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岁前集体托管的利弊分析——part 1

 木桐娃娃 2016-03-12

国内外育儿大V都主张三岁前不要送孩子进幼儿园,提早过集体生活有害身心健康。究竟为什么?三岁是他们想当然的分水岭吗?白天不能亲自照看孩子的家长要怎样选择养育方式?如果迫于无奈送孩子进了托班要一辈子承受对不起孩子的愧疚感吗?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会综合国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我个人经历,针对“集体生活对三岁以下婴幼儿究竟有害还是有益”, 试图给大家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后半部分对已经决定送孩子入托的家长给些实际建议和小tips. 整篇文章超拖沓,而且很干,主要为了客观准确所以囊括了太多信息,缺乏耐心者慎读。

首先我想写在前面的是,不管母亲全职在家,请保姆阿姨,交给老人,还是送幼儿园都是艰难且重大的决定,必须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个性来判断,包括能否信任保姆,老人的身体状况,幼儿园的条件,母亲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全职,孩子的年龄、性格、早期的安全感培养,等等等等。每一种带孩子的形式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期望值不要过高,抓大放小是不变的宗旨。

我的基本观点是:

1)好的幼儿园,若能被孩子接受,让家长放心,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

2)不管孩子给谁带都会各有利弊,能两相结合更理想(比如半天幼儿园半天老人带;三天幼儿园两天保姆带;父/母和老人一起互相帮着带);

3)不管谁主带,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关怀都责无旁贷,丝毫不能松懈,尽量做到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细致入微地体察并及时回应。家庭环境对孩子发育发展影响最大,远大于上不上幼儿园的影响;

4)不要轻信专家,不要轻信研究结果,不要轻信generalization, 相信对孩子的观察,相信自己作父母的直觉。

一、孩子的发育规律和需求

这一部分介绍反对提早入托的大V们的理论依据,稍做了解对自己的养育模式也有帮助。

(一)抚养人对宝宝的回应直接影响大脑发育

为了让头部顺利通过妈妈的产道,人出生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发育完整。最初小婴儿最发达的是和爬行动物差不多的低级脑(amygdala),掌管和“活下来”相关的功能,例如饥饿、呼吸、体温、活动、保卫自己的区域和所属、争抢或逃跑。另外一个和其他哺乳动物差不多的低级脑(triune brain)让我们产生并意识自己的情绪,如生气、恐惧、害怕分离、感到爱、信任、玩笑、性欲等等。真正区分人和动物的是后期发育的有理性功能的高级脑,即大脑皮层(cortex)。这个理性脑最终会占到整个大脑的85%,令人类有解决问题、想像、理性思辨、反省、关怀他人等重要的思考和社交能力。在大脑高速发育的未来几年(90%的大脑在五岁前长好),小宝宝所处的环境和接收的互动至关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经历会影响大脑中神经回路的发育,进而影响高级理性脑对两个低级脑的控制能力。

我们时常说宝宝在通过大人对它的回应学习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不断通过接收大人给出的信息刺激大脑内部的发育。例如小的时候宝宝饿了会大哭,看到饭碗顾不上烫立即要吃,但是通过大人及时的情绪安抚,渐渐地理性脑学会控制低级脑,明白要等凉了才能吃,不会一直大哭大闹。这个例子中“及时的情绪安抚”至关重要,因为感到“被爱”和“放松”会促进体内一种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高级脑的发育十分有益。反之,如果宝宝接收到的是“训斥”、“冷漠”这些抑制生长激素的反应,动物本能会促使低级脑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受高级脑的控制。严重的,如果长期在一个不受响应的消极环境中成长,孩子一直需要依赖动物性存活,很可能导致高级脑的不完整发育/损伤。

最重要的阶段是6-12个月期间,因为大脑皮层发育最为迅猛,体积会翻倍增长,所以这个期间孩子在一个充满爱,能够完全放松的环境中生长,及时得到大人正确的响应是育儿首要任务。

