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的画作《乡野拾趣》《田园风韵》中画了许多乡村中常见的小东西,为什么要选取这些作为题材呢?周卫阳: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我在画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许多的情感。我曾画过一幅棉花,是因为那次我路过了一大片的棉田。当时我一看到这棉田,心里就异常激动,一下子想到了小时候。我是曹宅镇六大山村人,妈妈当年给我们做冬天的棉被时就会叫我去摘自家田里种的棉花。可能大家觉得采摘棉花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但当时的我看到棉花却完全不是这种感觉。熟悉农活儿的人就知道,采摘棉花都是在大太阳的天气。我在棉田里穿行,太阳大得睁不开眼,嘴唇也干得裂开,直想去舔。哪里还能感到什么有趣呢?但这就是我们当时真实的农村生活。现在摘棉花淡出了我的生活,但就在这棉花的开放与未开之间,有我对乡村的一份印象和理解。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产生了对画画的兴趣?周卫阳:绘画是出自内心对于艺术的爱好,我从小就喜欢画。小时候放了学,我就要去放羊。说是放羊,其实就是把羊赶到水库边上一栓,然后就跟小伙伴们到处玩,非常自由自在。那时候,成天要么跟农村里的自然景物打交道,要么就到同伴的家中去玩。我看见农村人家用的绣花枕头的花样我就想把它描下来。我经常去村那边的一家水泥厂,随便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就把心里想画的东西画下来,当时感觉似乎是拥有着这个地方。能用画来增加生活的乐趣,表达自己心中认为美的东西是太美好的一种感觉了。那时我就知道我喜欢画画,但真正开始学画是在读中学的时候了。
记者:您是如何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职业画家的?周卫阳:我原本也没有想过当一名职业画家,1988年从安吉师范学校毕业,我就先后去了几个小学当美术老师。当老师事情挺多的,画画就被耽搁了下来,但自己心里一直放不下画画。之后,我去过曹宅文化站工作,又去了赤松自己开文印店。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文印的生意不错,心想自己开店可以省出一些时间来画画,但仍未如愿。那时候看见当年的绘画工具,心里就不是滋味,有一次我还索性把这些东西扔进垃圾筒,想来个眼不见为净。好在我的丈夫又把它们都捡了回来,鼓励我不要放弃。2000年,我们到金华开了这家浮香阁,我才重新开始画画,中途有足足十年没有真正地拿起画笔,这一重新开始,发现自己的画技和鉴赏力都落后了。看画展,参画赛,都是为了让自己尽快地找回感觉。在画展中,我结识了同样爱好绘画的良师益友。参加比赛,落选了我就自己一个人哭。但是哭完了会接着画。画画真的是把心血凝结在纸上。人们看到的是纸上的结果,对于我来说最珍贵的是这个过程。记者:近年来您的画作连获国家级奖项,今年又将非常不易获得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收入囊中,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周卫阳: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并不是一个终点,它更像是在激励我努力。接下来,我还要在色彩的把握上多下功夫,要把书法也加强。现在我主要画工笔画,对于写意也想要探索一番。画无止境,就像现在我画的每一张画都会有厚厚的一大叠草稿,我会永远地期待更令人满意的下一张。
来源丨《今日金东》 记者丨陈婺 编辑丨大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