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本书,33位中国杰出女性的人生

 海天心心 2016-03-10

中华读书报


编者按
传统中国,女性很少留下自传和回忆录之类的文字。近百余年来,伴随着女性解放的进程,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建功立业,并将自己的人生形诸笔墨。几年前,《中华读书报》曾约请学者徐雁先生梳理汇总了女性自传读物共30种,现小编补充了3种,一并推荐给大家。


1. 杨步伟回忆录《杂记赵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书影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望族之家。本书由《一个女人的自传》(35章)和《杂记赵家》(19章)组成。传主自称“不过是一个普通地道的中国女人”,但其所经历的家庭、国家和世界的重大事变和事件,却有记录的必要。透过质朴明白的语言,谈笑风生的议论,可见其爽直泼辣的性情,而上世纪前叶文教界的新风气、北平的老风貌和清华园的旧风情,乃至梁启超等的人情风致,也通过其惟妙惟肖的笔触跃然纸上。 


2. 苏雪林回忆录《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版

苏雪林,当代知名作家。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县县衙。1999年4月21日去世,享年103岁。“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武汉大学“珞珈三杰”的称誉。一生笔耕八十载,著述二千余万字。作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与学者于一身,却“思很新,行为则旧”,因遵从父母之命,嫁非所爱而抱憾终身。她的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更由于当年与鲁迅的纠葛而去大陆,终老台岛。自称“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长长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困顿于人生的矛盾之中。本书系“名人自传丛书”之一。 


3. 毛彦文回忆录《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毛彦文,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乡绅之家。1999年11月10日在台湾辞世,享年102岁。本书从《我的母亲》写起,顺序写到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黄守愚指出传主是一个“珍惜初恋”,又“为爱所伤”,既爱事业,又曾获得“幸福”的奇女子。 


4. 任桐君《一个女教师的自述》,三联书店1989年4月初版,1995年8月重印

任桐君,出生于1899年10月10日,江苏宜兴人。少小失去双亲,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师。其人生理念是,“替孩子找一个好学校,为自己谋一个小学教师位置”,为此“一直坚持工作,不轻易放下教鞭”。她推广自己的亲情至于对学生的慈爱,又将慈爱升华为对教育的敬业。遗憾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竟辍业了。本书四章,从“一个衰败的大家庭”写起,到抗战后回到南京,却又为与丈夫团聚而不得不离去的“故乡非我乡”为止。有当代教育同行发表读后感言道,本书写出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一时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当得起'人师’、为人师表的老师啊!” 


5. 《蒋碧微回忆录》,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书影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蒋碧微,189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名门望族之家。本书上册为《我与徐悲鸿》,下册为《我与张道藩》。以翔实史料,细致笔触,真实展示了世人长期关注的蒋碧微、徐悲鸿、张道藩三人间的情感纠葛。因其一生的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因而有读者感言道,少女时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时代的长袖善舞,中年时代的怅惘无端,晚年时代的凄清独处,其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6. 董竹君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9月版

(书影为2013年版)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13岁时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子,次年被赎出火坑……29岁时因不满夫权统治以及封建家庭桎梏,毅然抛却荣华富贵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女儿,一时有“中国的娜拉”之誉。35岁时在友人资助下创建锦江饭店。新中国成立后,她将该饭店全部资产捐献,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文革”中却又饱受迫害。她的人生体会是:“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7. 《冰心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

冰心,现代知名作家。“五四”运动后开始写作,抗战期间,用笔名“男士”写作《关于女人》,讲述14个女性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她于1979年开始动笔撰写自传,但文字比较简略,且仅写到执燕京大学为止。本书编者钱理群、谢茂松为此从传主文章中选取材料,重新组织成书,分为“自传”、“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北京的生活”、“在美留学的三年”、“回国后”、“在大后方”、“北京―东京”、“归来以后”九个单元,以1949年10月为界,前甚详而后极略。 


8. 《丁玲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丁玲传》,可参考阅读)


丁玲,现代知名作家。其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解放,后来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文学创作也由最初的单纯抒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本自传编述了其曲折人生的坎坷历程。 


9. 《王映霞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黄山书社2008年3月版

(书影为黄山书社2008年版)


王映霞本姓金,小名金锁,1905年生于杭州。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在郁达夫苦苦追求下成婚。十二年后离异。江苏文艺版与黄山版主要依据的都是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王映霞自传》1990年10月初版本,黄山版卷首有数帧王、郁老照片和郁氏手迹,以及胡键中序和王映霞前言,卷末附录王氏《我与陆小曼》、《我与女作家陆晶清》两文,以及刘心皇《〈王映霞自传〉读后》一文,为江苏文艺版所无,而江苏文艺版《台湾之行》、《黄昏独语不惆怅》两节内容,则为黄山版所无。 


