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的精神世界(一)

 天天书屋2013 2016-03-11

提起尼采,更多人可能会想起他的“上帝已死”的惊世骇论,或者他的超人哲学,但实际上,尼采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阐释,这些论述虽然篇幅短小,但精湛的思想还是给世人以全然不同的洗礼。

尼采对于人生的虚无是深有感触的,他曾直言到:“在紧张工作的间隙,有时会突然感到伤感、空虚;处于热恋中的人有时会沉湎于不着边际的遐想、莫名的烦恼之中;面对沉寂的夜色、影影绰绰的山影、阵阵呼啸的狂风,在神秘的大自然、奇异的宇宙中,人会突然感到渺小、畏惧、不知所措;面对冷酷无情的世界,人们认不清方向,看不到前途,既不能把握现在的命运,也不能寄望于未来……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之时,我们才知道,无论是留下留恋的目光,还是留下无尽的遗憾,结果都是一样的。”

尼采的精神世界(一)

图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们渴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似乎对人们来说,并非是一种自由,一种完美。

人生的意义从来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命题,这个命题没有具体的前提,也就无所谓明确的结论,但以世俗生活来逃避这样的命题,在尼采看来是令人愤怒的。而在社会上宗教周而复始的兴盛,对尼采来说无异是人心的麻醉剂,懦弱的自欺欺人。哲学不应无视这样的颓废倾向,而是将无意义的命运承担起来,人类无法改变天命与历史,但人类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故此,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更光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在于把希望、自由、幸福都带到人生里来,在于给予生命做人的勇气、信念和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哲学,我们也就不需要哲学家。哲学应该从神坛中走入人的生活,世俗化的人生态度解决不了人生意义的问题,只是将一个破罐子永远地往前踢去,除了哲学,其他任何的东西都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一种互相的理解与认同,一种对于自身命运的共同占有,一种对于“人生是什么”的共同回答。人类需要这样一种能属于全人类的人的哲学。


提起美德,博爱,尼采是不屑一顾的。人类的诸多行为,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出于善的目的,而是人类身上根深蒂固的,冷漠而又不可征服的行为本能。文明的外衣是来掩饰这样的动物本能欲望,可欲望是不可磨灭的,它变换各种形式来达到目的,道德迎合着它,美化着它,把凡是不光彩的事情统统扫到地毯底下,换句话说,人类在变得无可救药的庸俗与虚伪。尼采试图把这层令人迷惑的面具揭给我们看。

尼采对于一切恶的东西特别迷恋,他认为这代表了人的本质倾向。以他的观点看来,虽然人们将仇恨、奸邪、掠夺、统治欲等看做恶的东西,但是它们都是体现本质的行为,当然,这些行为代价高昂、靡费,甚至还可以说是愚不可及,可在使人类得以保存至今的诸多因素中,它们也是屡试不爽、非常重要的。道德理论发明家和宗教创立者以及热衷于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一个宏大主题的英雄们,总是试图给自己制作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保存本性的欲望,而更为不幸的是,他们却推己及人地认为别人应该也需要这样去做,把这种欲望忘却是恰当的,但在尼采看来,这除了愚蠢就只剩下荒诞了。个人只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可以作为大人物登场,也可以沦落为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必须都是作恶多端的,没有这样的本能,人类将无处置身,那种反自然,道德化的伦理学家将会使人类陷于灭亡的境地。

习惯为道德摇旗呐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尼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人:这儿有一位缺乏教育的人,这个人才华有限,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但他毕竟受过一定的教育,所以他是知道这种乐趣的;他百无聊赖、疲惫懒散、妄自菲薄。由于继承了一点儿财产,所以骗到的最后一个自我安慰是“劳动的赐予”,在所谓的“每天的工作”中忘却了自我。他对自己的存在是感到羞耻的,或许也隐瞒一些小的陋习。他只得读一些他理解不了的书,参加一些他无法领悟的思想界的交流,以此来博得虚荣,放纵自己。他全身中毒,因为对他来说,思想、教育、财富、寂寞统统都是毒剂,以至于他定然会滋生习惯性的复仇心态和意志……

这样的虚无感能如何获得比之其他精英更为超出的优越感呢?在尼采看来,出来道德再无其他。他需要道德,正义,神圣和各种美德来慷慨陈词,需要奉行禁欲主义来伪装自己的缄默,友善,温柔敦厚,这不啻于理想主义者的伪装,妄自菲薄,虚荣心大行其道。

对于知识的逻辑,在尼采看来,只是基于各种错误的悟性。这些错误的信念,出于人的感觉,实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事物本身看起来就是如此,我们对有益与无益的判断,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皆为肤浅的逻辑。

