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时期(1620年) 泰昌皇帝在位立号仅三十天即告病亡,转瞬改元。这时即便有瓷器,也不一不定就署泰昌年款。所以,凡是在传世瓷器上书写泰昌年款的,都应考虑是否系假托的伪作。 1981年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展》图录是,有一件青花缠枝莲双耳香炉,底部署“明泰昌元年造”,青花中黑褐色,釉面灰白,有明显的作旧痕迹。如将它与日本早年出版的陶瓷图录所刊载的署“永乐年制”款的一件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比较,则可看出二者无论在胎体、釉面、青花色调还是纹饰上都基本相同,它们均是1937年至38年时的仿品。那时,不仅有大量仿制的永乐、宣德瓷器,而且还有在瓷器是伪造稀有年号的,如明洪熙、建文、泰昌等或唐、宋罕见年号;甚至还在同一品种的相同器物上书相隔很远的不同年号。如果遇到这种情形,都应怀疑器物的真实性。当时的一些乱写、乱刻年号的仿品,至今仍有很多流传于世。除以上所论之外,还有刻“太平戊寅”年款的仿越窑盒、冼和印刻“淳化”、“淳熙”等款的仿磁州窑瓶、罐类。 天启时期(1621-1627年) 一、天启时期瓷器的概况 天启一朝仅有七年,正处于晚明的多事之秋。末年爆发了迅即如势如燎原的农民大起义,统治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明代政权,终于走上崩溃的穷途末路。 此时,景德镇的御窑厂更是萧条冷落,逐渐停产歇业。所烧制的宫窑器物与昔日相比,其品类与产量已经缩减至历史上最低水平,以致当时的传世品现今几属罕见。而民窑烧造的大多为日用器具,虽能维持万历时期的规模,但粗制滥造之风却有增无减。 过去多认为,此时的瓷器皆与万历晚期的粗品风格一样,因而并不细究,但这种看法似失之偏颇,因为万历晚期的瓷器本来就包罗万象,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其面貌就更为纷繁,粗细兼有,只是天启时与整个明代相比,风格显得粗率罢了.但此时的官窑和民窑中,也有一些细致工艺的器物,其器型大都规整,釉面肥润,色调也鲜艳明快,仍具有万历制瓷的传统;有的甚至有所改进,并超过先朝的制作水平.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署款“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卉花觚(米石隐即当时名书法家米万钟),署有“大明天启年制”款的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以及署有“大明天启元年孟月造”款的青花龙钮十八罗汉瓷钟;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署有天启官窑款的青花花篮折沿盆;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图录“明代部分”中,署有“天启三年唐氏制造”款的五彩缠枝莲纹盖罐----所有这些器物,都堪称天启时期官窑和民窑的代表作。 天启时期瓷器的品种较少,主要是青花器和五彩器,青花器的色调多种多样,即有万历时期的那种淡描之色,也有纯正艳丽或浓黑的色泽,还有的近似后来清初时的青翠色调.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一些器物带有浓厚的日本艺术风格,无论是青花器还是五彩器,其造型及纹饰,画意与色彩,均相异与我国传统的格调,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当时的日本商人来我国所定制的外销瓷器. 另外,晚明时还有个名五郎太甫的日本人,来到我国专门学习陶瓷制作(关于五郎太甫来中国的时间,有正德或崇祯之说,但都属推论,究竟何时,尚待细考),所用的中国姓名为吴祥瑞,他对日本陶瓷的烧造影响很大.此时瓷器上常见有“五郎太甫吴祥瑞造”款识,日本人称之为“祥瑞手”。 天启时期的官窑器物极其少见,所见多是民窑产品。天启瓷器,一般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型不规整;尤其是器足的粘沙、塌底和跳刀己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有些瓷器,工艺粗糙,看像是明初之作,但这一类瓷的釉面多显稀薄,釉色青灰,纹饰草率急就,浓褐青花亦有晕散等现象。此时也有一些民窑精品,虽然体重,修胎却很规整,物别是器足处理得细腻圆润,具有明清过渡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民窑器物多无年款,即使署款也多不工整的“天启年制”四个字。 总之,这一时期的瓷器,即承袭前朝万历时的风格,又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新貌。 二、造型特征 天启瓷器的造型,即有粗重厚笨的大件器物,也有胎薄体轻的精细小品和一般器物。此时的外销器,由于销售物主要是日本,故造型与纹饰也多具日本风格。