10. 陈学昭回忆录《天涯归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陈学昭,中国现代知名作家。1906年4月17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盐官镇一个教育之家。1991年10月18日在杭州逝世,终年85岁。1924年在《时报》新年增刊上发表首篇文章《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呼唤“恢复妇女固有的人格”。《天涯归客》是其文学回忆录的首部,还有《浮沉杂忆》(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和《如水年华》(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11. 吴似鸿回忆录《浪迹文坛艺海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5月版

吴似鸿,中国现代知名作家。1907年3月2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州山(今柯桥镇)。1928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进修西洋画,后又加入“南国社”。她一面演戏,一面学画,一面在《新女性》上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1月,经田汉介绍结识著名作家蒋光慈,两周后便开始同居生活……本书从作者出生“又是一个囡”,写到自己73岁时获得政治资格上的“平反”,重又回到文艺界为止,凡九十一题。 


12. 谢怀丹《岁月屐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谢怀丹原名裘东莞,又名谢忆仁、谢芳,笔名“秋娟”。本书副标题为“一个莫斯科中山大学女生的回忆”,从1920年春在济南萌发“爱国心”之后投身“五卅”革命风暴写起,到1949年8月17日福州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为止,凡十三题。 


13. 《萧红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书影为2012年版)


萧红,现代知名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她八岁时母亲病逝,其父对她冷漠无情,促使她最终走上背叛家庭之路。曾获得过“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之誉,但却是“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庐隐、陆小曼或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本书内容涉及其在家庭中的早年生活、求学经历,结识萧军之后走上文学之路,东京和北平的生活、与鲁迅的交往、有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经历等。 


14. 杨绛回忆录《我们仨》,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

(书影为2015年版)


杨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知名作家、翻译家。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本书中的“仨”除作者外,还有夫君钱锺书和女儿钱瑗。在人生的伴侣钱锺书去世四年后,她决心“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深情之墨来记录她所思念的失散亲人,记录他们这个家庭六十三年间的风风雨雨。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简净风格,在温婉的文字中,蕴藉着深厚的情愫;借助日常生活的枝节记叙,处处洋溢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读书人之家所特有的书卷气。本书可与《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参读。 


15. 黄哲渊回忆录《离乱十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5月版

黄哲渊,文教界知识女性。本书从“一个不平常的寒假”、“认识了他”开篇,一直写到“我们的儿女”、“如是我想”,凡十六个单元。全书以饱蘸情感的文笔,记录了1937年大学毕业后,自武昌流亡始,颠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庆、青岛的流离生活。作者情感细腻,以对战乱年代“患难知朋友,乱离识爱情”的特殊感触贯穿全书,其深沉令读者深受感染。 


16. 刘德伟回忆录《一粒珍珠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刘德伟1912年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17岁时受洗成为基督教徒,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才完成了1931年开始的在燕京大学的英国文学学业。书中详尽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少年时代,以及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乃后的坎坷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 


17. 范小梵回忆录《风雨流亡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2月版

范小梵,文教界知识女性。1918年出生,原籍安徽桐城。本书副标题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抗战经历”。作品自叙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读高中期间,与东北流亡学生朱锡侯自由恋爱,私奔成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其丈夫的浙江绍兴老家,随后朱锡侯赴法留学,遂两地分离并失去联系长达八年。为躲避战乱,年仅19岁的范小梵不得不开始万里流亡,在饥寒交迫中求生计,并坚守着爱情……为了让她身在海外的丈夫回国之后,“让他知道我是怎么生活、怎么走过来的”而坚持写作日记。其夫妇的感情故事,已是不可复制的“恋爱童话”。 


18. 高诵芬回忆录《山居杂忆》,南海出版社1999年5月版

(书影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在家塾延师授读。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从此相夫教子,克尽妇道职守。1994年1月,双双定居于澳洲,2005年去世。由于作者生活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又居住在相当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她笔下所写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其中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从而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 


19. 林海音回忆录《城南旧影》,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中国侨民的书香之家,祖籍台湾苗栗。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21年随父母回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平,并在城南定居。其带有自传色彩的成名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此。本书是傅光明、童仁的编辑作品。分为“家世述往”、“城南旧事”、“台湾岁月”、“作客美国”、“故地重游”和“创作杂述”。可与传主女儿夏祖丽所著《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同读。 


20. 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蓟运河畔-苍茫云海-风雨归舟》,海天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联合出版

