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为什么这件事情别人能做,而我不能做?

 THY7655 2016-03-12



妈妈,为什么这件事情别人能做,而我不能做?

文/林洁


许多爸爸妈妈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妈妈和女儿一起到公园玩,她看到公园里的花很漂亮,很想摘一朵下来,妈妈告诉她不可以,因为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可是过了一会儿,有个男孩子过来,一下子就把那朵花摘掉了。女儿问妈妈:“为什么哥哥可以摘,我不可以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有人乱丢垃圾,有人爱骂人,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些事儿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


A妈妈说:我会跟孩子说,你这样做,就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了。


B妈妈说:我会告诉孩子,我们一定要有公德,不能像哥哥那样哦。


C爸爸说:我直接告诉他,不许做。


A妈妈采用的是说教的方式,但说教往往令孩子觉得很困惑,因为他们有时候并不能理解“懂礼貌”“好孩子”怎样与行为挂钩。


B妈妈采用的是指责别人的方式,但那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有可能看不起哥哥,并因为自己不摘花,产生道德优越感,以后容易养成爱挑剔别人的习惯。


C爸爸采用的是命令的方式,不仅过于简单粗暴,还容易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有的父母在公众场合抓狂地命令孩子,却毫无效果,最后变为恐吓、破口大骂以及出手揍娃。这就沦为对于自己“没法管教孩子”的无能感的宣泄了。


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让孩子理解:有些事儿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

 

善用绘本,从绘本中感受生活的规则


绘本或者故事是很好的“预演”方式。例如《David,No!》(大卫,不可以)等绘本里面列出了很多小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和孩子一起读这类绘本,有助于孩子提前形成约束和规则,从而避免出现不当行为。这类绘本很多,家长可以买一整套陆续学习。

 

通过场景再现,强化礼貌行为


当孩子模仿不礼貌行为后,等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父母可以重现当时的场景,予以教育。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后,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回家后表演孩子的行为,并告诉孩子:这样是没法达到目的,并且会影响到别人的!接下来,注意了,家长需要进一步教育孩子,询问“这种做法对吗?”,如果孩子说“对”,那就明确告诉孩子“不对”,并解释原因——直到孩子能说出“不对”,再予以表扬和肯定。连续几天进行这样的场景重现教育,对孩子形成礼貌的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

 

爸妈们,请注意你的一言一行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具有自我意识以后,会不仅仅“听”父母怎么说,还会“看”父母怎么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进而教育孩子时事倍功半。例如,有的妈妈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闹,但是教育方式却是拼命喊着,“别哭了!烦死了!别吵了!吵死了!”,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都可以大吵大闹,却要求我不能如此?很多父母喜欢言传,不喜欢身教,是因为言传很轻松,还因为他们从心底认为“我是你老子,我说的话你就该听,即使我做不到,你也得做到”。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毁坏自己的威信。

 

指导孩子换位思考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张亮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儿子“为什么要尊重村长”么?张亮让儿子自我想像成村长,然后张亮自己扮做小朋友,模拟了不同小朋友的表现,再问儿子:“如果你是村长,你会喜欢哪种小朋友?”这就是在进行换位思考教育。


对于开篇的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回答:叔叔他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知道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等他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不会了。你看,爸爸妈妈是不是从来不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啊?如果小朋友还是想把公园里的花摘掉,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你可以问他:“宝贝,如果有好多小朋友跑来,把公园里的花都摘掉了,你来就没有花看了,你高不高兴啊?”“宝贝,如果每个人都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你跟妈妈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都听不清卖东西的阿姨说什么话了,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啊?”这就是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切入,让孩子明白,如果我们做了不好、不礼貌的事情,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


小朋友的行为理解,真的不是难题,只要家长们多花点小心思,该做规矩的做规矩,该引导的引导,你家孩子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林洁,教育学硕士,资深媒体人

文章转载自:孩子咋教父母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