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追问4

 崔竣豪 2016-03-12

学生问: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念头不起,肉身的感觉消失,但胀和麻的感觉还在,这种状态是对还是不对?

潘麟导师:不夸张地说,禅定分一亿万种。若非受到名师的指点,对禅定没有不误解的。多数人以为禅定就是脑子里什么都不想。不是的。禅定不是坐在那里装傻,装无知,不是脑子一片空白。如果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是禅定,那与醉酒的人就一样了,他们也是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禅定这个词是从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有两种翻译。第一种常见译为禅定,或叫定。第二种翻译不常见,译为思维修,就是思维的修整、思维的锻炼。把Dhyana翻译成思维修更准确。因为这种翻译的不准确,误导了千百万人,误导了千百代人。现在社会上解释禅定的书特别多,不写还好,越解释我们越迷茫、越混乱了。现在我们把这个词正本清源,回归到它的本意中来思维修。

思维修,就是把不正确的思维引导到正确上来。Dhyana的核心是思维。思维什么?这里有三个条件。

第一,不准许思维俗事俗物,要思考圣贤的教导,这就叫禅修;

第二,这种思维是融入式思维,你思维什么你就成为什么。你思考仁义礼智信,一边思考一边融入,融入就是成为,禅定的过程就是成为某一个对象的过程。融入仁就是成为仁,融入义就是成为义,不断与仁、义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禅修的过程就是融入的过程,融入的过程,就是成为的过程。

第三,禅修与日常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在禅修时融入仁义礼智信,一下坐便把仁义礼智信丢到了一边,那是不可以的。打坐时要融入仁义礼智信,日常生活中更要处处体现仁义礼智信,更要处处融入仁义礼智信。打坐是静态的融入,日常生活是动态的融入。动态的融入叫作动态的禅定,静态的融入叫作静态禅定。

禅定广义上的含义就是实践,儒家把这种实践叫作践履。整个东方的学问,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明朝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说过,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就是知。什么叫行?知就是行。不是知后是行,也不是行后是知,而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它们是一回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禅定,禅定就是知行合一。比如说我知道了人应该仁义礼智信,你知道的时候你就应该把仁义礼智信内化成为自己的本性,内化到自己的骨髓中。这种不断内化的过程,就叫禅修。

禅修有动态有静态。光有动态禅修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不够?为什么每天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修行静态禅?坐在那里静静地禅修,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带入到仁中、义中、礼中、智中、信中,融入性思维,不断深入地感悟、领悟。静静地禅修,就是强化的意思。如果我们处于初学状态,仅仅通过动态禅修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把仁义礼智信巩固在自己的骨髓中,日常生活中就会迷失自己。要让仁义礼智信融入自己更深一点,就需要静态禅修,把理论变成身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佛经里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天文殊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上的人呀,也都知道仁义的重要性,满嘴的仁义道德,但做事时仁义就不见影了,为什么会这样?佛陀回答了四个字:其力未充。即他内在没有足够的力量,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执行力,他内在没有执行力,崇高的理想他执行不出来。道理都懂,但那是字面上的,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不懂了,大是大非面前,他就迷失了方向。

这个执行力,我们修行人叫作禅定力。你的定力足了,你就护得住了,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做到把仁义礼智信贯穿下去。进行静态禅修就是要强化我们这种禅定力,让我们时刻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从生到死,一杆子插到底。人类到现在缺少的都是禅定力。道理都有,光懂道理不能给我们带来解脱,能够让我们解脱的是禅定力。除非你的禅定力升起,你就能把这些道理转化为现实,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中,通过自己的身心把道理活出来。道理只有融入到你的身心中,道理才能够拯救你,把你从苦海中、从迷茫中拯救出来,从对立分裂的痛苦中拯救出来,你才能进入到解脱之境。

