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幼仪: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潘霞】

 昵称3987765 2016-03-11

  这是最后一次见面。19日,有人来送幼仪一封电报,内容很简单:徐志摩因为飞机失事,已在山东济南身亡!来人说他去过陆小曼的家,可是陆小曼不收这电报,她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并拒绝认领他的尸体。最终,幼仪决定让八弟张禹九带13岁的阿欢以徐志摩儿子的身份去认领父亲的尸体。
  在徐志摩的葬礼上,幼仪献去一副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这副挽联,有书这样解释:“挽联的开头用了‘鹏’,这种鸟是候鸟,传说鹏的背很宽大,每年都要到天池去歇息,将徐志摩比作大鹏比较贴切。但是因为‘翳云’而迷失方向,表面上看,是表达飞机遇上了雾而撞山。实质上,是暗指徐志摩在爱情路途上,被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翳云’所迷惑,以至于‘一朝惊鹤化’。最后一句:我‘怜’你,为你‘招魂’,是为了‘怜’我们共同的‘弱息’。阿欢没有了父亲,将失去宝贵的父爱,成了不完全的家庭的孩子。‘弱息’还指徐志摩。徐志摩和阿欢是徐家的单传独苗。”不擅抒情的张幼仪,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一段千疮百孔的感情终于落下帷幕。
  
  四
  徐志摩遇难后,张幼仪把他未尽的责任全部承担起来。服侍志摩的双亲、抚养年幼的阿欢、管理徐家的产业,甚至,寄钱接济陆小曼。与此同时,幼仪的事业也再创高峰,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非凡的经营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无疑,在事业上,张幼仪堪称现代新女性先驱,但她骨子里其实是再传统不过的。出嫁之前,母亲给她两点忠告:第一是凡事绝对只有一个“是”的答案;第二是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她都得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幼仪也真的做到了,即使志摩提出离婚,她的答案也是“是”;对志摩的父母,始终无微不至,当徐家二老与陆小曼不合前来求助时,她便留他们同住,甚至身后事,也是她一手操办。
  对于幼仪来说,“三从四德”根植于心,也因此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四哥写信告诉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里,都不能教别人看见我和某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幼仪一直遵从这个告诫,在德期间,面对男子的追求,她回答说:“我还不想结婚。”
  对徐志摩,幼仪仁至义尽。为了让后人记住徐志摩,1969年,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蒋复璁——梁实秋是赏识徐志摩的文友,蒋复璁是徐志摩的表弟。她说:“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在她的出资策划下,《徐志摩全集》得以问世。一个曾经无比柔弱的女子,用她的坚韧把爱一个人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志摩泉下有知,欣慰还是愧疚?已无人知晓了。
  1949年,张幼仪移民香港。1954年,在征得儿子同意后,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的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言辞之间,颇得其父风韵。
  结果是值得庆幸的,晚年的张幼仪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徐志摩遇难23年后,她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情生活,曾经不被人所爱,所以更加珍惜这个爱她的人。其时,距她与志摩离婚已整整32年。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那些逝去的岁月已将燃烧的青春重重淹没。
  1972年,共同生活了28年的丈夫病故后,张幼仪赴美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成为徐志摩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长的人。
  从夫、从兄、从子,除却旧观念的束缚,彰显更多的是人格的高贵。
  
  五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是张幼仪在去世前接受侄孙女张邦梅采访时所说的话,一生不曾说过爱,却把爱履行地彻彻底底。
  对徐志摩,幼仪有的是一种特殊情感,超越了一切世俗和狭隘,摈弃了一切飞短流长,她始终感谢徐志摩,感谢他的离开让她找到了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绝情也好,冷酷也罢,幼仪和家人自始至终没有谴责他,相反给予了他更多的尊重。俩人离婚后,双方老人始终交好;二哥说:“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四哥交待:“五年内不能和别的男子进出。”包括八弟,与志摩也私交甚好,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时,他还盛装出席。晚年时,得知孙女张邦梅要采访姐姐,他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不能损害徐志摩的形象。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在遗嘱里写了这样一条: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可见徐志摩的魅力和张家对他的重视程度。
  那么,徐志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轻易不说过头话的梁实秋如此评价:“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须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也许正是因了他品质上的过人之处,张幼仪才会痴恋一生吧。说到底,徐志摩和张幼仪,无不是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正是离婚,才促成了俩人的成长,只是以牺牲一生的幸福为代价,对幼仪来说,多多少少是不公平的。
  一九八三年到八八年张幼仪去世前,张邦梅和姑婆谈了五年,成就了一部传记《小脚与西装》。不难想像,五年时间里,那些深深浅浅的时光,在张幼仪的记忆里,慢慢氲开,灼灼其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