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于利用股价的“拉动效应”

 随方逐圆 2016-03-11

  股市永远不缺机会,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几乎都“有钱可赚”。投资者的操作也一样,方法多种多样,不可千篇一律,就看适不适合自己。而在无数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中,利用上市公司的“比价效应”及股价之间的“拉动作用”,踏准节奏、高抛低吸、简单操作、稳定获利,是适合多数投资者的实用技法之一。

  善于利用股价的“拉动效应”指的是,在股市挂牌交易的全部上市公司里,剔除一些风马牛不相及,无论是股本结构、主营业务、经营业绩,还是二级市场股价都截然不同的品种,挑选一些“比价效应”明显,不仅股本结构、经营业绩非常相似,且二级市场股价也彼此依附、十分接近的品种,进行适度的进出操作,最终达到稳定获利目的。

  五步操作法

  细心的投资者能发现,多数时间里,一些股票相互之间股价非常接近,甚至时常出现在同一交易日以同一价格收盘的情况,在其余交易日里,虽然收盘价或有不同,但往往相差不大,即使某段时间股价拉开距离,一段时间后又开始靠拢,呈现明显的“比价效应”和彼此之间的“拉动作用”,这就是股价之间的“拉动效应”。

  “比价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投资者把握相关股票的走势特点,且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那么,怎样操作才能使这种潜在效应变成实际收益?要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是要明确操作对象—目标股票必须是具有“比价效应”的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比价效应”稳定获利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归纳起来可分为“五步”:

  一是有“价差”时换股。当发现具有“比价效应”的股票存在一定的价差时,先卖出价格高的股票,同时买入价格低的股票;二是有“反差”时换回。当双方股价在“比价效应”的作用下,经过多次、反复“拉动”出现反差(原来的价低股品种反超原来的价高股品种)时,再择机找高点换回;三是“价差”缩小后进行“回转”交易。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虽然股价的价差方向不变,仍是价高股高、价低股低,但价差的程度已明显缩小时,即可进行回转交易,交易后依然能取得正向收益;四是“价差”扩大后再行“二次回转”。当首次“回转”交易结束、价差再次扩大时,可进行反向交易—“二次回转”;五是“价差”再次缩小后可“逆差换回”。在“比价效应”的再次作用下,当卖出的价高股涨幅不大,而买入的价低股出现短线急涨,价差也再次缩小时,又可进行“逆差换回”:卖出价低股,买入价高股。

  实际交易时,“五步操作法”不一定要局限于“五步”,投资者可结合实际进行多次反复滚动操作。但无论操作了几步,核心大都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顺差换股:卖出价高股、买入价低股;二是逆差换股:卖出价低股、买入价高股,操作结果都是使资产不断增加,达到稳定获利的目的。注意四大问题

  善于利用股价的“拉动效应”稳定获利,看上去有些复杂,做起来其实不难,与其它方法的重要区别在于:与大盘涨跌无关,只须观察目标股票比价,认为价差够大(或够小)时能做到高抛低吸、踏准节奏即可,无须左顾右盼未来股指运行方向,因而大大增加了操作的确定性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非常适合普通投资者。但在操作层面,投资者须注意四大问题:

  一是要在长期跟踪、股性较为熟悉的品种里进行“比价效应”操作。陌生的股票原则上不要碰,宁可错过、不可做错。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股价的跟踪、记录工作,必要时可设计一张专门的《股价跟踪表》,用于记录和比对,为发现并把握其中的交易性机会提供参考。

  二是要有可比性。一些股票虽然主营业务各不相同,且不在同一板块,有的属深市的中小板股票,有的属沪市的主板股票,但往往有许多共同之处。譬如,连续三年每股收益都为正数,总股本都在4—5亿股之间,最新流通盘都在3—4亿股之间,盘子适中且大体相同,这样的股票自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三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操作起来急不得也等不得。一方面,当价差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进行换股交易,另一方面,当股价在既定的方向稳步运行时要保持耐心,适当等待,等出现更好的买卖点时再行交易。还有,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尽量不要采用满仓进出的方法操作,做好仓位控制,适当留有余地,争取操作主动。

  四是两手准备,理性应对。虽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利用“比价效应”稳定获利的确定性都比较大,但资本市场毕竟是充满变数的特殊市场,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除了要养成不满进满出、不追涨杀跌的良好习惯,做到动静结合、适度适量外,对操作结果也不能抱过高期望。只有适当降低利用“比价效应”稳定获利的预期,两手准备,理性应对,才会取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中国著名财经公众号

(责任编辑:HN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