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黄的麦地

 江山携手 2016-03-10
·金黄的麦地  (2011-3-9 8:13:00)董一菲

金黄的麦地

                   ——评顾婷婷同学的《向你的背影鞠躬》

           董一菲

选自《语文报》

   童年总是让我们眷恋回忆的,总是牵引着已逝的精神的丝缕。童年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我们与它血脉相依,在深情回眸回望中,童年那些人,那些事就会飘落在我们的梦里,洒落在我们的笔端,顾婷婷同学的《向你的背影鞠躬》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一唯美。

记忆是一个筛子:该留下的留下了 ,该漏下的漏下了。我们和童年横亘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也正以为如此童年的一切才更加美好更加弥足珍贵。在习作者的笔下,童年飘忽成一个不可复制的梦。

文章的开篇就反复渲染这种感觉,用“水汽”“模模糊糊”“隐隐约约”“摇摇晃晃”等,写出那份朦胧的诗意和梦一般的意境,让童年在现实与梦幻中穿行。童年岁月“爱的化身”的外公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黑瘦的脸”布满“皱纹”和“汗珠”还有“竹竿似的脊背”。

“金黄的麦地”是童年最具特色的环境描写,是诗意的唯美的印象式的场景。“金色的麦地”在文章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铺就了一个和童年相映成趣的底色。

“金色的麦地”不仅有美丽的视觉形象,还有美妙的声音形象:“锄头与脊背碰擦的特有的清纯音色”,小脚丫踏在麦粒上的“沙沙沙”声,人与麦田的“交响乐”。甚至还有独特的麦子的淳香的嗅觉形象。“金色的麦地因此变得立体而生动。

场景环境是为人物形象服务,“金色的麦地”既是作者童年的美与诗意永远的停泊地,也是为外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

外公的质朴、慈爱、谦卑、勤劳、辛苦借助金色的麦地得以印证。人与环境交响辉映,在写作上也是一箭双雕。

 

二深情

文章要以情感人。这篇文章极具深情。对外公,对童年,对生活,对麦地的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读来感动而又温暖。

场景很简单,一片金黄的麦地。人物很简单,一个小小的孩子,一个很老的外公。情节很简单,截取生活的片段,有画面感极强的对话,有对单纯心理感受的描摹,有传神的场景描写。有魂有魄有筋有骨,张弛有致。“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对外公的感念,对童年的回忆,对金色麦地的难以忘怀的情感,使文章自然流畅精巧。

三悬念

小作者在这篇习作中设置了一个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外公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印象到精神实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开篇神龙见首不见尾,结尾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卒章显志。对人的称呼几经变化,一波三折,摇曳多姿。由“他”到“你”到“外公”,也写尽了情感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悬念的文章耐读经看,引人入胜。

在对外公的形象描写了作者也注意了对比映衬,参差落差,注意了抓人物的特征和神采,人物形象因而鲜活,结尾一句“我向你的背影敬礼——我的外公!”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这是一篇唯美而又深情的文章,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感恩的心。文章的几个细节,可能是小作者缺少生活体验的原因,还不够真实和可信,“金色的麦地”通常指的是麦子黄了,而不是麦粒,小脚丫踩到麦粒上绝不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麦粒也绝不是“收割”的。可以更加细心地观察社会生活,用心地感悟,因为这才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你说是吗?

 

 

向你的背影鞠躬

 顾婷婷

  淡淡的水汽笼着一层浅薄的光晕,阳光困倦的伸着懒腰,却还是捉弄似的朝我们憨憨的笑着,将阳光洒在那两个清晰的轮廓边缘。

  微微的张开那双涩涩的眼睛,只感觉全身一下子放松了许多。眼前模模糊糊的是那张黑瘦的脸,他见我醒了,额前的两道皱纹平坦了许多,看清了,那是张宽大的脸。那豆大的汗珠从他那土壤般健康色泽的脸上滚落下来,隐隐约约的。那颗颗汗珠中折射出一个睁大双眼的童稚的自己。深邃的瞳孔边缘满是泥土浸泡的气息。他将我扶上他的背。忽然感觉自己在一根坚硬的竹竿上摇摇晃晃……

  摇摇晃晃的是一个童年,飘进梦里的总有那根似竹竿挺拔的背,更有他那满齿间的麦香,在风中回旋,在那片金色的麦地荡漾。

锄头是他忠实的伴侣,每次当他微笑着扛起那根锄头,总能深深地感受那锄头与脊背碰擦的特有的清纯音色。我的身影时常飘进他的麦地,小脚踩在那刚刚收割的麦粒上沙沙沙。像春蚕的咀嚼,它痒痒的拨动着我的心弦,手一松,那根心弦溢出了无尽的丰收之喜。那时,他高大的身影总会在那如潮的麦地涌向我的身旁,将那双粗糙的大手抓起一把麦粒如同他的大手,在相互摩擦,相互跳动,碰出一首丰收的交响乐。

他培育的麦地是镇里最好的,可他总是说不足挂齿,人万万不可骄傲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记住人生就要踏实的干。

天亮了,花谢了,那个金色的麦地上演着一次次的收割,一次次的播种,像一出充满活力的戏子。而他总是在哪个戏台独自演出,独自谢幕,我就是他唯一的观众。许久了,那个忙碌的身影渐渐随着流年逝去,淌在那缕缕飘散的麦香中。

当我真正长大的时候,再踏进那片麦地,只有余晖温暖的照耀,不在有耳边温暖的话语。但是我依然觉得,自己被那一股爱包围,被那句句教导环绕。他那坚强,那踏实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又是一年麦香飘香,举起我的手放在耳边,我向你的背影敬礼——我的外公!

(作者系江苏海门市东洲中学学生,指导教师∕陈英)

 

  • 标签:名师 
  • ·Re:金黄的麦地 (2011-3-11 8:12:00)张日伟(游客)
    张日伟(游客)老师的点评总是那么到位,学生已经远离“文学世界”许久,身上对于文学的感悟似乎减少很多悟性与灵感,在老师这里我就是您的学生,没有,也永远长不大的学生,学生斗胆提些个人观点与老师交流。
    此文虽深得老师的肯定与赞扬,但依学生来看,此文有自身难以抚平的“硬伤”:
    1、视角决定文章的立意。此文切入点为生活片段的截取,旨在表达对于外公情感的留恋和依赖,升华不足,缺少必要地深化与延伸,总有情到所致却许有遗憾之感;
    2、高度决定文章的视野。任何文章不求非有教育意义,但表达与传达的信息应明确。此文在选取写作方向时对于文章选取的高度不够,缺少应有的积极信息,以情感人、以情达人、以情育人,学生认为更为好些。
    3、技巧决定文章的流畅。阅读此文,学生总有措辞、用语非顺畅之感,句与句、词与词、字与字连贯、流畅不足,没有阅读的美感与快感,投入文章中阅读时,断性过于明显,有些词句略显突兀。
    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日伟:你的职业离文学已渐行渐远,心灵和文学和美贴得还那么近,看到你的评论,欣慰!这就是素质,这就是所说的饱满丰盈的心灵。愿你永远诗意的栖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金黄的麦地 (2011-3-10 20:50:00)王春
    王春祝四月成都一行愉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