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里仁》(22)当今大师多是无耻之徒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1)古者,古圣先贤。


(2)言之不出,不轻易说出大道理。


(3)耻,以.....为耻。


(4)躬,亲自、亲身。


(5)逮,及,达到。



【译文】
孔子说:“古圣先贤不轻易说一堆大道理,因为他们以自己都没有亲自做到为耻。”

【解读】


本章听起来很有道理,细分析却又很反常。后人多把本章翻译为:古代的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结合原文,这个“古者”是谁呀?后人翻译成古代的人。古代的人都能做到“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吗?显然不是。孔子说这句话是在表达什么呢?古人都做不到,拿古人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他的学生,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后人把本章理解为这是“仁”的作用,意思是说要言行一致,自己说出来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都要亲自做到才可以,要以做不到为耻。也有人结合后面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是一个意思。真是这样吗?本章是对“古者”的做法肯定的表述,意思是“古者”一定能做到。而“欲”的意思,是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还没有做到的意思。那么,孔子在本章到底是要说什么呢?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里的“古者”到底是指是谁?在整部《论语》中,分别出现了“古者”、“古之学者”、“古之人”、“古者民”。为了解“古者”的含义,我们先从孔子的“好古”入手。《述而篇》两次提到孔子的“好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我只是承继前人的著述,并没有加以创作,非常相信和喜好传统的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天才,是因为爱好传统,靠勤敏求得的。由此可见,孔子对“古”也就是传统文化是情有独钟的。《宪问篇》“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是说何止高宗,古代的士大夫都这个样子。《阳货篇》“古者民有三疾”,是说古代的老百姓有三种毛病,这里的“古者民”是特指百姓。上文提到的“古之学者”,《宪问篇》“古之学者为己”,是说古代的学者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从整部《论语》来看,本章的“古者”一定是特指,而不是泛指古代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言之不出”。言,我们常将其和“行”一起来理解,所以后人将本章理解为古人不轻诺,不轻易说出来。但是接下来的“躬之不逮”应是特指什么,而不是泛指的“行”,所以沿着后人的解释,我们难免就进入理解的误区了。因为《论语》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每一篇中的每一章前后都是意思相连的,后人把《论语》的一句话单独拿出来去理解去发挥,必定会错解了孔老夫子的本意。这里的“言”是“古者”之言。我认为,本章的“古者”应为古圣先贤。古圣先贤应先有“言”,然后才有著述,因此这里的“言”是指古圣先贤可以成为著述的言论。《阳货篇》中,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说孔子不把道理说出来,我们还传述什么呢?这里的“言”和本章的“言之不出”是一个意思。古圣先贤不轻易把自己的言论和观点说出来。为什么呢?接下来就说出理由了。



耻躬之不逮。后人对这句的逐字理解是正确的,只是结合上文把孔子的本意理解错了。耻,以.......为耻。躬,亲自、亲身,是亲自做的意思。逮,及,达到,也就是做到说出来的言论。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本章的意思,那就是:古圣先贤不轻易把道理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都没有做到为耻。孔子在这里是说自己,是结合古圣先贤的“言”和“述”,然后到“躬”,自己都做不到的,你还说这些大道理做什么?同时我们也理解了本章的两个“之”,前一个“之”是指要说出来的道理的内容,后一个“之”是指对这些道理要亲自做到的内容。我们不禁要问,孔老夫子在《里仁篇》说这些干什么?看看我们学的前几章,都是孔子关于孝道的大道理呀。你看看孔老夫子讲了这么多要求学生做的大道理,连他自己不禁发出感慨:我说了这么多,自己首先要做到,前人可不是轻易说的,既然讲出来了,自己都做不到是耻辱的事情。孔子的话还没有说完,接下来的两章都是与本章的意思一贯的,尤其是下一章,如果不结合本章无法弄明白“以约失之者,鲜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