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基本知识概述 ●常考命题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思想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
▼把握故事情节 (1)四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文中XX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④小说在情节上有何特色? |
(2)情节赏析角度 1、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 ◇叙述手法 [请熟记]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叙述视角 [请背出]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
◇叙述人称 [请熟记] 运用第一人称 |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 运用第二人称 |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运用第三人称 |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
3.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思路: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请熟记] 4. 概括情节作用的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 [请背出] 常用情节术语:⑴埋下伏笔,巧作铺垫;⑵先抑后扬(欲扬故抑),造成波澜;⑶巧设悬念,吸引读者;⑷承上启下,巧妙过渡;⑸呼应上文,照应下文;⑹明暗双线,层层推进;⑺多次延迟,反复摇摆;⑻跌宕起伏,一波三折;⑼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⑽画龙点睛,深化(强调或突出)主题;⑾言尽意未穷,发人深思;⑿戛然而止,回味无穷;⒀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⒁线索清晰,环环相扣;⒂侧面衬托,有力突出。 | 答题格式: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
▼揣摩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①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解题指导: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 答题格式: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如何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欣赏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请熟记] 详略得当 | 工笔细描(详、繁) | 绘形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或事物的完整面貌 | 粗笔白描(略、简) | 廖廖数笔,勾勒出人物、事物的神韵 | 正侧结合 | 正面描写 | 贴着人物写,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细节、语言、动作,使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 侧面描写 | 通过旁人或景物、环境来有力的烘托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 细节描写 | 人物、事物某一细小的神态、动作 | 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神韵。细节包括:场景、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 |
△关注细节描写及作用 [请熟记]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塑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现实。 |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 [请熟记] 观点结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有: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②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场所,而且主要是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后者是影响和促进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能够提供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 常考题型: ①环境(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③环境(场景)描写有何特色。 | 环境(场景)描写的作用: [请背出] 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使小说进入叙事更舒缓、自然;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内心,揭示人物性格,感染读者,感染小说中人物;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给全篇“定调”,奠定情感基调;⑤为刻画人物作铺垫,导引人物出场; ⑥作为某一现实生活的象征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
▼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5种: [请背出]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即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分析小说的语言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常见题型: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某句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 |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 答题格式: XX词语(句子),写出了……,表现了…… |
▼赏析写作技巧 [请熟记] ◇常考题型: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 ◇解题指导: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描写的手;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 ◇答题格式: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 ◇常见小说写作技巧 [请背出] | 序号 | 技巧术语 | 特点和作用 | (1) | 悬念 |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 (2) | 照应 |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 (3) | 伏笔 | 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 (4) | 衬托 |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 (5) | 渲染 |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 (6) | 象征 |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 (7) | 想象 |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 (8) | 联想 |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B)相似联想,C)相反联想,D)因果联想。 |
常用答题的引领性的关键动词 渲染了、烘托了、刻画了、突出了、强调了、再现了、集中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塑造了、象征了、折射了、暗示了、铺垫了、设置了、写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