持,但是功能上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如果一个产品不好用,让人不舒服,这不用你再去做多余的辩解,说明就是存在问题。家具的功能与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其实是不分彼此的。所以如果有客户在功能上给我们提出反馈或建议,我们会不断地推敲,从功能和形式上做最合适的调整。再者,无论做什么样的产品设计,都会有其针对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受众,所以也不会因为个别的意见去对已有的设计大动干戈。



【无知系列 | 茶桌、床头柜】

知无知,而后有知。
正如含蓄而不张扬的谦谦君子般,【无知】系列内敛清秀,在工艺和细节方面却有值得细品的精巧细致。
用传统木工工艺挑战极简的现代审美。台面实为厚重,而边缘的内敛却使她看来极为清秀。整张桌子没有一处直角,每根线条每块侧面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衔接。工艺上的苛求成就了她的清雅风度,来自传统却融入当代。


提问:在「多少」的家具里,设计灵感有来自于明式家具,也有我们八九十年代家里的那种老式家具。那您觉得传统中式家具的优缺点是什么?为什么有很多我们现在都不用了?

侯:我个人觉得,这个说不上是优点或者缺点。其实我们要探讨的是,我们当代的一个生活方式,它本身是不是合适的。现在的人正在接受一个西方化的建筑体系,公寓房子的户型我们没法改变,已经习惯接受。像餐厅里长方形的餐桌,中国人家里本来是没有的。我们吃饭的桌子,要么是圆的要么是方的,围着坐。这种建筑结构上的硬件,决定了在里面住的人会对用具自然地产生相应的要求。你很难说,这种要求是否合理,有可能一开始它的起点就存在着问题。你比如说,很多人天天都窝在沙发上,当然很舒服,但那健康吗?其实客厅也能放张罗汉床,你盘腿或者垂足坐那儿也没事。其实这些并不是不可以,只不过我们的习惯都被来自另一方强大文化所暗示了,家里就应该整一套沙发,别的不作他想。



【闲云系列 | 床】

用传统木工工艺挑战极简的现代审美。床在整体大气的形态之下,却仍不乏丝丝细节——由厚及薄逐渐收合的边线,圆润的倒角。
质朴无华,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状态。只剩下自然的实木纹理陪伴您每日生活,还仿佛可以闻到家乡田园气息。
简单素雅而无任何累赘的装饰,床屏整体一气呵成,一圈宽厚的床围边沿承床屏形态进一步呈现大气之势。


提问:那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中式家具再去推广已经是相当的难了。那您认为与成熟已久的欧洲,日本的家具相比,针对于中国市场,新中式家具的突破口在哪儿?

侯:我们很多地方没有办法去改变,只能在比较有限的范畴内,去做一些表达。比方像我们的品牌「多少」,里面也有沙发,我们在形式上做了不一样的表达,但并没有去挑战沙发一定要有中式的坐感,沙发坐感的舒适度标准是约定俗成的。未想试图去挑战什么,只是让新中式看起来用起来更平衡,更合适,更符合中国人的脾性。



【三人行系列 | 茶几、茶墩】

择一隅而待
她如此独特,却不独行。客厅一角也好,阳台上也罢,抑或是书房一隅,她都能找到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地都等着,等你和她一起品茶,聊天,阅读。
我们总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得益、从而提升自己,正如中国人的这种交友哲学,这个茶几组合旋转向上的造型与实木丰富的纹理配合,无不滲透着智慧的美。


提问:对您影响最大的设计师是谁?

侯:国内有个建筑师,叫刘家琨。他有一件作品,是让我相当有感触的。当时是在汶川地震之后,为一个在地震中遇难的非常普通的小姑娘建了一座纪念馆。印象里,是在树林中,用砖头垒了一个小屋子,里面都涂成白色,周围摆满了小姑娘生前用的东西,形成这样一个小小的纪念馆(胡慧珊纪念馆)。我觉得非常地震撼。你可以感觉得到,所谓纪念,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去纪念一个非凡的人,或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很伟大的人。刘家琨所选择的,是这样一个平凡到让你视而不见的小姑娘。他让我们能感到,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也许这件作品还有很多深层的,令人有争议的地方,比方校舍为什么严重坍塌?等等这些问题。但即便我们抛开这些事,单看纪念馆本身,你都会觉得,在灾难面前,生命面前,没有什么高中低端。以这种方式去纪念这样一个人,是在观念上的一个巨大提示。其实我们作为设计师,或多或少,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情绪在里面,这样你会想得更深入些。

当然,国外还有很多令人尊敬的设计师。比如荷兰的 Maarten Baas,他有一个系列叫 「Smoke」。在我们上海 M50 店里挂着的那盏烧焦的灯,就是这个系列的作品之一。还有一把欧式古典的单人沙发,也烧得黑不拉几的。他还烧过中式的屏风,药柜。这些作品也会让你产生很多前所未有的联想。可能这些联想甚至未必是作者本身的意图,可是你可以从中读到很多东西。比如它如同涅槃一般,烧了之后,获得重生。又或者是烧完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值得留下的东西。所以可以有很多种意义能去设定它,也使得这套作品很能打动人。我觉得基本上每个人,哪怕不懂设计的,要么就是笑嘻嘻地去看一下,觉得这灯挺好玩儿的,要么会觉得,哇,这灯挺酷的!总之会去驻足看一看,因为它能够抓住你,跟你对话的。很有意思。

还有丹麦的椅子大师,Hans Wegner 。他的作品经典,每张椅子都有非常持久的生命力。我觉得家具本身不是件时尚的东西,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的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Hans 证明了这点。除此之外,他在形式上对中国明式椅子的做出的独到演绎,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只能很惭愧地说,中国明式家具还只有那几个丹麦前辈发扬的最到位。

最后还有日本的设计师,深泽直人。他给无印良品做的椅子,还有一些产品,都很精良。比方有款 CD 播放机,确实很完美。无论是对于细节,形式,还是使用者和机器的关系,都得到了精心的考虑,确实能让你体验到很多他在产品里附加的美妙的想法。他也表达过一些关于设计的观点、看法,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本能的、自然的中线,有可能忽左有可能忽右。如果你的中线比较明确又能够坚持的话,那会避免过度的和极端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逢源的状态。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你能够左右逢源,其实是很厉害的。试想做一张椅子,世界上有一半儿人能喜欢,这逢源的功力可见是有多深的,对吧。



【八仙系列 | 边几】

从儿时小板凳到现代边几,边缘的围边设计,既体现细节之美,又兼具实用功能,放置物件不易滑落。
无论是沙发边,还是墙角处,她总能在合适的空间,起到收纳、陈列的作用,亦可折分组合成茶几,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空间大小,都有其用武之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边几,大本事。


“多少”一年只出六、七件新品,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完善过往的产品,对于产品的推敲其实是无止境的,形式可以不变,但产品的改进,在设计、使用和反馈的道路上一直在前进。


侯正光的家具设计有个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不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破旧未必能立新,温故一定可知新。“创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太早,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发现”,发现并认知传统正是我们的使命。


这种理念使得他的“多少”很自然成为新中式风格中的一分子,即便侯正光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家具产品要做哪一类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