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唯心独醉88 2016-03-10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

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它全面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张择端 (北宋)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唐宋城市考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一步的了解。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一个词——“坊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

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唐长安就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的晨钟暮鼓制度。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每天日落鼓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行宵禁,禁止行人上街。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鼓钲而行,根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南北朝时期“市”的影子。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所以,唐人一方面赞叹“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浩荡之势,另一方面又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唐代长安城与北宋汴京(东京)城对比图

宋代“街市”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和“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还有,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空间限制既被打破,时间限制的变化也随之而来。

根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中记载“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的情况来看,在宋神宗时,至少已有二三十年(12年为一纪)没有敲钟击鼓了,可见各项管制是在日益松弛,这点在下面还要详细提到。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东京街市

除了街市制度这一重要的变化以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些局部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窥得北宋城市经济的冰山一角。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

上面这张图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个场景,它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金融的计算工具——“算盘”提供了珍贵资料。在赵太丞家的药铺的柜台上面,有一把15档的穿档算盘。经过放大可看出,算盘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档),基本与现代算盘无异。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算盘了。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采用钉接榫合技术的船只

漕运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比之今天的铁路运输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咱们再看看上图中的这条船。

从这条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舶发展的许多技术成就。仔细看,船板上有一排钉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连接工艺,叫钉接榫合,即船板使用长钉连接,钉是从船壳外向里钉进。这项技术在唐朝已得到应用,1960年和1973年江苏出土的两艘唐代木船上都使用了穿插铁钉的搭接技术,发展至宋代,这项技术更加成熟。而那时欧洲国家的船板仍用皮条和绳索绑扎,还不会用钉榫连接。这印证了宋朝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清明上河图》与船舶建造学关系的重要一例。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2015年,《清明上河图》出现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期待再次一睹国宝真容,共同领略先贤为我们留下的稀世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