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门宴的“误读”

 wodedoc910 2016-03-11

 短短4年的楚汉战争是名言警句和成语的“富矿”,前些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了部连续剧《楚汉骄雄》,很富有创意地在每集末尾安排一名剧中演员讲解一则跟本集有关的成语或名言掌故,即便如此仍然是挂一漏万,别的不说,就说“鸿门宴”这发生在短短一天间的桥段吧,仅《史记.项羽本纪》寥寥千余字的篇幅里,就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则影响深远的名言警句。

其实鸿门宴本身就是最出名、最“顶层”的名言,“摆鸿门宴”、“闯鸿门宴”之类用法,即便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人也是耳熟能详的。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多少知道鸿门宴典故的来历,知道这和项羽请刘邦吃饭有关,更知道会无好会,宴无好宴,项羽本打算听从谋士范增的,借吃饭的机会把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给灭了,结果现场改了主意。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评论家)则认为,项羽放跑的不仅仅是刘邦,更是一统天下、改朝称帝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误读之一了:项羽一生的确做错了很多选择,偏偏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选择他并没有错,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做法,要远比骂他“竖子不足与谋”的范增高明得多。

《史记》在记载这段掌故时劈头第一句,是“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霸上和鸿门的距离“相去四十里”,行军只要几个小时就能赶到,说“朝发夕至”都不足以形容彼此距离之近。

距离近在咫尺,兵力对比1:4,至于实际战斗力对比以及两人的地位、声望,简直不说也罢,樊哙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容刘邦在鸿门宴现场的危险度固然不错,但他呆在霸上乃至咸阳城内,危险度也是差不多的——此前有人给刘邦出了个“闭关,毋内诸侯”的馊点子,刘邦果然派兵扼守函谷关,结果项羽都没亲自出马,只让先锋英布上阵就轻松破关长驱直入,函谷关是天险且距离咸阳三百华里,尚且是这样的局面,刘邦在鸿门宴上跑与不跑,其实区别并不大。刘邦、项羽对此都是很清楚的,所以项羽不急着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因为想杀随时可以杀,而刘邦在鸿门宴时随叫随到,逃席后也言听计从,让咸阳、送秦王,自己乖乖听话去四川盆地“报道”,也是因为对方想杀自己,其实连鸿门宴的酒席钱都可以省下。

从政治上讲,不杀刘邦的好处其实是不少的。

虽然项羽拥兵四十万,但这些人马中真正属于项家嫡系的只怕连1/4都不到,其它都是各路军阀的盟军,有些还是挂名顶头上司楚怀王的部队,“先入关为王”的约定可是人人都听见的,天下这么大,真正牢牢掌握项羽手里的根据地,又有几个郡?这当口冒着鼠肚鸡肠、背信弃义的名头宰了刘邦,盟军的人心一散,那时候他带着支成分复杂、离心离德的大军,前面是被他屠杀了几十万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关中秦地,后面是乱作一团,都想自个儿称王称霸的六国故土,他或者范增将如何善后?要知道楚怀王可还活着呢!

相反,不杀刘邦可以安抚盟友和楚怀王,为自己赢得从容巩固壮大自己实力的机会(项羽正是利用这个机会赢得了灭秦首功,并获得了重新安排天下诸侯、自任西楚霸王的战略支配权),还可改善政治形象,而如前所述,也无需冒多大政治风险,正因如此,鸿门宴上项羽的选择并没有错,甚至可以算作他一生中在政治、战略层面上为数不多的精彩手笔之一,说“鸿门宴项羽失算”反倒是一种误读。

或许有人对此会不以为然:既然鸿门宴上对项羽的“差评”算是误读,那么楚汉战争为什么是刘邦赢了,项羽输了?

这就不关鸿门宴什么事了——鸿门宴只是四年楚汉争斗中的一个节点,是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战略契机,这道题选对了固然不错,但其它同样或更加重要的题如果答得太糟,那么“总分”自然也就不可能很高。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已经做错了一道“大题”(坑杀秦军几十万),在鸿门宴之后又错题不断(让刘邦去天高皇帝远的汉中,而不是像章邯等三降将那样在关中做一个名义上很好听但实际上在自己眼皮底下动弹不得的“三秦王”;暗算楚怀王、自己却又不趁机称帝;轻易放弃关中、也并未定都战略形势稍差一点的洛阳,而是跑回老家彭城;轻率地更换诸侯封地、地位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和归附感……),总分自然也高不起来。

前面说过,项羽在鸿门宴上表现出比范增更高明的战略头脑和政治远见,事实上这种高明并非仅仅表现在鸿门宴一处,在其它大多数场合也同样如此,固然,如前所述,这“其它大多数场合”项羽的选择显得很笨、很糟糕,但范增也并未显得要高明一些——项羽犯错,他这个“高参”正如苏东坡后来所批评的那样,除了赌气憋死自己,连一句像样的不同意见或高明建议也没听见过,作为“智囊”而言,这样的表现可谓糟糕透顶,或者干脆说,把范增当成足智多谋之士,其实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误读。

顺便说一句,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不算“心慈手软”、“错失良机”,并不代表他没犯过这样的错: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战成胶着,最终达成鸿沟协议,以吴王夫差留下的人工运河——鸿沟(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为界,此时双方都精疲力竭,谁能如徐向前所言“坚持最后五分钟”,谁就将是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者,结果项羽选择了相信协议、打道回府,而刘邦则选择了利用协议、打破僵局。此时天下格局已迥异于鸿门宴时,非楚吞汉,即汉吞楚,很显然,带有浓厚“战国情结”的项羽,最终错估了时代和形势,犯下了无法弥补的致命一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