怎样禅修?就是内化。把所有学到的理论内化到自己的身心中。禅修不是什么都不想,禅修等于融入、等于成为,禅修等于仔细地领悟和思考圣贤的教导。你可以思考一篇经文,也可以思考经文中的一句话。比如说禅天人合一这个成语,我要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中。这个进入还有一个程度问题,要不断地进入。就像采煤,下到三米,下到三十米,下到尽底,有一个不断向下的过程。下到天人合一的最深处,我要把天人合一彻底理解,与天人合一有关的所有奥妙全部理解。今天深入一点,明天深入一点,拿出20年的时间彻底深入到天人合一的最底处,最终完整地实现了天人合一。中国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达到天人合一就解脱了。

除此之外,禅修,还可以赋予其它的更深层的内容。比如庄子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此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在打坐中去静静地体会、思维,这个思维是成为式、融入式的思维,这也叫禅修。要思考圣贤的教导,思考经典,这叫正定。而思考俗物、琐事,就叫邪定,装傻充愣学白痴更是邪定。这种定在过去叫作枯崖定,你的整个身心就像一个枯木,简称为枯禅。枯禅是所有禅中最可怕的禅,千万不可坐这种禅,学了这种禅就入了邪门。

这个问题提到念头不起,这很可能就是枯禅。还说自己肉身的感觉消失,这就麻烦了,肉身的感觉不能消失。但胀和麻的感觉还在,这太好了,证明还没死,证明还没有进入枯木之中,这种状态是对的。你还没有进入枯木定中,一旦进入了枯木定,就像一个行尸走肉,什么都没有了,整个生命越来越枯萎。我们的禅修正好反过来,禅修的功夫越深,整个生命力、精气神就越来越旺盛。

禅定状态可以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这只是一些人做研究时才有用,修行时不考虑这么多。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有些人总是想在西方科学中找到我们禅修的证据。八十年代就有一本书叫《佛法中的科学》,现在的网上也经常有禅定中的科学禅定中的心理学等等论述,一定要在西方科学中找到禅定的科学依据。这里严重地渗透着中国人的不自信。反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在禅修中找到西方科学的证据?若找不到证据,我们的禅修就不应该存在吗?禅修属于生命科学,数理化天地生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是不能混合的。现在有些人非要在生命科学中找出自然科学来,这种动机就是一种错误,这种行为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东方的生命科学拥有非常完美的、非常完备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不需要自然科学来帮助我们。东方修行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个人如果修行很好的话,死时他的身体会化为一道光消失了,这叫虹化,就像彩虹一样化去了。这个功夫一般的人一到三年就能修行成功,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很多人一听说这个现象,几乎出于习惯,出于一种本能就会问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道理呢?没有科学道理我就不能这样死吗?它所说的科学道理,指的是西方自然科学道理。现在我告诉你,虹化永远不会符合西方自然科学,如果符合西方自然科学,你就虹化不掉了,我们以不符合西方自然科学为无上光荣。我们的皇冠瑜伽能把人的头骨化开,这符合什么自然科学呢?哪一条自然科学都不符合,中医里面的穴位、经络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去年中科院一些院士出来反对中医,说中医是伪科学,说穴位在解剖学上找不到。解剖学是什么学?解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医学属于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一些道理在自然科学中找不到依据,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现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自然科学中找依据呢?

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不自信,以西方的价值观为价值观,以西方的思维观为思维观。一个民族的经济容易复兴,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却难以复兴。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不复兴的话,外在的经济复兴不是真正的复兴。我们现在人是经济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中国人的自信心如果起不来,我们的生命科学就永远不可能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我们有我们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不需要获得西方自然科学的许可。

我们东方的生命科学是自我完备的,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完备是什么意思?就是它的方法、手段、哲理、思维方式和理念,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备的,自成体系,完全可以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平起平坐。我们的生命科学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而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有五百年的历史。现在西方人不承认我们的生命科学,人家不承认倒也罢了,我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卑得很。不知道我们的自卑哪里来的,我们这些民族的不孝子孙呀。这就是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文化上的侏儒。我们的社会是畸形的,自然经济不断增长,文化和精神不断萎缩。

物质增长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把精神增长跟上去,人们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物质正增长,精神负增长。今天我们强调复兴,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物质的增长,而是民族的精神复兴、民族的思维复兴、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复兴。让我们的灵魂尽快成长起来,让我们的人格、心灵和自信尽快站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