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颜德馨这样学中药,值得借鉴!

 塞外游狼 2016-03-12



小编导读

每一个国医大师的背后,都有一段奋发图强、孜孜不倦的艰苦奋斗史,颜德馨先生的中医人生,更是充满荆棘与坎坷,漫漫征程九十余载,人生有涯而医无涯,即或是在耄耋之年,颜老依旧为中医药事业而不懈地努力着。颜老对于中医药的学习方法自有一套,今且来看看颜老是如何学习中药的!

温馨提示:中医书院微商城正式上线啦,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中药,颜德馨人生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味道。

厚实的黑色砂锅架在炉子上,蓝色的火苗细细悠悠燃烧着,一缕缕水汽透过砂锅的盖子升腾起来,室内弥漫了一股浓郁的味道,不是熬糖的甜,不是炖肉的香,那是一种中正拙朴,不取悦人的口鼻的自然本质的味道。

那是从神农开始的历代医家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从万千世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精华。《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天人合一,万物皆负阴而抱阳,中药治病就是以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所以万物可入药。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

春采防风秋采蒿,独活开花质量高。

秋冬采集满山红,立夏玄胡找不到。

知母黄芪随时采,唯有春秋质量高。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种枝老熟茎叶茂,虫石贝壳随时找。

悬崖石壁找卷柏,阴湿地方有贯众。

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这讲的是中药的采集,有时间、地点、部位等各种分别。道地药材,药性纯正,靠的都是这些千年尝试总结出来的经验。

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

揍打苍术,火燎升麻。

抽心远志,剥皮桔梗。

雄黄见水毒如砒,苍术伤水一把筋。

枳壳伤水起毛边,白芍郁金伤脱圆……

这里讲的是中药的炮制。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梁代陶弘景则进一步指出: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这是《汤头歌诀》,讲的是方剂的组成和作用。这也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之一:中医必须懂药,而西医可以医药分离。古人治一病,立一方,何药为君,何药为佐,君以何药而能中病之的,佐以何药而能达病之里,或炒,或煅,或姜制,或酒浸,或蜜炙,或生切,或熟用,或生熟并进,孰升孰降,孰补孰泻,孰为攻伐,孰为调和,孰宜辛凉,孰宜甘苦,孰宜咸寒酸淡……都装在脑中。

当年,他们都是背着这样的歌诀开始中医学徒的里程的,这种琅琅上口的歌诀非常简单实用。即便是现在,脱离医疗一线的夫人刘庆云与他们学中医的孙女颜琼枝偶尔还会比赛背诵,结果,每次不等颜琼枝开口,奶奶辈的庆云已经脱口而出了。

这就是基本功。颜家祖孙三代,最熟悉药的就是颜德馨:从小跟着父亲熟悉各类中草药,从辨认到加工、炮制;从在家里做药膏,到大学时期创办康宁药厂,到战乱时期的同春堂国药号,行医与做药,一直没有分开。

先太师马培之的用药灵活细腻是常人所不能比的。他主张用药轻、空、灵。轻即轻可去实,空即邪去也,灵即是有效。因此,他非常重视药物的精良选择和炮制的正确,并且创立了很多的药物调制方法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用于培中化浊的姜汁炒党参、米泔水炒于术;气虚痰盛用沉香煎汁炒白芍,梨汁磨沉香;柔肝和胃,用吴萸炒白芍;行气而不耗气,用人乳摩沉香、蜜炙陈皮;补气而不滞气,用米焙西洋参;化痰积而不伤津,用荸荠汁浸半夏;沉香炒熟地、糯米炒葶苈滋而不腻、泻不伤正等。从先生医案中可以看到类似这种用于临床中出现用药相对矛盾时能起兼顾制约的药物调制还有很多很多,如丁香、郁金相畏并投,鸦胆子治疗休息痢,红曲治赤痢等,这种丝丝入扣的药物调制避免了顾此失彼的弊端,要求医者必须也是药学大家。

1994年,颜德馨和陈立夫先生有过深谈。陈先生认为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医的灵魂,所谓致中和即是动的均衡。中医视人体为一小天地,六气为害,都能使固有之均衡状态偏仄,从而影响人类之健康,于是有赖于药的四气五味,以偏纠偏,使机体回复中和而愈。

致中和的另一含义,中医治病原则是抚内攘外,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人为万物之灵,是一个活体、一个整体,必须看到生命机制中存在一种求得生存的自稳本能———动的均衡———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此外,陈立夫还认为中医组方的原则,也是以致中和为中心思想来确定的:主要药物;辅助药物;制约副作用的药物; 促进疗效药物。他说:中医考虑了这四个条件来拟处方,才算合格的中医。陈老的观点发展了传统的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一锅汤。商朝以滋味说汤的伊尹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这就是药食同源的来历:中国最早的厨圣伊尹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经验转而用来加工药物,所以汤剂出现了。因此,中药煎药也相当有讲究, 《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药最好用砂锅,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浸泡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此外,还要区别药材的不同属性,有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煎兑入药的区别;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改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使其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解表药一般宜温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祛寒药宜热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安神药在睡前服,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

从采集到炮制,从性味到归经,从配伍到用量,从煎药到服药,老祖宗就是这样细致入微天衣无缝地把药与人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