(二)基本社交技能是和妈妈学来的

当理性脑在第一年长差不多了,就会在第二年开始学习和锻炼自己。当一岁多的孩子观察身边大人的一举一动,留意到自己的举动引起大人不同的反应,理性脑开始懂得分辨“对”与“错”、“好”与“坏”、“应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 有意思的是,虽然别人也可以对孩子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妈妈,因为孩子已经明确妈妈对它最重要,自然而然地想亲近妈妈,让妈妈高兴,做妈妈喜欢的事,不做妈妈不让的事。这是内生的行为约束力,类似大人所说的”良心“。

宝宝信赖和依恋的其他抚养人也会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妈妈。相应的,在宝宝看来越是不重要的人,对它的影响力/内生约束力就越小。很多时候貌似宝宝在外人面前更听话,其实更有可能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内生约束力的作用。

(三)不同的心智能力有自然的发育时间表

虽然我们的大脑最终可以拥有很多能力,但这些是一点儿一点儿发展出来的,有一个不受人为控制的时间表。例如,先是形成对某一个人或一小撮人的依恋,发展出安全感,通过和这些人的互动习得情绪控制能力,后期才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辨能力。大脑的发育同时也影响大运动、精细运动等其他能力发育,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提倡“与年龄和能力相符”的环境与活动。如果超越孩子年龄过多不但起不到刺激智力发育的目的,还会引起过度压力,对身心都有危害。

如果要尊重孩子的心智发育规律,就要尊重“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平行玩耍”、“物权意识” 这些现象。网上广泛流传的“不要强迫孩子和人打招呼”就是个例子。同理也应该推广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因为他们可能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什么时候会开始有与同龄人的社交欲望和能力呢?我查了好久资料都没有看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绝大多数心理学专家都指向3岁,Penelope Leach说是2岁和3岁之间的一个magic moment,牛津大学专门研究早期婴幼儿教育和托管(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的Melhuish教授说是2岁... 我只能说密切观察自己的孩子吧,反正不要给它压力,大概2、3岁的时候会表现出对同龄社交生活的需求。

用罗玲的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教育孩子,要搞清对不同年龄有不同要求,同样要求对3、4岁适合对1岁就过分。而一两岁需要忽略的,在5岁仍忽略,就是溺爱。” …… “正如年少时先构建自我,以后才能学着无我。” …. 最忌讳的就是 “家长在孩子一两岁时,要求各种品德,用各种大帽子来给自己和孩子压力…”

关于压力对小宝宝的作用,很多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做过研究,有广泛共识。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的报告指出大脑和荷尔蒙系统应付压力的能力在婴幼儿早期弹性最大,如果我们生来自带的压力预警系统被频繁启动且每次时间过长,会影响这个弹性(想想橡皮筋老抻老抻就松了),改写大脑神经回路,很可能以后这一辈子都无法很好地应对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快慢和记忆力。

一个衡量压力的指标是口水中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当人感受到压力,会分泌皮质醇来帮助大脑和身体应对危险。快速分泌和快速停止分泌皮质醇可以帮助调动身体中的能量储备,增强短期记忆,启动免疫机制。但是如果不同的压力不断出现,大脑会越来越无法控制身体及时停止分泌皮质醇,或者长期处在一种压力下,皮质醇分泌会持续过量,身体健康会受到极大损害,例如免疫力降低、新陈代谢能力紊乱,钙流失,肌肉萎缩等等... 由于基因的不同(性格不同),每个人自带的调节能力和承受压力的tipping point都不同。大量研究证明好的婴幼儿养育环境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保护人体预警系统的弹性,促进一个健康的皮质醇分泌机制,提高日后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早送孩子入托的危害

前一章的这些基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对孩子最有益的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因为他们最在乎宝宝,与宝宝形成的纽带最强,宝宝最信任且依恋他们,和他们在一起做到完全放松。其次是对宝宝相对重要同时又能爱孩子、敏感回应孩子需求的其他人(祖父母、亲属、保姆)。