罗兰,当代台湾著名作家。本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一个书香之家。从1990年9月开始,从回忆自己家世历程的《蓟运河畔》(51题)开篇之作《大宅巡礼》起笔,以《苍茫云海》(37题)回顾自己29岁时独自飘零到达台湾的奋斗心路,以《风雨归舟》(36题)记述自己回大陆结缘,并寻觅失落故乡的情怀。本书问世后,荣获台湾第21届文艺奖。 


21. 苑茵回忆录《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苑茵,当代知名作家,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叶君健的遗孀。抗战期间,作为东北流亡学生的她,在迁校于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嫁给高大倜傥的年轻教授叶君健。本书的如实记录不仅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女性的个人身世和遭际,也折射一个时代的坎坷脚步,风风雨雨五十六年,其间饱含着众多的历史教益和人生启示。 


22. 李茵回忆录《永州旧事》,东方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李茵,1923年出生于湖南永州,当代知名作家残雪和学者邓晓芒的母亲。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但靠自学学会了阅读。70岁起开始用笔墨写作乡土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当《永州旧事》结集出版时,她已是82岁。永州的旧城、八庙、年节、亲戚、街坊们,旧民俗、旧人物、旧性情,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上世纪30年代湖南小城的生动风俗画。邓晓芒序称:“我母亲……能够用自己活泼的眼光写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并能以自己一生所积淀下来的定力,来如此恰如其分地表达那些微妙的感情。这是母亲的幸运。” 


23. 柳溪回忆录《我的人生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柳溪,当代知名作家,河北献县人,1924年5月24日出生于天津。她虽然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身世却极为不幸。她降生时,新婚才年余的母亲就因胎衣不下而撒手人寰,她从此被家人视作“灾星”,饱受侮辱、虐待、冻寒和饥饿,直到一位姓张的教师主动指点她可与同父异母的妹妹同学共读,因之顺利考入河北保定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初中部,随后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本书初版原名《我的人生苦旅》,2004年11月重印时更名为《往事如烟》。 


24. 《陈香梅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陈香梅,当代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25年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从既漂亮又个性独立的名媛,到战地记者、将军夫人,人生颇有作为。先后荣获美国多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出版中英文著作50多部。本书从“忆儿时”、“我是家中最不听话的孩子”开篇,逐次记叙了家世来历、师长教诲和个人成长经过,尤其生动地记述了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间不平凡的婚恋故事,及其在美国白人世界里独自“开创一片天”的悲欢故事。书中内容还涉及到她与美国有关各届总统和白宫要人的社会交谊,以及美国各个时代的内政外交、社情民风,及其个人为促进中美关系好转、加快台海两岸统一进程中所曾作的努力。 


25. 聂华苓回忆录《三生影像》,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

(书影为2012年增订本)


聂华苓,旅美著名女作家。1925年出生于湖北汉口。当她母亲对这位长女自述完20岁嫁到聂家的身世遭遇之后,是短暂沉默之后的一声叹息:“唉,想起来,做女人真没意思。”可作者却在“没意思”中将自己的女性人生过得有了意思乃至意义非凡:“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大陆,干在中国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这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形象概括,也是印在本书扉页之上的短语题记。书中三部:“故园”(1925―1949)、“绿岛小夜曲”(1949―1964)、“红楼情事”(1964―1991年),铺叙了她那曲折生动的人生三部曲。 


26. 董冰回忆录《老家旧事:李夫人自述》,学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

董冰,1928年3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孟津县南麻屯镇董家村邙山岭上的农家。由父母做主,许配给邻村一个大家族的长孙,即后来成为中国知名作家的李準。全书凡20章。从贫家女到地主家孙媳妇,再到作家夫人和六个孩子的母亲,其一生起伏跌宕,在平凡中寓有不寻常。其细密的纪实文字,足以把读者带到旧中国农村的真切世界里。舒乙在序言中说,该书最大价值在于她不动声色地为中国妇女的命运塑造了一个“苦的典型”,因为“世世代代,多少亿,多少辈中国妇女全是董冰式的,只是没有详细描述过……” 


27. 张珑回忆录《水流云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张珑,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之孙女,原籍浙江海盐,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子学校,195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后,执教于北大西语系,其后人生多故,多历坎坷。1994年退休。她在书中怀着感恩之心,回忆祖父对她的教诲和祝福,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对当时社会、时政、人际、风俗、建筑、家饰、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以个人视角,点点滴滴地写得细致入微,极具史料价值。


28. 乐黛云回忆录《四院?沙滩?未名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乐黛云,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出生于贵阳。本书从她1948年进入北大求学写起,在六十年风雨历程中,这位曾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四青年节”被组织委以跑上天安门城楼向刘少奇献花的青年骄子,竟在政治的翻覆中被划为“极右派”,先后做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终于又得以回返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作品还写到了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学人名师等,以及若干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悲剧人物。 


