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九嶷派 中国古琴九嶷派创始人杨时百〔1863-1932〕杨宗稷,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近代琴学大师,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现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杨宗稷是湖南宁运县平田村人,原姓欧阳,其祖父名欧阳上珍,父名欧阳字重,号世任。母为李氏,时百生于1863年(清同治三年) ,宁远县地处湘南,风景如画茂林修竹,南有名岭九嶷山.欧阳家族为大家族家道中上,大排行至三十四弟元安,三十六弟治安,部分北迁家族改姓杨。 杨时百在京认识了清末著名古琴大师黄勉之,于1905一1907年拜黄为师学琴三年习得二十首名由。当时黄先生己教琴数十年学生百余人,学生中有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桐,叶诗梦,史荫美.贾阔峰等人,而惟独喜爱学生杨宗稷,称其对古琴有灵感。此后也证明杨宗稷的成就较为显著。此时他对古琴爱已成癖,不但能继承黄老先生之精髓还能发扬己之长。于市肆上购得各种古琴谱,对古琴、琴书、曲谱更有研究与发展。首先杨时百对古琴谱之指法韵律觉得标注不够确切且繁杂,因而导致当时的弹法因人而异,甚至难于继承古人留下真实韵,弹奏多有失误。随即他开始整理所有古琴曲谱并广收古琴典籍进行整理勘误。从1907至1928年(光绪 33年至民国17年)用21年时间写成《琴学丛书》,约四十万字,是集古今此类书之大成。按他修正的注法指法严谨,弹奏不致有误且一通百通。了解者均能合奏,音律明快和谐可谓集古今于一。他于1911 年开始木刻《琴学丛书》,并于1911年开始陆续出版。直至1931年(民国二十年)前后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此巨著。共两函四十三卷十四册。其中计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节一卷。总计木版1036页,用梨木518 块,每块尺寸布19X27X2.5厘米,如果像书一样排列长度可达13米,重量近600 千克,这些木版于家中有木盒收藏,每张木版间填以纸张保护刻字。 他还于1911年开始在市肆上搜集古琴,既进行研究还将有缺陷古琴进行破腹修理,直至复原满意为止,同时也买卖古琴,在手中古琴经常为二十余张,而经手古琴近百余张,如'风鹤'琴为其所得第一琴,为五知斋徐俊监制,遂将其居室首名'风鹤琴斋',其中有名藏琴五十三张,虽仍不能与宋宣和(宋徽宗赵佶1119-1125年)之'百琴轩'比美,巳知足矣。 杨时百弹琴技巧之佳,引来诸多社会名流学琴,时百古琴名气之大,弹技之佳为共人皆知。1922年二月北京大学请他去教授古琴,并作表演,于7月山西省长阎锡山(百川)也请去山西一游,并欣赏时百的古琴艺术。 管平湖琴艺精湛,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 派名:九嶷派 琴曲欣赏《流水》 古琴演奏:管平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