这些错误的信条,似乎基于与真理对立的人体的机体组织。人类似乎过于信任出于机体组织作出的第一判断,这意味着知识的力量与真实的程度无关,而与知识的古老和被人接受的程度以及它作为生存条件的特性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为了得到“真实”的“真”与“假”的判断标准,哲人习惯于虚构出自己的客观冷静与恒久不变,对于认知者的本性给以深刻的误解,给认知中本能的欲望以强烈的否定,将理性看作完全自由自发的活动。在他们实现自己的准则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安宁,占有和统治的时刻,他们会对所有于己不同的事情视而不见,用尼采的话来说,他们的生活与判断完全依赖于最原始的本能欲望与一切能够感知到的基本错误。

故诚实与怀疑会在其中出现争辩,争辩某种功利的大小。在为真理斗争的过程中,功利和欲望几乎在每一种本能中都各有偏袒。知识与求真变作了一种需要,被归结到其他需要之中。信念,审查,否认,质疑都化作了一种力量,一切“邪恶的本能”统统从属于知识,它们都是为知识服务的,以此获得许可,尊崇,有益的荣光,最终成了“善”的眼睛,永远清白无辜。以此知识和知识保存的根本性错误互为生命的补充,而人在这种补充之下,内心的求真本能又会和保存生命的错误展开激烈的争斗,真理在多大程度上能容忍那些被接受的错误呢?在尼采看来,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试验。

逻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尼采直言,逻辑一定是从非逻辑中产生的,而这个非逻辑一定是非常宽广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谁在归纳“同类”事物上太过缓慢与谨慎,那么谁的生存的可能性就会比能在相似性中快速找到同类的那个人要小很多。但把相似与相同同等对待,这本是非逻辑的倾向,因为相同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现在却作为逻辑的基础。因而事物的变化就会受到长期的忽视,而基于逻辑基础的物质概念实际上并无的东西能够与其匹配。在于保存生命的倾向中,对事物判断过分谨慎缓慢的人是不能够自保的,人具有一种癖好: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做出任何判断,宁愿出错,虚构也不愿意等待,宁愿认同也不愿意作出否定,宁愿评估也不愿合乎道理。

在尼采看来,我们自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非正当的本能欲望是相一致的。我们所谓的诠释其实只不过是描述,如今看似比古代文明更为出色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发展,只不过是在描述上我们做的更为出色,而在真正的阐释上并无多大进展。在对连续发生的事物上,人们习惯用“因”和“果”来解释某一事物,而对事物发展变化之间的过程不做任何阐释。就是说,以不存在的东西用点线面的方式来划分事物,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又如何诠释概念呢?因果二元论切割了事物连续的过程,应该否定按照人类本性上随意肢解事物的倾向,抛弃因果概念。

尼采在认识的起源一节中说:我在民间听到这样一种街谈巷议,民众中有人说“他认识我”,于是我就再思考这个问题:民众究竟是如何理解“认识”的呢?当民众需要“认识”时,他们究竟是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将某些陌生的东西还原为某些熟悉的东西而已。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认识的运用,好像我们习惯于这一事物,我们身处在它的自身规律中,对每件事情都非常内行。这种对同一事物的需要,对安宁熟悉的需要,对不安全感的恐惧,不正是还原认识的目的吗?在认识的背后总能发现新的世界,新的领域,司空见惯的事件背后总是与人的贪念,逻辑,欲望所联系,每次从习惯熟知的东西里入手,正是胆小懦弱的人行为之举,事实上,熟悉的事物正是难以认识的,因为这样的熟悉的事物更需要我们把事物当做陌生遥远的东西,更需要在自身之外来认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尼采认为,现今的科学具有偏见性。中等智力的学者受限于智力水平,眼力和勇气都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他们背后的动机也使他们不求甚解,小富即安。在这里,尼采痛批了斯宾塞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调和动机,并认为这样的观点岂止是要灭亡人类。而对于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家,那种过于信任微乎其微的理性来应对“拥有真理的世界”简直是笑话。他们坚信人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具有相同标准的看法是浅薄的,用科学上的称重,度量,计算,观察和抚摸只能触及表象的世界,科学地解释世界会无可避免地沦入机械主义的圈子,一切事物都在规律中,一切事物都有着本质,这对于尼采来说,无异于大放厥词。

尼采甚至还对于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的人写文章,不单单是希望别人看懂,并且也是希望别人看不懂。当某人感到某本书不好理解,那么,这绝对不是对这本书的指摘和埋怨,这也许恰恰正是作者的意图哩,他就是不想让“某人”读懂。任何高尚的思想或旨趣要推销和介绍自己,必定是要选择知音。既然是有选择,当然也就会用屏障来摒弃拒绝“他人”了。大凡写作风格的所有准则都是在这儿发源的:站得非常远,保持一定距离,不准“进入”,也就是不让别人懂得;但是另一方面又觅寻知音,让那些与我们听觉相像的人仔细地听他的心曲。

尼采在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时,称自己对深奥问题的处理就像在洗冷水澡一样,飞快地进入,又飞快地出来。这种浮光掠影闪电般的思考方式,与那种母鸡孵蛋式的追本溯源的方式,孰优孰略?至少在很多让人感到棘手,犯难之时,在一瞬间被人领悟是令人惊喜的,显然,尼采正是具有这样的写作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