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红楼梦杨柳文化。 杨柳文化论,横空出世扬州府,呼应海棠文化于金陵;炀帝喜柳加国姓,美女如云任蹂躏。可怜弱柳难拒暴,西郊白骨存古丘,玉勾斜;宝钗欲趁柳絮上青云,黛玉葬花祭香魂,欧公柳旁读红楼。再评:朱永奎、郑乐琴的“绿杨满城书卷香-扬州红楼探源小识”。 江苏南通州任侠家于南京陋室感悟评说。 评:绿杨满城书卷香-扬州红楼探源小识。 继红楼梦大运河文论之後,朱永奎、郑乐琴二位学人,又联合衍生出扬州府红楼梦杨柳文化论,此论乃南京红楼梦海棠文论姐妹篇,绿叶红花相互辉映。以上论述,亦客观地证明了笔者坚持的红楼梦江苏地理背景论。南通州任侠家于南京陋室感悟评论。 绿杨满城书卷香—扬州红楼探源小识。 本文的题目也许会引起红友们的质疑——何为“绿杨”?何处寻梦?何来满城书卷香?就上述疑问,待在下一一道明。 “绿杨”者,乃古城扬州之爱称也。其全称为绿杨城郭。尽管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有一首薛小妹的新编怀古诗“广陵怀古”,这“广陵”乃是古城扬州的另一个称谓。不过,我还是对“绿杨”这一美名情有独钟——因为它含有浓浓的书卷气,给人以“温良恭俭让”柔情之感受,且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据《梦溪笔谈》载:“荆州宜荆,蓟州宜蓟,扬州宜楊。”勿论是何季节,只要红友们踏上扬州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就会陶醉于唐朝诗仙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妙诗情画意之中。如果真的在春季到扬州游览,除了满城绿柳依依,楊枝翩跹之外,那景点中的楹联联点缀,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景点的诗词歌赋,对照一下《红楼梦》文本中的优美语言、大观园中的优美景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红友们定会沐浴在满城书卷飘香的梦幻之中,惊叹《红楼梦》中透出的书卷香与扬州满城的书卷香何其相得益彰!何其纠缠不休!何其难解难分!说起“绿杨”美称的书卷韵味的源头,要追溯到满清初年扬州城中的一段文坛佳话。众所周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即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修禊之典故。这,已成为千古美谈。无独有偶,在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瘦西湖南端,有一座石拱桥名曰虹(红)桥,其形如七彩卧波。中了进士的王士祯,于顺治十六年始,任扬州府推官,他效法前贤王羲之,在虹桥之畔宴请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正如清代著名文人冒襄所说:“渔洋文章结遍天下,”江苏太仓大文豪吴伟业亦曰:“贻上在扬州,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另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王士祯与康熙元年春日,遍邀陈维崧等诸多名士修禊于虹桥之畔。时王士祯作了一首《浣溪沙》: 北部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这首文采飞扬的词作,激起了在场众骚客的雅兴,其中邱象随的一首和词堪与士祯《浣溪沙》相媲美: 清浅雷塘水不流,几声残笛画城秋,虹桥独自依扬州。 午夜香消残月梦,六宫钗落晓风愁,多情烟树恋迷楼。 康熙三年,王士祯主持了第二次修禊。其时,宋元鼎对王的一首《冶春台》诗作,当即唱和: 休以白傅歌杨柳,莫遗刘郎唱竹枝。 五曰东风一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 以上文坛佳话就发生在红桥边的茶肆之中,即是王羲之兰亭修禊的翻版。《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情节受到以上典故的启发。还有一位大文豪孔尚任,于康熙二十七年作了一首《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诗曰: 杨柳江城日未曛,兰亭禊事共诸君。 酒家只傍红桥处,诗舫偏迎袖翠群。 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豆泪纷纷。 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曛。 以上文事和红楼梦故事足可将红友们引领至扬州红桥边柳浪袅袅的梦境之中。还是费轩一首《扬州梦香词》赞得妙: 扬州好,第一是红桥。杨柳绿齐三尺雨, 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住兰桡。 