同时,这些也是专家反对婴幼儿被集体照顾的理由。澳大利亚的心理医生Steve Biddulph专门写了本书,警告送三岁以下孩子进幼儿园的父母有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险,日后更容易有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英国儿童心理医生Oliver James,Penelope Leach, 美国心理学教授Jay Belsky,等等等等反对三岁以下被集体托管的专家都是基于同样的担心。如果幼儿园的阿姨要同时照顾几个小孩,而且她们要保持一定的专业精神不能过于偏向任何一个小孩,那如何能让孩子形成有效的依恋关系?如果阿姨们要轮班,而且幼儿园存在就业流动性,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能适应照看人的不断变化?如果孩子和阿姨都没有心灵上的依恋感,听话是出于害怕受惩罚,那怎么能真正学到生活和社交技能?如果孩子在集体环境中(通常以花哨和吵闹为主)要花一部分精力去适应环境,那还怎么去探索去学习?

花好长时间看了他们的书、发表的文章,把他们各式各样的论点论据抽丝剥茧,基本可以概括为:

1)婴幼儿需要的是持续的,协调一致的照顾,敏感的回应,与相对固定的主要抚养人形成依恋关系。

2)婴幼儿应该在一个家庭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探索。

3)婴幼儿阶段不需要和同龄人长时间相处,和不同年龄的人在熟悉抚养人陪同的下短暂接触已经足够。

4)与很多人相处会对婴幼儿产生压力,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会增加这种压力,长时间处在压力下对成长不利,埋下心理问题隐患。外向化压力的宝宝可能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内向化压力的宝宝可能容易忧郁不自信。

5)这些问题短期内有可能看不出来,在5岁以后进入小学才有显现,不听老师话,不能很好和同学合作,不自信等。

三、真的一定有害吗?—— 我的个人经历 (长期影响目前尚无法判断)

然而像我一样双职工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应该很多人很小就开始上幼儿园了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长真的感觉到造成的伤害,多少人觉得其实挺好的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看了《情感依附》,人后来的回忆也不可靠,觉得没有不良影响的人也可能潜意识受到了影响不自知。怎么办呢?不能凭自己的经验来为孩子做决定,凭什么呢?大概就是会不管怎么做都是错吧。

熟悉我微博的人大概还记得祺儿19个月开始幼儿园适应期时我痛苦极了,第一次去一个小时我一直没有离开她,她还觉得新鲜好玩儿,从第二次去我离开她就开始哭,第三次时哭得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第四次开始哭的少了,但我还是担心得要命,生怕她在默默承受这个压力憋出内伤。她适应期的每一个session,不管是一个半小时,还是三个小时,我都坐在幼儿园的监控器前伸着脖子看,眼都不敢眨,试图从她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解读她的情绪。

翻看彼时日记和微博:

第一次离开她——“祺儿今天正式开始新幼儿园适应期,看她状态挺好,看什么都新鲜,于是说“你先玩儿,妈妈一会儿来接你。”她出于惯性挥手再见,结果我一出门就反应上来不对,嚎啕大哭,我强忍玻璃心头也不回躲在接待室,眼看监视器里几个阿姨轮班抱轮班哄,没一会儿就说不行要我回去。”

第二次压根儿没离开成 —— “到了幼儿园根本不让阿姨靠近,对什么游戏都没兴趣,阿姨过来和她握手都会哭。我能感觉到她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一旦接受了这个环境我就会离开。”

