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乔(亦作伍乔),江西德化(现江西九江)人,自幼入庐山国学就读,工诗文。南唐保大元年(943年)以《八卦赋》的文章中进士第一,金榜题名,考取了状元。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命石勒乔赋于国门,“以为永式”。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其生活在五代十国动乱纷繁的年间,仕于南唐。宋开宝九年(968年)南唐被宋吞并,后主李煜被俘获,随之南唐政权自然消亡。何乔誓言忠君,不愿入宋为仕,隐居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岁。

由于古代信息不畅、资料不齐等原因,将何乔误作伍乔,实在是啼笑皆非。
在清朝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这本书里,未经考证,涉嫌抄袭了宋朝时期的史书《南唐书》关于状元何乔的部分记载。清朝编辑的《庐江县志》自然而言跟随着照本宣科,将何乔的传略沿袭下来,写在了《庐江县志》中。于是乎,直至如今为止,把何乔真正地误读成了伍乔,连同他的籍贯也误读成了安徽庐江。可以大胆推测一把。想必是将草书的“何”字误解为“伍”字,将草书的“山”字误判为“江”字了。自此以后,不知是从谁开始,也许是把江西九江庐山的何乔彻底归到了安徽庐江的伍乔了。就好比现今有人把江西婺源的朱熹、詹天佑有意识地划到了安徽徽州一样那么好笑,实际上,事实就是真实的存在,毋须争辩,也能够看得出来,这种伎俩依然重复着这么低级的错误。

据史料记载,在940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于江西九江庐山东南的五老峰南麓(即现在的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建学置田”,正式兴办了“庐山国学”(后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并任命南唐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负责全面主持庐山国学的工作,类似于管理南唐的教育部,并兼任如同当今的清华、北大之类知名学府的大学校长。毫无疑义,何乔从孩提时候即入学庐山国学,可谓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且是擅长写诗作文,就是一个聪慧而文采飞扬的书生。在之后的文献记载里,印证了他确确实实是一位诗作等身的重量级诗人。在《全唐诗》这本卷轶浩繁的书中,至今还刊载了他一卷诗歌作品,可是不知为何故,他的名字写成了伍乔,或许于更早的时代,何乔这个名字消失了,被伍乔所代替,延续至今,弄得他的名字与籍贯充满了疑云。


在他的诗歌作品里,其实有很多是抒写自己生活在九江或是庐山的抒情感怀那段意气风发的美好岁月。比如《题西林寺水阁》、《九江旅夜寄山中故人》、《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寄落星史虚白处士》、《游西禅》、《闻杜牧赴阙》等等诗篇,翻阅后,俯拾皆是。在《闻杜牧赴阙》这首七言律诗中,明确写到了他“旧隐”匡庐(即庐山)这个事实,还有“他时得意交知仰,莫忘裁诗寄钓乡”这句回味深长的话语,诗句中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待功成名就后,不会忘了“旧隐匡庐”这个故乡,实质上将九江或者庐山作为自己心中的故乡了,全诗如下:
旧隐匡庐一草堂,今闻携策谒吾皇。
峡云难卷从龙势,古剑终腾出土光。
开翅定期归碧落,濯缨宁肯问沧浪。
他时得意交知仰,莫忘裁诗寄钓乡。

从伍乔的诸多诗作看上去,不难发现,在他一生当中,跟何姓难免有着很多交集,站在当时的角度考虑,不违私心,不违臆想,只唯事实,如需细心地推测一把的话,可确定这不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晚秋同何秀才溪上》、《暮冬送何秀才毗陵》、《僻居谢何明府见访》等等诗作都离不开姓何的人了。这些诗歌里,尽管诗中将何姓人当作作者笔下所描述的对象来写,但他自己未必就不姓何。所以,这位南唐状元姓氏到底是什么?在《僻居谢何明府见访》的诗中,尽是描写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富于诗意的想象,行文自然流畅,很有几分感人,最后两句诗如此写的:“满斋尘土一床藓,多谢从容水饭回。”试问,这跟平常人在自己家中的生活起居有什么区别吗?不言自明,何乔与伍乔两个名字实在纠结,时代越来越久远了,竟至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谁也说不准,亦道不明。很难设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竟然为着姓氏纷扰了上千年时光,真真切切是亘古未有的事情。

