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字对联里的经典

 罗氏馆藏 2016-03-12
  拆字联,意指将一个字拆开成几个字,或将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既要语句通顺,又要说明其中含义,还要对仗工整。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一类的,有朋友说,举的例子太少了,觉得不过瘾,今天我们就再说几个。

  话说,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少年时期就才思敏捷,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到庙里游玩,看到佛印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的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拆字上联来。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

  上联: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佛印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

  下联:二人抬木迈步來,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原来,“来”的繁体字“來”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

  明末,南京有一个习武的后生,名叫张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有一次,他正在练习射箭,不少围观的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毫写了一上联:

  上联: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大家看不明白,更对不上来了。恰好这时,走进一个卖弓人,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试一试。张弓连试了几张都拉不开。卖弓人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头说:“不知道”。卖弓人说:“我这弓是李木做的。”张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么能做这么硬的弓?”卖弓人笑道:“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说罢,提笔写下了下联:

  下联: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众人不解,请教是什么意思,卖弓人解释道:“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李木弓却‘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张弓羞得无地自容,忙收拾起弓箭,恢溜溜地走了。

  (妙联谐趣38)  拆字联,意指将一个字拆开成几个字,或将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既要语句通顺,又要说明其中含义,还要对仗工整。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一类的,有朋友说,举的例子太少了,觉得不过瘾,今天我们就再说几个。

  话说,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少年时期就才思敏捷,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到庙里游玩,看到佛印正在与三个木匠为庙顶上设计雕刻一个木头的小狗,只见他们四人围在一起,对着木头狗品头论足,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拆字上联来。他上前对佛印说;“我有一上联在此,佛兄可对否?”随即出口吟道:

  上联: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佛印一听,心想这是一个拆字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可不是口多犬少吗。佛印正皱眉挠头时,忽然看见两个人抬着一根木料走了过来。他眼前一亮,联从口出:

  下联:二人抬木迈步來,人短木长。

  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原来,“来”的繁体字“來”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佛印同样用拆字法对出了下联,可谓天衣无缝。

  明末,南京有一个习武的后生,名叫张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有一次,他正在练习射箭,不少围观的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毫写了一上联:

  上联: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大家看不明白,更对不上来了。恰好这时,走进一个卖弓人,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试一试。张弓连试了几张都拉不开。卖弓人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头说:“不知道”。卖弓人说:“我这弓是李木做的。”张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么能做这么硬的弓?”卖弓人笑道:“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说罢,提笔写下了下联:

  下联: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众人不解,请教是什么意思,卖弓人解释道:“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李木弓却‘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张弓羞得无地自容,忙收拾起弓箭,恢溜溜地走了。

  (妙联谐趣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