常见的盘、碗、罐、壶、瓶等,多见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海棠式、扇面形等造型。 器型选例: 双龙耳瓶-----故宫博物院有两件青花双龙耳瓶,洗口、长颈、圆腹、撇足细砂底。颈部有凸雕双耳装饰。外口沿绘青花回纹,颈部云鹤纹,肩部绘蕉叶,腹部三面各绘团龙花纹,另一面以青花书写信士弟子祈求用语,全文为“大明国直隶微州府钦县滚诱乡,孝行襄潭棕礼堂大社管居,信士弟子黄舜耕、室中孙氏、前妻程氏、朱氏,男黄伯正、媳妇吴氏、女时娥、时凤、孙女福弟、接弟、昭弟、喜奉御香案前香炉、花瓶、炉台壹副、永远供奉。早赐男孙,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寿命延长,万事如意,明天启元年(1621年)盂秋月彀旦日立”。青花有晕散现象。 花觚-----器型类似万历时的叫出戟花觚,器高3.16厘米,胎体轻薄,器身绘以青花山石花卉葡萄,外口沿处有铬文“天启年米石隐制”,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罐-----有盖罐、瓜棱罐、大罐、扁罐、八方罐等,造型与前朝相比略显清秀,渐有脱离明代庄重,敦厚风格的倾向。其青花器和五彩器,绘有缠枝莲纹、松鼠葡萄、松树飞鹊、松鹿、人物、皮球花等图案或以扇面天光为饰。 香炉-----香港《明末清初瓷展》图录中,有一件青花人物炉,器呈撇口内收,鼓腹下敛,高圈足,细砂环形底,炉身绘有“文王访贤图”,青花色调浓重泛黑,足底青花款识为:“皇明天启丙寅岁吉日”。另有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收藏的“天启五年吴各冬香”款的青花刀马人物香炉,器直口,微重腹,高圈足,青花色泽鲜亮、明快、稳定,纹饰富有层次。 青花香炉,明末清初在造型上无显著区别,前者仅较后者的更显古拙稳重。大量明末无款的香炉流传于世,常与清代器物相混,鉴定时应勤于对比,观察器口大小、炉身高矮、腹部收放和底足处理等微细的不同之处,并参考青花色调和纹饰画法等时代特征。 折沿盆-----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有天启青花花篮折沿盆,口径33厘米,器身较浅,细砂底,浅圈足,底面中心施釉如脐,写有“大明天启年制”青花款。以青花在口边绘缠枝莲、梅花纹、外壁画枯枝寒鸦,盆内心绘花篮图案,青花色泽艳丽,其画法己开清初之先声。此为典型的天启青花官窑器。 碗-----有撇口,也有向外再内敛的小折边口。有青花和五彩、三彩等品种。 盘-----有撇口、收口等式样,器型类似万历,又略有差异。中型盘,器壁弧度较大;折沿小盘,器腹浅坦,折沿较宽。见有青花和五彩器,多绘八仙、托塔罗汉、梦幻人物、仙人乘槎、山水人物、荷莲、玉兔、鱼藻、云龙纹等纹饰。 小杯-----署天启官窑年款的迄今为止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其器胎体轻薄,绘有青花花鸟、松竹梅等。底足内有“大明天启年制”青花款识,纹饰画法和青花色调尤近似万历晚期的青花器,为天启官窑是玲珑小品的典型。 三、图案纹饰特征 天启瓷的纹饰以写实为主,画意多粗率。笔法有几种:有的为粗犷而简练的笔法画意构图写景;有的以细致工整的淡描绘出人物和景致,淡描人物形象都很小,如绘十八罗汉渡江的青花龙钮瓷钟等;还有的则用明末初创的画法去描绘山水人物等各种纹饰,如绘青花花篮的折沿盆和青花山水人物纹的筒瓶等。这时较多见的新颖图案。除松鹿图、梦幻人物、八骏、鱼虾、皮球花外,还有的在碗心画一匹马,环以海水等,在“秋图仕女”一类人物画面上,或于间空处题诗写句,或于人物背后衬以河畔或斜坡,值提注意的是:此时道教色彩的画面比万历时明显减少,但色泽浓重的器物是有些纹饰画法和色调仍与万历相似,易于混淆。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团龙、松鹿、斗牛、卧牛、松鼠葡萄、八骏、玉兔、斗鸡、芦雁、花鸟虫草、枯枝花鸟、菊花蜂蝶、松竹梅、折枝花、石榴、花篮、山石牡丹、缠枝莲、缠枝葡萄,缠枝瓜、荷莲、月是桂花、团花、皮球花、婴戏、罗汉、十八罗汉、托塔罗汉、一叶方舟、仙人乘槎、八仙、太白醉酒、楼阁人物、挑水人物、梦幻人物、七夕图、扇面纹(或开光)、城廓、扇面博古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常见有四类: (1)青花色泽不稳定,有深浅不一和晕散的现象,纹饰的线条往往与釉面混淆不清,但这种晕散现象与明初永乐、宣德的完全不同,因为并不深入胎骨,无凹凸不平状。结合胎体造型及纹饰特点来看,则与万历晚期民窑的青花器相接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耳瓶及常见的青花云龙纹筒炉、山水人物筒瓶和松竹梅罐等,均为此类青花色调。 (2)青花色泽清淡,呈色稳定,青中闪浅灰,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上述天启元年(1621年)米石隐款的青花花觚就是这种淡描青花的典型器。其轻淡的色调与万历晚期的青花一致。 还有更浅淡者,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釉面青白、胎薄体轻、画高士图的小杯,及画十八罗汉的青花龙钮瓷钟。