据谱牒史料记载,安徽庐江就是何氏祖先的集散地,也就是说一个正宗发源地的意思,或者可以认为何姓由此起源,再四散迁徙全国各地去了。
事实上,何氏本身即是被误读的一个姓氏。这未免令人感到悲哀和伤感。可以从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找到些许何姓祖先的踪影。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军俘虏了韩王安,首先灭掉了韩国,之后,为躲避连连战乱和一路追杀,幸存下来的韩国贵族作鸟兽散,迅疾往南方逃亡,便由河南的郑(现在的新郑)一直逃到江淮一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安徽庐江地界,当地土著人看见风尘仆仆的陌生面孔蜂拥而来,便上前去好奇地询问他们的姓氏,来自何方,由于当时江淮地方口音中的“韩”与“何”发音极为近似,便也把韩误读为何了。那些个韩国遗老遗少正处于逃亡当中,疲于奔命,无意更正错误,也就将错就错,索性将自己的韩姓改为姓何了。如此以来,自秦朝以后,中国多了一个何姓,久而久之,何姓人把自己本来属于韩姓的本姓遗忘了,一直延续着这个错误到现在都不肯更改,直至纠结到当下,直至悲哀到如今。

因此,似乎是顺理成章,安徽地方的《庐江县志》记载了状元伍乔生平事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错就错了,不管真假与否,无论他是姓何还是姓伍,再不必计较许多了。但要将伍乔的籍贯作为庐江却很值得商榷,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自幼在庐山国学接收高等教育的耳濡目染经历,及至他自身埋头刻苦勤学,把九江或是庐山认定为故乡而不是他乡的诗作中,都能看出江西九江应该为状元伍乔的籍贯,如果有人确实想有意识牵强附会一下,顶多可把安徽庐江作为状元伍乔的祖籍地罢了,如若再往深处追究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何乔,自幼聪颖异常,而且好学。时值少年,便口出豪言:“淮人无出己右者。”尝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开科大试。何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一举中试,初选入围,且名列第三。根据南唐科考惯例,主考官要宴请初试入围者,且要现场赋诗作文。一开始,按初试成绩,第一名宋贞观坐首席,第二名张洎、第三名何乔依次而坐。酒过数巡,何乔呈上新作《八卦赋》,主考官阅罢,拍案叫好,并立马邀伍乔坐首席,宋贞观、张洎次之。不久,复试出榜,何乔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原来当朝中主李璟御览何乔《八卦赋》,赞其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实为难得文章,便降旨将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何乔中了状元后,却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只是把他外放歙州当司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闲职。4年后,和他同年擢第的张洎却深得皇上眷宠,官至翰林学士。于是他便写《寄翰林学士张洎》诗一首,表明心迹,试图请张洎向朝廷进言,让他回京城任职。其诗曰:
“不知何处好销忧?
公退摧樽即上楼。
职事久参侯伯幕,
梦魂长达帝王州。
黄山向晚盈轩翠,
黟水含春绕郡流。
遥想玉堂多暇日,
花时谁伴出城游?”
张洎接到这首诗颇感意外,尽管当年何乔把他挤到第三,但他此时却为何乔对自己的信任所感动,便积极向皇上进言,荐举伍乔文才。交泰二年(959),朝廷诏伍乔进京,官封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

何乔毕生潜心于诗。他的诗作不反映重大题材的现实生活,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他喜欢选用山、水、竹、林、苔藓、闲云、野鹤、雾霭、月光等意象入诗,营造一种清幽闲淡的意境。他的答友人、游览题咏之诗句,多透露出他对闲云野鹤式隐逸生活的倾心向往。诸如:“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等。何乔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幽细”、“寒苦”。其代表作有《冬日道中》:“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苍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何乔诗作。

