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长春的第一胡同 新民胡同

 渐近故乡时 2016-03-12


  近年来,不少媒体在报道中把新民胡同称为“长春的第一胡同”。可就是对这个“第一胡同”,多数长春人并不知道它的准确位置,时常有年轻的朋友聊到新民胡同时,会问“它应该在新民广场或新民大街附近吧”?事实上,新民胡同的位置不在新民大街附近,它也不仅仅是一条胡同,它泛指的是一片区域中的小街和胡同。



  新民胡同,这个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拆迁的地方,如今昔日的老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它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因为它承载了老长春人太多的情感,他们对它爱得深沉,不舍其就这样被湮没在现代化的建筑中。记者接触到的老长春人,不少人对新民胡同十分熟悉,或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或无数次去那里寻访曾经的痕迹。“踏查长春”团队的组织者陈学奎用钢笔手绘了新民胡同的地图,他称自己曾数百次到过新民胡同。对那里曾经的大院、老字号店铺、居住的人等等,老先生掰着手指一一道来,还真是如数家珍。为让更多的长春人对新民胡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里。




  最初叫王氏胡同 人称“小天桥”


  新民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长春开埠。据记载,上世纪初,长春建立的商埠地北起七马路,南至二马路口,东到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平方公里,而新民胡同就在这个区域内。1919年编纂的《长春县志》记载了新民胡同最初的名字为王氏胡同,东起大马路,西至永春路,原是一片菜园子。胡同四周最早盖的是一圈青砖瓦房,中间逐渐形成了几个大院,各行各业的人云集于此,逐渐热闹起来。1918年夏天,新市场在这里开业,据长春地方志专家于祺元的考证,此地开设新市场后,王氏胡同就更名为新市场胡同,新民胡同是解放后的名称。



  当时,这里店铺林立,各式地摊、杂耍、卖艺的应有尽有,十分繁华,曾被称为长春的“小天桥”。新民胡同走出过很多著名的演员和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评剧演员爱莲君、筱桂花,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钢钻等名角都在这里的新民戏院演出过。上世纪20年代建成的新民戏院占地120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建筑,有700多个座位,当时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著名的老字号回宝珍饺子馆1925年落户新民胡同,当时的新民胡同是长春饭馆最多的一条街,汉回饭馆不下几十家。伪满初期的回宝珍老店,可同时容纳七八十人就餐,最多的时候,一天的顾客超过1000人,周围还有“六国饭店”等小饮食店。



  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建起的泰发合百货店是当时长春最大的民族百货商店。当时的新民胡同可谓百业兴旺、灯红酒绿,在新市场内的庆长胡同以西,还分布着30多家妓院,旁边有专治性病的翠华医院。这样的繁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便逐渐消失了,日本加紧了对东北物资的掠夺,长春人的经济活动被限制,大批商号因缺少货源逐渐萎缩,甚至倒闭,新民胡同也日渐衰落。


  老人手绘图像记下胡同原貌


  新民胡同在解放后,逐渐焕发出生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西四马路口的泰发合变成长春第一百货商店,亨达利钟表行、回宝珍饺子变为国营,形成了长春新的商业中心。这里,过去的说书馆、茶社变成了曲艺团,戏院也公私合营变成了评剧团、京剧团。但五六十年代,这里一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新民胡同里店铺聚集,达到最盛时期,大大小小的饭店近百家,五行八作几乎无所不有。



  陈学奎描绘的新民胡同的繁华景象是这时期的,如今老长春人能记起的也是这一阶段的新民胡同。那时,这里的老字号非常多,最有名的有回宝珍饺子馆、鼎丰真、稻香村、泰和大药房、亨达利钟表行等。陈学奎一边指着自己绘制的新民胡同右边的街道一边介绍:“那时候,这是新民北胡同,看旁边的这个大院,这里居住的人多是那时候的艺术家、名角,这里曾是著名的宝山茶社、百花茶社、四海茶社等。”在另一侧的新民南胡同,他指着一处房子说:“看,这里就是昔日的富海茶园,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母亲出道就在这里。”原来,单田芳的母亲名叫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母亲的弦师,夫妻两人曾在东北三省红极一时。单田芳的童年是在长春度过的,直到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一家人“出卡子”,才离开了长春。据介绍,富海茶社在解放后逐渐在原址扩大为新民小剧场,演出为二人转、皮影戏、蹦蹦戏等,是人们茶余饭后经常光顾的地方。


  记者看到,在陈学奎绘制的新民胡同图像中,靠近新民南胡同一侧的房子呈弧形分布,老建筑多为一层或两层,临街的建筑多为两层。陈学奎介绍,当时,一层多为店铺和门市,二层住人。胡同的建筑屋顶普遍使用人字架,建筑材料主要为青砖、石灰和水泥砂浆,小街巷的入口处则采用人字形拱门作为穿过式的门洞。上世纪80年代末,新民胡同区域随着长春市新商业区的不断兴起日显苍老。伴随着新民胡同商业地位的衰落和拆迁改造的进行,老长春人记忆中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陆续离开胡同,或到别处谋生,或就此彻底消失。


  老长春人最接地气的胡同记忆


  老长春人对新民胡同怀着很深的情感,手绘新民胡同图像的人不仅仅有陈学奎老先生,记者看到,在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张贤达采访的报道中,记载有一位名叫李凤的老人,他也根据自己的记忆绘制了老新民胡同的地图。今天的我们用手机、相机记录我们的时代,而从那个时代走来的老人,用这种朴实的方法记录他们的时代,自有一种撼动人心灵的情感在里面。


  人类最深的记忆往往是对味觉的记忆。新民胡同中每一个老字号、店铺的位置或许随着时间的久远,会模糊在人们的记忆中,可对美食,却是曾经生活在那里的老长春人最幸福的记忆。新民胡同内的狗不理包子、海发园锅烙想起来都让人馋涎欲滴,曾经的新民饭庄、合友发饭店是不少人年轻时经常光顾的地方;而朱大爷家的大麻花、阎叔的山东大煎饼、储家的熏肉、孙家婶子的麻酱烧饼馄饨、三和顺焖饼、新民浆子铺,这些最接地气的特色小吃,构成了老长春最具时代感的特色街景。当时的人们会到新民胡同去寻找美食,也会专程走很远的路到新民浴池去洗澡,还有人专门到这里看戏、听书等。正是有了这样的集体记忆,今天的老长春人才不断地来到已经是残垣断壁的老胡同内,去寻访昔日的痕迹。他们希望,这条胡同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再次被关注,能再度辉煌。


写在后面——


  新民胡同的拆迁改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新建的永春商场所在位置就是在新民胡同内。但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这片区域的改变并不大。2009年年末,长春市政府将新民胡同片区命名为“商埠地历史街区”,列入长春市十处市级历史街区之一。然而直到今天,曾经的新民胡同在失去原有风貌后,一直破败着,与周围的高楼显得格格不入。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保意识的提高,对老历史街区的恢复重建在一些城市里颇为盛行。然而,新民胡同的未来是消失、重建,抑或是按照人们的记忆去恢复,还不得而知。在长春市已形成新的商业中心的情况下,新民胡同如果选择恢复重建,其难度以及能否再聚人气,都是需要系统考量的。而就此选择让它湮没在历史的红尘中,其蕴含和承载的历史对长春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好在,在长春还有一大群民间历史爱好者,不管城市怎样变迁,他们都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记住和传承城市的历史,以保这座城市的文脉不断。




如何关注我们?


①搜索微信公众号名称:方志吉林;


②搜索微信号:fangzhijilin;


③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