第三次—— “到了幼儿园她什么玩具也不玩,就坐在我腿上看别人在干什么。阿姨叫了几个小朋友坐到我们身边玩儿“抱抱”的游戏。阿姨抱每个小朋友起来转圈咯咯笑,她看着也想笑但抿着嘴使劲儿憋着,眼看快轮到她马上转回头抱住我。我说“你想玩儿但是怕妈妈离开,是吗?” 她不作声。 “那么好玩儿的游戏你去玩儿吧,如果妈妈不见了就是在楼下休息,你吃完午饭马上来接你。” 她又抱着我看别人玩了一圈儿,再轮到老师来抱她的时候没挣扎,还笑了。我赶紧到监控室去,看见她发现我走哭着跑到门那里,一个胖胖的东南亚阿姨抱起她,又唱又跳,大约有10分钟。看她不哭了,胖阿姨要放她坐在桌子前画画,她不干,非要人家又抱了10分钟,放下玩儿乐高,一动不动能有快一小时。后来她自己又四处玩儿了点儿别的,再没哭过。”

第四次—— “我要离开的时候她还是紧紧抱住我,但老师问能不能抱抱她的时候,她迟疑地点点头。两个小时里虽然就一开始哭了几声,但还是沉默少动。她生性敏感,即使没哭,一天都不笑,也不主动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不能算好事儿。”

当天晚上我和老公长谈两个多小时,“思前想后决定还是老样子,即使祺适应也一周只送两天,给自己放个双休日,匀些时间给老公。一度想多送几天本来也不是出于为孩子好,没想要锻炼她的社交或独立。而是幼儿园紧俏,送四天能保证位置,另外也为了自己轻松,有更多精力琢磨装修、二宝和自我充电。既然有条件给她更好的,自己辛苦些又有何妨?”

我和园长也沟通了我的担心,她表示理解,虽然不能退钱给我,但是我可以少去几天或者提早去接。她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员工很有信心,觉得只要我给孩子机会,她和阿姨建立依恋关系不是问题。我将信将疑,决定还是要相信自己对孩子的观察,由自己来判断。

第五次—— “一声没哭,顺利扔在幼儿园,愉快地说了再见。躲进监控室,看见她在玩儿最爱的彩色面团。早上一定要带她的小马一起走,进了幼儿园就随手一放,过了会儿猛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玩儿,当仁不让地抢回去,一只手抱着一只手玩儿面团。” “我看着表,一到三个小时马上进屋去接她,结果她居然不愿意走!看到我自然很高兴,但希望我能留下来陪她玩儿,而不是带她走…”

第六次—— “去接她的时候不愿意走,非常兴奋地指房间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墙上的画和地上的小朋友给我看,费了好大劲才把她抱走。出门后我问她还想来吗,她点点头。”

就在我放弃送幼儿园的想法时,她似乎爱上了这个地方?到底怎么回事儿?我困惑了... 我自认为非常了解我的孩子,能察觉到她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她应该还没有成熟到自己顶着压力还佯装镇定,也没这么快就和妈妈疏离了吧。微博上的好友劝我观察几天再说,言下之意可能是新鲜感作祟,日后情绪会反复。事实证明确有反复,但就一两次而已,顺应她当时的感觉,不强迫,给她空间,但也不干扰她自我心理抗争(self-struggle)的过程,很快就恢复了平稳的情绪(具体tips我后文会写)。很快正常地一周送四天,一天将近7个小时,她依然活泼爱笑,没有特别粘妈妈(比之前会粘一点儿,但我小心翼翼地不离开她时,她会自己跑到一边玩儿的起劲),对各种不同的东西和人兴趣十足,和几个同班常去的小孩相熟,尤其喜欢看两个男孩跑来跑去搞怪,在幼儿园也会和在家一样乌拉乌拉对老师讲一大串外星语,会毫不客气地坐在老师身上,我在场看着阿姨给她换尿布,换好她张开双臂阿姨把她抱下台子而不是哭着找我,每天离开时和每个人飞吻。

至少这一个月下来,我仔细观察,还真没发现明显的不良影响。

预告:

四、真的一定有害吗?——实证研究和文献怎么说?

五、怎样为三岁以下孩子挑选幼儿园(托班)

六、最关键的过渡期,你能帮孩子做什么?

七、过渡期以及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