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感病全书太阳病(下一)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3-10

第三章   太阳病(下)

    1、太阳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喝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躁;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

    说明  以上为吴氐自注文字,只节选一部分。以后各条,对自注文字视情况全选或部分节选。

    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人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叶天士*温热论)

    说明  叶天士的温热论原本没有自注文字。他人的注解不如自己的理解,且其文通顺易懂,所以凡温热论都不设注解文字。

    4、太阳病,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说明  本条删去"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九个字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旁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5、太阳病,风温,微恶风寒,咳嗽烦渴,咽痛,葱豉桔梗汤主之。(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

风寒搏束温邪者,初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

    说明  上条删去“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九字,但临床上风温初起外兼风寒之证确有存在,所以增加本条。

葱豉桔梗汤方

鲜葱白三枚至五枚  苦桔梗一钱至一钱五分  焦山桅二钱至三钱

淡豆豉三钱至五钱  苏薄荷一钱至一钱五分  青连翘一钱五分至二钱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  鲜淡竹叶三十片

    加减法  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白蔻末八分冲。如发疹,加蝉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钱。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广橘红钱半。如鼻衄,加生侧柏叶四钱、鲜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

    6、太阳病,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饯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饯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饯;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7、太阳病,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研)一两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8、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彪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讨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其第三条谓不渴者不可与也,夫用白虎汤之定例,渴者加人参,其不渴者即服白虎汤原方,无事加参可知矣,吴氏以为不渴者不可与,显与经旨相背矣。且果遵吴氏之言,其人若渴则可与以白虎汤,而亦无事加参矣,不又显与渴者加人参之经旨相背乎?至其第四条谓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夫白虎汤三见于《伤寒论》,惟阳明病篇中所主之三阳合病有汗,其太阳病篇所主之病及厥阴病篇所主之病,皆未见有汗也。仲景当日未见有汗即用白虎汤,而吴氏则于未见有汗者禁用白虎汤,此不又显与经旨相背乎?且石膏原具有发表之性,其汗不出者不正可借以发其汗乎?……” 供参考。

    9、太阳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庶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燉温服。

    10、太阳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11、太阳病,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银翘马勃散方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 苇根五钱

    12、太阳病,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上焦清阳膹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方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13、太阳病,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方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14、太阳病,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白虎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说明  本条删去“在手太阴”及“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十五字。

    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

    15、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16、《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清暑益气汤方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17、太阳病,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

新加香薷饮方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18、太阳病,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今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19、太阳病,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20、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巳;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

    21、太阳病,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伏暑也。(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

    说明  本条删去“太阴”两字。

    22、太阳病,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  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23、太阳病,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  丹皮四钱  赤芍四钱  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24、太阳病,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  生石膏一两  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说明  本条最后一小段“脉虚大而芤……”转入少阳病篇。

    25、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26、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冬藏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其体质虚实不同。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27、太阳病,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燥伤本脏,杏苏散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  

    本脏者,肺胃也。经有嗌塞而咳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隘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

杏苏散方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去核) 

橘皮  杏仁

(加减法)  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28、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

    此金胜克木也。木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以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

桂枝  吴茱萸  黄芩  柴胡  人参  广木香  生姜  白芍  大枣(去核)  川楝子  小茴香  半夏  炙甘草

    29、太阳病,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30、太阳病,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毒者,秽浊也。……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  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兰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31、太阳病,疫疹,初起之时,先恶寒而后发热,头痛如劈,腰痛如被杖,腹痛如搅肠,呕泄兼作,身发斑疹,大小同病,万人一辙。清瘟败毒饮主之。(余师愚*疫疹一得*疫疹治验)

    疫证初起,有似伤寒太阳阳明证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有似少阳而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之呕胁必痛,疫证之呕胁不痛,因内有伏毒邪火干胃,毒气上冲,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腹必满,疫证自利腹不满,大肠为传送之官,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数十度者,此又证异而病同也。

    疹出于胃,疫疹未经表下,有热不一日而即发者,故余谓热疫有斑疹。热疫之斑疹,发之越迟,其毒愈重。一病即发,以其胃本不虚,偶染疫邪,不能入胃,此又可所谓达于膜原者也。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虚受毒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胃为十二经之海,毒既入胃,势必敷布十二经,戕害百骸。使不有以杀其炎炎之势,则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

清瘟败毒饮方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五分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元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说明  温病中本有温疫一分支,而吴氏未有言及,故从余师愚《疫疹一得》中拮取部分内容,编撰为上列条文,滥竽充数耳。

    余师愚所述疫疹有两个特征:一为疫,即传染性,大小同病,万人一辙。二为疹,即身被斑疹,无斑疹即非疫疹病。疫证条辨所列五十二条其实是临床上经常碰到的一些或见证状。所以这五十二条是清瘟败毒饮一方到底,对或见证再加几味对证之药,主攻方向还是针对斑疹的。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选录了主证一条,其余部分请参阅原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