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的相声越听越没意思?

 唯心独醉88 2016-03-12

为什么现在的相声越听越没意思?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生长在四五十年代的北京,一定是个十足相声票友。那得亲眼见过多少大师曾经的撂地生涯啊。可惜我没有,我生于八十年代的北京,相声在我的记忆中从来就不是撂地的,也不是剧场的,而是和一系列的电视栏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综艺大观》、《曲苑杂谈》、春节晚会。关于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给相声的发展带来的重大的正面效果,我在这里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看得到。

相声的发展似乎也是在载体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撂地,到茶社,到堂会,到剧场,到电台,到电视台,甚至到如今的网络,可以说,每一次演出地点的变化,都带来了相声艺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我认为,直到相声进电台电视台之前,相声的表演模式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在相声与媒体联姻之前,相声的表演从来都是直接面对观众,实际上这是很难的表演方式,也就造就了很原始的观众心理:相声要想有观众,首先要好看好玩。

大家都知道,在相声的撂地表演时期,艺人和观众是没有规定的买卖关系的,我打你这路过,听见你说得有意思我听听,你要是玩意儿不瓷实,这粘子是怎么也圆不上的,人就散了,人一散你上哪儿要钱去?没钱吃饭你就得琢磨了,明个我这活怎么使啊?这艺术是逼出来的,饿出来的,也是师傅教出来打出来的。到后来进了茶社剧场,不露天了,不再是“刮风减半,下雨有无”的日子了,而且相声艺术中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有了一个绝大的变化: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也从打零钱,慢慢地形成“买票听段子”的票务体制。虽然和撂地时代相比,观众和艺人的距离变远了,但是他们之间在经济上反而联系得更紧密了。非露天的演出场所使观众可以静下心来听段子,这在客观上似乎降低了相声表演的难度。

相声界的一位前辈(具体记不清了)曾经谈到:“从前撂地,四周都是观众,我后脑勺上都得有戏,不然身后的观众就该走了。到了剧场就轻松多了,只有一面有人。”你怎么说,观众也不至于站起就走,顶多是下次不来了。但这已经比在露天的表演简单了。但是相声表演的水准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原因是当年能进茶社剧场表演的演员都是相声界的头路角儿,而且那时侯的演出多数也不是相声专场,往往是和京剧,曲艺结合在一起演的,要赢得观众的喜欢,自己的玩意儿必须过硬,要不你这相声一上观众全上厕所去了。这个时期,也就是四五十年代,相声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著名相声艺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它的独立性渐渐增强了,相声段子的内容和相声表演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确立。

后来有一些大腕进了电台说相声,这导致了相声的第一次“触电”,从看相声到听相声,这种模式对相声艺术的影响直至今日。电台的传播效果显然比剧场大多了,更多的人了解了相声,喜欢上了相声。在电视出现之前,广播使相声的听众大大增多。但是,“听相声”切割了相声的表演,“相声,相貌之相,声音之声。”相声是一种通过肢体,表情,语言共同表演的艺术,没有了“相”只有“声”使很多人是猜着听相声的,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理解相声的内容。

比如从前听马三立的相声,老人家惯用的一个“垫话儿”是这样的:人讲礼义为先,树讲枝叶为源。上台要给观众鞠躬。一定要鞠躬再抬头看观众,不能这样……”说到这里底下观众一阵大笑。马三爷又补一句:“这是杂技团那顶碗的。”我就得猜啊,老爷子什么个动作,怎么个表情,有的时候能猜到,有的时候就莫名其妙。这还是听一般的段子,这要是再赶上了“腿子活”,《汾河湾》、《黄鹤楼》这样的,那简直就不是听相声,是听声,“相”没了。所以根据相声的广播历史,我们能知道,广播里的相声不是相声,但是他普及了相声。就象速溶咖啡,喝那个玩意儿不叫喝咖啡,但是您实在想喝又没时间没条件煮咖啡,也只能这么将就了,聊胜于无了。

再后来就是电视了。按说电视成全了“相声”二字,接上了电台时代的被节肢的相声的断腿,但为什么相声这些年却众所周知地快完蛋了呢?有人说是时代,是商品经济在发展,是世界变化快,相声不挣钱,这些我很同意,连给马志明量活的黄族民也在段子里说:“是不指着这个吃,指着这个早饿死了。”但是,我觉得电视媒体在客观上至少起了两点极坏的作用。第一,束缚了相声内容的发展。相声的历史本来不长,也就是百八十年,从来就是一个民间的东西,这东西一旦被大众传媒播出,势必负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只要有官方色彩就违背了相声最基本的本性,相声不是书香门第中的书生公子,相声从来都是民间游侠儿,从来谁都不服的那种,有市井习气,象孙悟空,到了如来那里就怎么也没戏了,至少也是不自在,所以悟空也不喜欢和如来玩,他更喜欢和各种妖精、土地爷开玩笑。尤其春晚这种在中国人看来意义巨大的电视节目上,那相声已经不是相声了,孙悟空已经不是齐天大圣,而是西天宝座上的斗战胜佛了。第二点电视起得坏作用,影响了青年演员的发展。在电视里说相声,你面对的不是观众,底下做的那些人都听导演的,让乐就乐,让鼓掌就鼓掌,说白了,底下观众和你演员是一伙的,美其名曰,给更多在电视前的观众制造气氛。而更多的演员则是以上电视,上春晚为目的,“出不了名谁说这玩意儿啊”。阻碍了演员和观众真正的交流,电视罪大恶极。给你挑毛病的观众才是好观众,给你叫倒好的观众你才真正应该请人家吃饭。没有了老先生撂地的那功夫,说不乐观众,这要是旧社会,你们丫早饿死了。

这些年,我们都在哪儿说相声,又在哪儿听相声。我们作了一个简单的回忆,其中明显的规律是,观众的数量越多,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越远,表演的效果越不好。今年来,许多相声界的有识之士倡导相声回归剧场,其原因大概是在此。至于为什么观众多了反而不好了呢?除了和观众的交流少了,演员的能耐差了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相声在当代已经不是人见人爱的宝贝疙瘩了,在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艺术面前,相声是一种小众,或者说分众的艺术,有点象先锋话剧或者实验艺术,喜欢的人不会特别多,但是一定会有他忠实的那部分拥趸的。以前没电视吃了饭没事干什么去啊,看金少山,侯宝林去吧。现在吃完饭干什么啊,看电视剧,看电影吧。

社会在发展,车轮滚滚。咱们喜欢相声的人不能把好玩意儿放到车轮下,眼看着他压死。相声在当代有他自己的路:没必要让每个人都喜欢喝咖啡,多数人喜欢喝可乐,喝二锅头,随他们便,“爱吃长虫的不吃鳝鱼”,但是如果你真喜欢咖啡,就别喝速溶的了,那不叫咖啡,别委屈自己个儿。来剧场听相声吧。

为什么现在的相声越听越没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