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病夫”与国人身体素质牵扯到一起的,其实是中国人自己。且听小编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东亚病夫”及类似词汇最早何时在西方出现并被国人所知,可能很难穷尽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一般认为这个词汇出现在1896年。 “(1896年)九月十一日(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所谓的“租界英文报纸”,其实就是是指上海的《字林西报》;“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这句话,则出自当时由梁启超主笔、风靡一时的改革派报纸《时务报》的中文译稿,该译稿名为《中国实情》。 文章只此一处使用了“病夫”一词。其主要内容,则是批判晚清官僚系统腐败、官场风气恶劣,导致军事政治改革全盘失败。 西方世界将中国称作“病夫”(Sick Man),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仅仅是就晚清中国的国力衰弱、政治改革乏力而言。 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改良派知识分子,对西方世界将中国称作“病夫”, 因为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其中的建设性批评的善意,所以并无丝毫反感之意,而且还将这一比喻引入了自己的著述之中。最典型者,莫过于严复和梁启超。
梁启超当然不是第一个指出中国百姓体质虚弱之人。但就现有资料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第一个将西方世界的“病夫论”与中国百姓的身体素质联系到一起的人。 而且是第一个将中国成为“病国”,完全归因为国人都是“病夫”的人。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救亡,不但求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且也求助于民族主义。 随着民族主义的日渐高涨,被刻意阐释成了西方对国人体质的侮辱的“东亚病夫”,也终于“普及”到了每个国民的内心深处,使每个国民在面对这四个字时,无不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侮辱和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