宋开宝九年(968)南唐亡。伍乔不愿为仕,隐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嘉庆一统志》载:“何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何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
“喝火令”是一词牌名,始见《山谷词》。六十五字,前片三平韵,后片四平韵。
定格
注:以下“-”为平,“|”为仄,“+”为平仄皆可。
| | -
-|(句)-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韵)|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范例
喝火令【宋】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寻。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秋瑾也填过一首:喝火令《题魏春皆看剑图小照》
带月松常健,临窗卷屡翻。吴钩如雪逼人寒。想见摩挲三五,起舞白云槫。
短袷豪挫地,长歌笑划天。王蕴知己托龙泉。似此襟怀,似此襟怀难。似此高风雅韵,幸有画能传。
喝火令虽然是篇幅不长的“小令”,但是却在有限的句子中,重复使用叠字。这样,吟唱起的时候,有一种辗转回环、层层递进之妙。它似乎能够把作者的九转回肠,曲尽其意地传达出来;能够把把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关于喝火令的由来,有下面一则美妙传说——
阳春三月的江南,还有些微微的寒意,只是这烟花三月的金陵城里,夜市才刚刚开始,小桥流水,长杨古柳,吴侬软语,让人有说不尽的繁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
秦淮河畔,不知谁家的女儿用琵琶正在弹唱着乐天先生的这首小令,也没有多少人想知道她是谁。有个轻薄少年向旁边的客人打听,也是不得而知。
在一家雅静的酒楼上,伍乔和张洎正在喝着酒,好像在庆贺着什么喜事。张洎比伍乔小几岁,很热情很主动地招呼着小二,让他赶紧上菜。伍乔仿佛有些心事,自顾自地喝着酒。
他的确有点心事。公元955年,也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和张洎分别高中南唐的状元和榜眼,骑马游街,好不风光。想不到,年底寿州一战,唐军一溃千里,划江为界,尽失江北之地,他这个万人敬仰的青年才俊,竟然成了一个有家难归的游子。


此时此刻,望着这满眼的繁华,伍乔突然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入骨的孤独。他锁紧眉头,轻轻叹谓了一声,又喝了一杯酒。正出神处,只听见一旁的张洎喊道:
“快看,那个唱乐天小令的美人过来了。”
车轮响动,只见一辆秀气的马车从酒楼对面的马路上悄然驶过来,微风时时拂起车后的帘子,借着月光,伍乔看到一张绝世美丽的脸。
马车时疾时缓,好像一首江南小令,婉转、飘渺,余音未了。先前那个打听她的少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凑上去,拦住了马车,一脸真诚道:“请问小姐芳名?能否容许小生一见。”
马车主人不曾说话,但前面的马夫却生气了,大声的骂他轻狂,少年却笑着不答,难得一见的美女,怎能轻易错过,紧跟着马车,一路小跑。这也是古时追求爱情的一种方法,不只他一个人这样。

车突然停了下来,只见帘子一挑,那个美人在车内说:“公子可是对我有意?”
那个人一愣神,随即欣喜若狂,答道;“当然,小姐美艳无双。”
车内发出轻轻笑声,随即又听娇声道;“那你可是真喜欢我?”
那个人毫不犹豫,大声道:“当然,若能得小姐芳心,小生三生有幸。”
“那你可愿娶我?”
“愿意,若负小姐,生不如死,天地可鉴。”这个少年是一见钟情了,他从没见过这么一个让人心动的女子,真的愿意与她白首携老。
“这倒不必,”那女子道:“你过来。”
走过去近了,那个少年才发现,这女人果然美丽得让人不敢呼吸。只见她端来一杯酒,手一挥,便有火焰从杯中燃起,且越燃越烈,经久不息。“你把它喝了,我就嫁给你。”
这不是喝火么?那个人迟疑起来哀求道:“小姐,我是真的对你一见钟情,你不必如此试探我。
这时,原本繁华的街市上,愈加热闹了,围观的人群越拢越多,有好事者乘机起哄道:“喝吧,喝吧,醉抱美人归。”

只是那个少年有些忧虑了,迟迟未动。这时,只听一个声音从人群里发出:“我喝!”不由分说,这个人箭步上前,接过有些灼手的火焰,一饮而下,刹那间,这炽人火焰随着酒灌入了他的五脏六腑,一时间他也失去了知觉。
醒来后,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伍乔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温香的怀里,只见昨夜的那个美人笑魇如花,莞尔嗔道:“公子真心待我,我愿与尔接秦晋之好。”言罢,取来琵琶,莺声唱道:
寒草斜阳暮,秦淮月转廊。靡靡音色照海棠。不识巫山雨季,夜夜梦钱塘。落寞花飞远,多情露水凉。添香研墨更神伤。无奈江南,无奈好春光,无奈堂前旧燕,相看两茫茫。
“好词!”何乔不禁击掌叫好,问道:“请问姑娘,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唱至此,这个女子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低头羞涩笑道:“还没有名字,遇见公子,欣然而已。”
“哦,没有名字?姑娘即兴而为,文采飞扬,词曲俱佳,大妙!”何乔再次击掌叫好,然后侧过脸去深思道:“此曲前无古人,后必有来者,那就叫它《喝火令》吧”
从此,词谱中就多了一个新词牌——喝火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