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性

 ldjsld 2016-03-11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语出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

释义

  详细解释

  1. 性情;性

  例——周瑞家的心性乖滑(出自《红楼梦》)

  例——周瑞家的心性乖滑(出自《红楼梦》)

  格。

  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红楼梦》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 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 王夫人 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2. 中国 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参见“ 理学 ”。

概述

  1.性情;性格。

  2.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

  大慧宗杲禅师:参话头 悟入心性就是开悟

  大慧宗杲禅师:参话头 悟入心性就是开悟

  "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宋明理学。

  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