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曲小令的衬字

 杏坛归客 2016-03-12
词加衬多加句首前,且以一,二字居多。散曲小令显然步子更大。
不但衬字数的限制被突破,而且加衬的方式也多样化。
例1.【想】人生有几。----王元鼎【正宫】醉太平。如
例2.【白衣】人在那答。----汤舜民【正宫】醉太平。
例3.【母亲呵】怕女孩儿春心荡。----关汉卿【中吕】普天乐。
例4.【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关汉卿【中吕】普天乐。
例5.【 因此上】忍【著】疼撞门。-----贯云石【正宫】醉太平。
前四例都是句首前加衬,只是衬字数不同而已。
第5例属于跨衬,即不但句首前加衬,而且在句子中间某处还加衬。
加衬的目的和作用是,确保整句意思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使用衬字时,不一定非用诗家语,口语和俗语皆可。
其实,加衬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别人的作品脱衬。即把所有各
句的衬字都挑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衬。据说,真正把衬脱好的
人,全国也少之又少,从明始,至今四百多年间,可以说是凤
毛麟角。即使元曲权威大家,也不敢说能做到。真的那么难吗?
确实很难。但并非办不到,只要思维准确,还是可以的。
取消脱衬,就无法确定某些小令的曲谱。曾有专家建议,反正脱衬
也没啥用,干脆就把它从曲学中拿掉吧。这是十分外行的不负责任
的说法。它会将曲学毁于一旦。【待续】
回过头来,说一下如何脱衬。
首先,先建立一个概念----无衬小令。在元散曲小令作品中,按照
惯例,确实有些令牌通常不加衬。比如【中吕】喜春来。
比如元好问的作品: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实际中,不加的很多,加的很少。如张养浩的作品采取加衬处理
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
【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
我们把元好问的作品称之为无衬小令。并以此作为脱衬的根据。
并非所有的令牌都存在无衬小令作品。如【双调】清江引的首句,
所有的元人作品都以七言句出现。现存的各家曲谱也都被其虚假的
外表所蒙骗,把谱格定为七言。实际上根本不是,而是五言句格。
请看徐再思的实例;
云间玉箫三四声,人倚阑干听。风生悲翠棂,露滴梧桐井,明月半帘花弄影。
驼凤两桥分燕尾,人物风流地。白云四面山,明月双溪水,身在董元图画里。
两首一个平起,一个仄起,即首句第二字位的平仄不同,而第3到第6字位的
平仄完全相同。抛开尾字换韵问题不提,显然前二字大有文章,为何其平仄
不固定呢?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衬字,因为通常衬字部分的平仄是不固定的,
还能有别的解释吗?没有。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加衬为中平时,为拗格。加衬为中仄时,为律格。
其实,首句的真正谱格是,仄平平仄平【或上,或去】【或同尾换格】。
同时也说明首句属活韵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