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19)

 歌柏安妮 2016-03-10


《八佾篇》(19)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国君,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谥曰定。
(2)使,君于臣称使。

(3)事,臣于君称事。

(4)如之何:应该怎么做?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国君,应该怎么做才对呢?”孔子告诉鲁定公:“国君对臣下要依礼而行,那么臣下就会忠于国君。”


【解读】

对本章的理解,从字面上是没有障碍的。后人多把理解本章的重点放在“使”和“事”上,认为这是君主用“使”来看待大臣,就有居高临下的看法,便认为这是不公平,说鲁定公的这种看法显示了君臣之间的不平等。其实,大可不必用这种思维去看待这种君臣关系。使臣或者事君,都只不过是表达一种身份而已。照这样说,《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难道这也是不平等的称谓吗?君于臣称使,臣于君称事。这只是表明一种关系罢了。君上臣下,这是自然的一种关系。还有,有人把重点理解放在君臣做法的“礼”和“忠”上。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彼此都要做好。君不患臣之不忠,患我礼之不至。臣不患君之无礼,患我忠之不尽。但是,从孔子与鲁定公对话的背景来说,本章的重点应是“如之何?”



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怎么做才好的意思。在《为政篇》,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也用了“如之何?”那是季康子面临着百姓的不恭敬、不忠心和不勤勉这样的难题,已经没有办法解决了,所以请教孔子解决的办法。鲁定公在位15年,实际上就是季氏权臣的一个傀儡。他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就召见了孔子。鲁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于定公十年,参加了齐国和鲁国举行的“夹谷之会”。孔子辅佐鲁定公,以礼历阶,诛齐淫乐,从齐国手中讨回了汶阳之地。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了大司寇,负责国内治安。结合上一章,“事君尽力,人以为谄也”,就应该指的是这个时期。孔子被人诬蔑为巴结君主,鲁定公面临着如何获得民心,如何处理好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告诉鲁定公,你要先恢复礼制,你按照礼的规定去对待大臣,大臣自然也会忠于你了。从回答鲁定公的话中,我们看到孔子所提出的君臣关系,首先是国君先要做好,大臣才能做好。并非后世解读的那样,即使国君无礼,臣下也要尽忠,这是不问是非的愚忠。后世批孔子,是对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的误读,即使后来的统治者这样宣说,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只是君主、君权思想的一厢情愿。



后人从本章受到启示,解读现代管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求管理者首先以“礼”而行,这样整个团队就会和谐发展,充满希望。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孔子如何去帮助鲁定公,最后也没有改变鲁国权臣当道的现状。只是说,一个合格的领导人,首先自己要做到以“礼”待他人,这是成功的开始。但这是对仁者而言的。心中无“仁”,行不依“礼”,凡事乏“德”,对崇尚金钱和权力者来说,上下级之间也只是一种利用关系而已。








得其精髓
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
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
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
王宏杰
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