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感悟太极拳(一)

 高山流水1959 2016-03-10


太极(taijichanyi)

太极——中国第一太极文化微信传播平台。我们的宗旨:倡导太极文化和谐理念、传播健康方法、共享快乐生活;弘扬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

有奖征稿:

投稿邮箱:viptaiji@126.com

太极微信公众平台特邀您跟我们一起分享您在太极世界里的酸甜苦辣,欢喜愉悦!

小编微信:meihuataiji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智慧心 纯音乐 - 禅静思语

用心感悟太极拳(一)

—— 学习陈氏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拳架结构


有的师傅讲学习太极拳有五层功夫,也有讲有七层功夫。我想无论几层功夫,第一层应该都是打好拳架。有的年轻人讲:功夫不看拳架。有的人拳架打得漂亮,一搭手就被人推出去,正说明了有没有功夫不看拳架。我想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拳架打得好不好不能看漂亮不漂亮。恰好说明了拳架功夫不能轻视。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教训,看着师傅的视频自学了七、八年,跟人一交流才发现完全不入门。好在我并没有心恢意冷,掸掸身上的尘土又从头开始。最近有一位东北的拳友来北京探亲,顺便找到我给看一看拳架。他就是看着师傅的视频自学了陈氏太极拳。今天我看到他拳架中的一些问题,都曾经是我自己的问题。


一说到结构,不免就会想到盖房子或搭架子,如果结构不稳定一碰就会散架。因此我想,拳架结构合理应该是学习陈氏太极拳的第一课。在农村盖大瓦房都知道,起支撑作用的主梁柱必须是正直的,而人的脊柱就是支撑起人体结构的中梁。因此师傅总在讲:立身中正。也就有了陈长兴“牌位先生”的美名。但是,打太极拳又不同于盖房子。房子只要立着不倒就行了,而人是要运动的。更难的是人须要保持运动中的平稳。这就用上了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阴阳太极。


人体是由206块骨头和众多的肌肉组合成的。如果没有肌肉骨头就会散架,没有骨头肌肉就是一堆死肉。人类进化到双脚站立,区别于动物的四脚着地,说明人由于大脑发达控制平衡的能力提高了。但是双脚站立加上重心提高,人在激烈的格斗中就很难保持住平衡。这正是练传统太极拳的第一目的,在格斗技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如我的师傅讲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太极拳论》也讲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而人体的骨关节不是万向节。人体的运动系统是以肌肉为动力,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每一个骨关节的运动都有其限定的角度和方向。当骨骼结构处于合理的运动状态时,就比较稳定。如果关节运动超过限度,关节负荷增大,就会伤害关节使身体失去平衡。因此《太极拳论》又讲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如果关节周围的肌肉过于紧张,也会使关节运动受限制。因此,初学太极拳时师傅十分强调要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时身体才能做到随曲就伸,保持人体运动中的平衡。


以下六张视频截图就是我的这位东北拳友在纠拳之前,在三个拳式:金刚捣碓、懒扎衣、六封四闭里表现出来的几个比较明显的拳架结构问题。


图1中的肩胯错位,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本来是要转腰,却做成了扭胯。凡是教武术的师傅都会讲“外三合”,其中就有肩胯上下相合。如果肩胯上下错位的话,脊柱必然左右扭曲,假如中梁已然扭曲了,结构还能稳定吗?


图2也是初学者常有的问题,当一只手抬高时肩先拱起来。两肩不平脊柱也必然是左右扭曲的。沉肩坠肘也是练太极拳者的老生常谈了。我的师傅讲: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太极拳论》也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图3,即要沉肩坠肘,又要肘不贴肋,都是为了要增加对外来力的缓冲和转移能力。架肘容易被人利用反关节作用破坏自身的整体平衡。肘部贴肋更容易被外力直接冲击到自身的支撑轴。同样,圆裆开胯也是为了支撑结构的稳定。上小学就学了赵州桥,为什么能千年不倒,正因为它有一个圆拱形的支撑结构。有人会说那我就把式子压低了,贴着地练不就稳定了吗。低练是为了增强肌肉、韧带的伸缩能力,杂技演员的柔功更好,武术家岂不望尘莫及。他们各自练的目的不同。巴西柔术是躺在地上格斗的,就无须考虑间架结构问题了。我的师傅也说练拳不能荡裆。如果从正上方头顶上来了压力,岂不直接坐到地上啦。


图4,《太极拳论》讲: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不言而喻,一头沉显然是不稳定的。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不是静态中的太极图。我的师傅说:每个动作,都要想到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对称平衡、对立统一,即所谓“阴阳相济”。因此,《太极拳论》又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图5,在谈拳架时,我曾对这位拳友讲,练武术出手是指向敌人的,如果手指指向自己,岂不是要自己打自己吗?这个动作看似来势汹汹,实则不堪一击。折腕是练太极拳的大忌。手上一遇外来力,腕骨必然受挫。当肘、腕折到90度就必然在此处断劲,除非特意用肘打击的动作之外。只有大于90度才能称圆或弧,才能运化劲力。其右手虽然没有象左手那样折,却僵得象一根树枝。双手在运行中表现了一个“散”字。师傅总是讲:梢节微微里合,双手虎口说上话。那样才能体现出开中寓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结构自然稳定。打拳应周身一家,不能顾此失彼。


图6,师傅讲:“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一句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的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側,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而这位拳友现在这个架势,双手高高架起,双脚撇开,无论从哪个方向来一点外力都会让他倒下去。


综合上述,其实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有关拳架结构的要素: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肘不贴肋、含胸拔背、外三合、开中寓合、圆裆开胯、双脚平行、弓步屈膝不过脚尖、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和角度定位等等。这些要求已经把稳定的拳架结构精确地搭建好了。初学太极拳在盘架子阶段,准确地把握住这些要点才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有一些比较高学历的年轻人,一上手就直接去琢磨什么内功、缠丝功、丹田内转。在人体结构扭曲运动的状态下,盲目地追求缠丝劲,无疑是在伤害自己。


学习传统太极拳如同学习写字。就是一位书法大家,在开始练字时也要一笔一划地从规矩的字体结构学起。象小学生一样描红模。天长日久,在规范字的基础上,才逐渐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遂在字体变化中表达出来。变化不能凭空产生,正是因为有了规范字体,人们才能够读懂变化的意韵。当然,肢体语言也可以凭空想象,例如现代舞蹈、街舞等等,也会有人欣赏;但是它与练太极拳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太极拳是武术,原始目的是实战技击,打击力和稳定是它的根本。有些打着太极拳旗号练舞蹈者就另当别论了。而太极拳家是在把握了拳架结构和劲力的基础之上,通过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根本轮不到那些刚出道甚至还未出道者品头品足。更有叶公好龙者自以为是地改编传统太极拳。


也有年轻人做事总要先把理论搞明白,或许是上学时奥数题做多了,喜欢破解难题;非要先把什么丹田内转、缠丝劲、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等高深问题搞明白了;认为占据了知识的制高点就可以走一条捷径了。出发点没有大错,假设如果让医学家先用解刨方法把人体的经络、穴位都找出来,证明了是存在的再说怎么给人治病的话,中医大夫早就应该被取缔了。理论与实践不同步就容易被误导,反而走上了弯路。练习传统太极拳也是一样,功夫是一步一步练出来的,练到了身上你就全都明白了。只有耐得住寂寞者才能去练传统太极拳。


正所谓: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摘自<太极拳论>)

(文/驿站马夫)

(未完待续)



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taijichanyi

长按下方二维码

识别即可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