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

 Purefact 2016-03-12

昨天晚上我一晚上都没睡好。

先是失眠,不停地思考手头这本稿子来来回回几次修改的过程,思忖到底是哪个环节没做好,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改。这个月这本书势必要印出来,如果有大的错误,我肯定很难过自己的心理关。

好不容易辗转反侧睡着了,梦里全都是稿子的事情,要不就是图没放对地方,要不就是图不对,一晚上心都是悬的。更古怪的是,图片竟然都是女儿捏的那些橡皮泥。

真是夜来幽梦还紧张,懒开窗,低头忙。相顾无言,唯有稿几章

今天早上,我顾不上腿伤不能挤地铁,提早就赶到出版社,赶紧翻看一晚上纠结惦记的地方,反复核对了好几遍,谢天谢地,没有很严重的问题。

我悬了一晚上的心,总算是落了地。

有人说,反正这些书也没多少人看,你不用这么牵肠挂肚放不下!

是啊,这么专业、这么枯燥的书,确确实实是没多少人买,没多少人看!

可是,就算只有一个人看,我也要对得起这一个人啊!要我闭着眼睛横了心就不管不顾,臣妾做不到啊!

其实作为一个科技专著的编辑,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科技专著这么不招人待见?为什么?

作为一个目标是科技强国、创新强国的科技大国,科技的传播难道真的就不需要科技专著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可是为什么优秀的科技专著这么少?

作为一个有点责任心和追求的编辑,在我不太长也不太短的职业生涯中拜访了很多自认为是国内相应领域知名的专家,也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打了几大缸的酱油,对于为何出版社缺乏优秀的读者喜闻乐见的专著,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从专著的稿件供给侧而言,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没有原始动力。有的教授非常友善客气地接受了我的拜访,但是从落座开始,TA就一直在强调写书对他而言没什么用处的,比如学校对于一本专著的评分与一篇SCI论文的评分一样,甚至还不如一篇论文的分高。教授说,我写一本书至少要两年吧,写一篇文章几个月就够了。写书的要求那么高,评分那么低,还卖不出去,出版社还要我提供项目资助,我又没有评职称的需求,课题项目结题也不要求出书,有文章就够了,等我以后退休了有时间再说吧!

心好塞!!

确实,现在很多教授学者都是大忙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是在桌子的左边评审别人就是在桌子的右边被别人评审,他们要上课,要做项目,还有开不完的会。学校对教授的考核评价只有项目多少、经费多少、论文多少,哪里有专著的位置?教授们没有动力写,能怪谁?

可是专著真的这么没有用么?其实专著有没有用,不需要编辑来说,只看看流传下来的科技文明,绝大部分还是由专著图书承载的,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还是由专著去阐述的,文章再漂亮,也只是文明袍子上的点缀,专著才是做成这件袍子的布料。

第二觉得写专著责任重大。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个教授跟我说过,专著是要写,但是不敢轻易落笔。说这番话的教授往往还是领域内的翘楚和领军人物,或者俗称的大牛。有一个教授的原话我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是越来越不敢面对大本的白纸黑字,过后看起来就像一个判官每日每时的审判你,受不了!而且我知道,TA说这话没有调侃敷衍我的意思,TA不止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也没在任何出版社出版专著,据我所知也就是好几年前出了一本薄薄的教材。

没错,文字是有灵性的。出一本科技专著不是随随便便写一篇散文,抒个情就可以了,这个是真的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谨慎对待。写一本专著,如果没有一点敬畏心,不担心写的内容有可能不好,反倒不是好事情。对于这种作者,我觉得等待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等待时间让TA们有更多的领悟,等待TA们怀胎十月,自然分娩。TA们的书一定不会太差。

第三宁愿将专著放在国外出版社。我在组稿的过程中,有教授向我咨询在国外出版社如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专著的事宜,有教授告诉我国外出版社向他们约稿了,有教授跟我说已经在国外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或者正要出版了。TA们告诉我国外出版社出版他们的专著不但不要一分钱,还会给他们稿费,还有的教授告诉我在国外出版的书都是TA自己亲自逐字逐句完成的,每一个图每一张表都是自己完成的,出版社拿到后很轻松就出版了。

我相信这些教授愿意把专著放在国外出版社并不是因为出版社本身的出版质量有多高,而是因为国外出版社的平台好。根据我和国外出版社驻国内机构的编辑闲聊,他说他们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出书,印量少价格高,如果发现错误可以马上重印,反正他们的书也不像我们国内出版社有各种规范管理,如果教授把同一本书放在国内出版社,如果选择我们出版社,我相信出版质量只会同比更高,首先出版社就不允许编辑把错留给读者发现后修改,层层的质量检查,一个月出书基本是不可能的。

是啊,好作者好专著都希望走国际路线。我跟教授说,可是一旦把书放到国外出版社出版,国内的读者想读到就很困难了,除非是有国际购买路线,否则普通读者不可能读到他们的专著。教授告诉我,TA们已经也很少在国内买书了,TA们的参考书籍都是国外专著,真的很贵,一本一百多页的书要花一百多美元。

第四没有原因就是不写。这一部分教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总之TA对于国内目前良莠不齐的科技图书出版现状是不满意的,批评出版社不走心多出好书。TA说你们出版社为什么尽出一些烂书呢?怎么不能只出好书?但是你要是向TA约稿也是不可能的。TA说,我才没时间写,也不想写!偶尔我大胆开玩笑说,您又不写,您看出版社也是要生存的,出版社不可能都等着出好书,如果那样有可能就无法生存了,毕竟现在是市场化经营,没有哪个亲妈养着出版社旱涝保收了。谁都知道肉好吃,但是没有肉吃也得吃粗粮干粮不是么?你不能说人都要饿死了还何不食肉糜吧?

如果对目前出版社科技专著出版的工作一棍子打死,说尽出的都是烂书,我想不只是出版社不答应,很多真正付出劳动的优秀作者也是不答应的。如果不是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专著薪火传承,我国的科技进步速度也不能够如此之快吧?

只不过出版社只能来稿加工制作,不能去原创好的著作,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更多的好作者为出版社提供优秀的原创稿件,出版社才能多出好书,只出好书。

前一段时间因为引力波引发了激烈的官科民科之争,不能否认,很多“民科”是没有机会读到高端的成体系的国际国内论文和国外著作的,国内的科技著作就是引导民科思考的重要倚靠,若是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科技理论引导,我想民科真的获得突破也是未可知的。

今天有一条关于如何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的消息被出版界的朋友疯转,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 《光学学报》常务编委王涌天委员提出: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扶植我国自己的知识服务产业,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同时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虽然也有很多教授质疑该提案的科学性和理性,但是如果提案通过,对于国内正在煎熬、在国际期刊的夹击下苦苦挣扎的中文科技期刊而言无疑是一件促进发展,甚至有可能是起死回生的良机。

什么时候中文科技专著也能获得合理的对待呢?比如获得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导向和价值回报,国家重视科技专著的撰写和传播,科研院所和高校鼓励教授编写高水平著作,让能写的人愿意写、用心写,让出版社有渠道推广,让读者更愿意购买。

春天来了,也期待学术专著的春天快点来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6185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范运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三八妇女“劳动”节——女编辑手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