29. 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於梨华,浙江镇海大河南村人。193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代,随父母迁居福建南平、四川成都等地,抗战中随家人流落到桂林和柳州,在流浪中“拥有了一双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分析和辨别被世俗装饰起来的真伪了”。这对于她后来成为作家有着重要作用。1962年携三个幼小子女及第一个长篇小说稿《梦回青河》回台湾探亲,次年出版后一举成名。这是其追寻记忆中少年时代宁波家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旨在揭露封建旧式家庭对于女子的迫害,从此在中文文坛创作甚丰。本书系“海外暨港台作家自传”丛书之一。 


30. 方蕤回忆录《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书影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方蕤,本名崔瑞芳,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0年在北京女子二中读书期间的寒假中,被借调到“三反五反”运动办公室做文书助理,报到当天即与时年十八岁的作家王蒙结识。本书记录了作者与王蒙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时代风云的生活细节。她说,“我们不会忘记最初的相识,它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并用这一生证明:人需要爱,没有爱的人生是沙漠里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我和王蒙风里来,雨里去,云里飞,地上走,50多年来始终在一起,彼此不曾分开”,并表示自己喜欢这些无声无息不起眼的“芝麻”和“石子”,因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和“真实的人生”。


小编补充三本:


31. 《巨流河》,齐邦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第一版,39.00元

生在东北、求学大后方、大半生在台湾执教生活的翻译家、作家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自2009年夏天在台湾推出就深获好评,简体版在内陆问世后,口碑依旧。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从父亲齐世英写起,写到自己在东北的童年、少年往事,写到赴武大求学,进而写到穿过台湾海峡,在台湾的大半世纪人生经历。前半部分像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缩影,后半部分则有台湾六十年来艺文简史的意思。

 

32. 《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一版,32.80元

和几年前因浑然天成的绘画作品为读者所知的梵高奶奶类似,《乱时候,穷时候》的作者姜淑梅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这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 值得一提的是她六十岁才学会认字。没有框架和雕饰、结构的顾虑,自然、 质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将她大半世纪的沧桑人生阅历娓娓道来, 是一份生动、引人唏嘘的个人史,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半世纪来普通人命运颠沛的缩影。 


33.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李银河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32.00元

从学前班一直到当下,李银河在书中回顾一生经历,并历数自己重要的研究工作(同性恋、虐恋亚文化、酷儿理论等),并谈论了自己的私生活。读这本书,我们恐怕都难免有点儿窥私的心理,书中也确有私可窥,比如作者的虐恋倾向,比如她和王小波的情爱生活,坦诚的程度都令人惊讶。在一个东方的国度里,这样的坦诚别具意义。


附:徐雁原文引言


1933年6月27日,胡适在太平洋客轮上为自己的《四十自述》作序时,真诚地检讨说: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此可见胡适对自传、尤其是女性自传作品的看重。虽说百不成一,但他主动热情的游说,身体力行的提倡,也并非全无效果。至少我们接着将要推荐并导读的中国女性自传中,有两部即杨步伟和毛彦文女史的自传,就出自其奖引和鼓励。美国密西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久华在为毛彦文《往事》所写序言中指出: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才逐渐起了变化……作者在自序中说,《往事》所书皆平凡之事,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之后,也变得平凡无奇了,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早已把这些先人奋斗争取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在乐享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后人方得享庇荫,受惠无穷。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每一个人独有的生活,其实都是一部丰厚的自传,点点滴滴,莫非丰富;枝微末节,无不生动。因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经历,都是别的人所无法想象得到的。2008年8月,余华在聂华苓自传《三生影像》首发式上笑称,“读这种特别好、特别棒的人物传记,会让小说家们怀疑自己虚构小说意义何在?” 


然而,“能文者不知,知者不能文”,长期以来中国民众教育事业的不发达,束缚了自传尤其是女性自传的文本积累。据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熊贤君教授所著《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披露,二十世纪初民间兴办的女子基础教育学堂,直到1906年才获得法律意义上的官府章程保护,到1908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成立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教机构,到1920年才从高小到高校普遍地有了男女同校同学的状态。而结撰自传,首要的是要启蒙读书,有识文写字的能力,还需得有心有闲,并非一举可以告成的。也正因为如此,凡是中国女性自己写成并且印行于世的作品,也就弥足珍贵的了。 


“男子应奋发,女儿当自强。”当今国民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人口的女性比例,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空前的程度。我坚信,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书市和图书馆里,一定会出现比现在的资源要丰厚得多的女性自传。但在这一愿景尚未及见的时候,我在雁斋藏书中选出可读性强的数种回忆录(包括自传、自述等),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推荐给大家,供您选阅。


(作者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