除了虹桥边的绿柳意境之外,在扬州北郊蜀岗中峰所建的平山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亲手栽种了一株柳树,后人称之为“欧公柳”。而踏入瘦西湖的南大门,碧波荡漾的湖水岸边,乃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湖中原八景中第一景乃为“玉钩下絮,”后增至十四景中,有一景曰:“长堤春柳,”还有一景曰“绿柳城郭”。如果说曹雪芹世家与亲友们在江南为官时,扬州绿柳满城,到不如说栽种柳树是隋炀帝三次下扬州看琼花开始。当年,隋炀帝采纳虞世南的建议,在运河两岸遍栽柳树,让千百名妙龄少女在柳树荫下为隋炀帝的龙船拉纤,沿途,这个暴君边饮酒作乐,边观赏少女们拉纤的扭捏姿态,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所诵:“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的荒淫无耻引起了朝野乃至全民的公愤,最后被身边的禁军将领宇文化及逼其自缢身亡。这遍及全城的柳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见证了扬州城的兴旺与衰落,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的进程,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所有这些,都随着川流不息的大运河水而消逝,留下的史迹斑斑可考,有的从史书中才得以寻觅,“绿柳城郭”的美名负于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乃实至名归也。它既体现了人世间的悲剧美,也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喜剧美。我因爱《红楼梦》,继而爱屋及乌,亦爱京杭大运河的祖城——扬州。何谓大运河的“祖城”?打开尘封的吴越春秋史话可知,王夫差为了北征齐、晋,命“行人”伍子胥于扬州开挖了邗沟,这就是人工开挖京杭大运河的第一筐土所在,古城扬州因邗沟之水而掘起,曹雪芹世家与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康熙三十八年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舅祖李煦双双接驾四次,因在扬州捐资建康熙帝南巡的行宫,得到康熙帝的嘉奖,而这高旻寺行宫不仅富丽堂皇,且布置了历代名家书画,古玩,充满了书卷之气,这些古玩、字画的摆设实乃扬州盐商与曹李两家文化合作、政治合作的杰构,说扬州满城书卷香,有他们的功劳。再者,从《红楼梦》文本中可以看出扬州城绿柳的穿透力,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前八十回中,直接将绿柳元素融入书中的,竟有近三十处之多。如第一回的“阶柳庭花”、“花柳繁华地”、第五十回中的“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侯门艳枝同蒲柳”、“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金闺花柳枝,一载赴黄粱”、“黄花满地,白柳横坡”、“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看”。第五十九回回目“柳叶渚边嗔莺咤燕,”、“--------一路顺着柳堤走来。莺儿便又采些柳条,越性坐在山石上编起来------”直到第七十八回,在“芙蓉女儿诔”中仍写到柳树。绿柳装点了大观园的美景,用柳树形容中华女儿的身段美、眉毛秀、以咏柳来比喻大观园儿女之才华、文采、性格-------曹雪芹对柳,情有独钟,他对柳的生态文化含量、柳的人文气质如指掌,信手拈来,装点这一鸿篇巨制。他对绿柳如此之熟悉,事出有因,上面提到过,曹家在扬州活动太频繁,这从曹寅的“楝亭诗钞”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曹寅对绿柳的深深情结。在《诗钞》卷七中,有一首《早春泛舟平山堂分韵》曰:“柳条风劲尚无尘,谁筑渔庄作近邻”句,在《驯鹭亭放舟》中有句:“柳黄泊船处,山翠饷饷茶时,”在《过朴镇有怀王允文北试不归》中有句:“隋堤新柳树,大丰是鸠巢,”象“夏日西轩柳,阴凉一倍多、”“桐阴复柳影,朝夕弄凉暄”、“绿柳夹岸水悠悠”、“镇日维舟古柳根”-------不再一一列举了。祖孙二人将绿柳玩于股掌之中,真可谓得心应手。这里,说他们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不为过也,说他们把扬州满城绿柳满城书香移之于书中、诗中,有根有据。 以上将绿满扬州的书卷香与《红楼梦》中的书卷香,曹寅诗中的书卷香加以比对,目的是引领红友们到扬州作深层旅游,去体验《红楼梦》中大运河文化的美。 朱永奎 郑乐琴 二零一一年三月中旬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