至于其他薄胎小品,绘画亦多用此类淡描色调。 (3)青花色调浓重、泛黑蓝或黑灰的一类,多见于厚重青花器、彩器及款识上。如画有文五访贤故事,写有“皇明天启丙寅年(1626年)吉旦”款的青花香炉,以及画仙人乘槎、托塔罗汉或芦雁纹饰的碗、盘等(有的写“天启年制”四字款),都呈这种浓重的青花色调,其釉面人多稀薄并泛青色。 (4)青花色调浅蓝、鲜、稳定。如署天启官窑款的青花花蓝纹折沿盆和花鸟小杯之类,其青花色泽不但明快,类同万历时期的风格,而且在工艺及纹饰色调上,又有清初的某些特征;遗有常见的一类青花罐、炉等,多画刀马人物图案,有的器口施黄釉,如上述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署“天启五年吴冬香”款识有战阵图纹青花香炉,也为此类色调。这些色泽稳定的青花器,过去通称明末清初器物,其器底住住画有小兔、灵芝、如意等图记款。 以上四类色调的青花器釉面,其官窑器釉面仍与万历时一样明亮滋润,其他的则施釉较薄,釉面青白,光亮不足。 五彩-----天启时五彩器,一般色彩鲜艳柔和,淡雅宜人,构图疏落有致,不如嘉靖、万历时的彩器色泽浓重。如天启三年(1623年)唐氏制造的五彩缠枝莲盖罐,罐身由青花和红、黄、绿彩组成缠枝花朵和不同彩的花叶,颇觉清新悦目;又以常见的荷莲蜂蝶一类五彩盘,色彩亦很雅致。这种淡描彩器,胎体都较细润。 此外,有些比嘉靖、万历时色彩更深重浓艳的粗糙之物,笔法粗放,色调沉闷,红色为黑红,绿色为黑绿或黄绿,施彩随意涂抹,厚如胶漆,并不鲜亮;同时,青花色调浓重发黑,器足不规整,并常有粘砂;青花款识色调为铁黑色,过去有人认为天启瓷器粗陋不堪,多以此为据。还有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较厚,多有酱黄釉口,器足处理圆润,可见削痕,多用标记款识,此类器物,有六方或海棠式折角小碟等。至于此时独具日本工艺风格的五彩器,施彩浓淡相间,器型多为六方或八方,绘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款识多见四字“天启年制”或“福”字。 青花釉里红-----天启瓷青花和釉里红两者色泽都不鲜亮,非浓即淡,釉面稀薄,画意粗放,釉里红大多用于局部纹饰,或点缀于葡萄、花卉、鱼纹等图案中。 白釉-----这类器物造型较规整,釉面白中闪灰,施釉很薄。盘、碗一类底足很粗糙。所仿永乐薄胎暗花白釉碗,器口多施黄釉。 五、胎釉特征 胎体: 天启瓷的胎体,粗细兼有,一般大器较粗重,小品和体薄的器物胎质很细,甚至还有比成化器更薄更玲珑的小杯。 厚胎的器物,并非全部粗糙,也有细致光滑的胎体,如前面列举的青花花篮折沿盆之类的。盘、碗器足较矮浅,多见辐射状跳刀痕,有的底心留有脐状突起,足跟做成尖锋状,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的现象。 釉面: 天启瓷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釉面,但均釉质稀薄,欠肥腴,釉色白中闪青,全然不像前朝那样呈亮青色。 六、鉴定要点 1、天启瓷器,器型大多欠规整。为外销日本,出现了日本工艺风格的造型。 2、胎质一般粗糙,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施釉稀薄,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是晕散和黑灰色的与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艺术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己有表现。尤其突出的是绘画风格的演变,此时所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画意,与万历时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6、此时一般器足可见里收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多不施釉,且粘有砂粒。也有的器足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突。通常所见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边修切圆滑整齐,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崇祯时期 (1628—1644年) 一、崇祯时期瓷器的概况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位期间,国势衰颓,内优外患频繁,朝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终于有“甲中之变”,在李自成率领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覆灭。 此时,景德镇官窑一度停废,而民窑则随意烧制,瓷器生产工艺明显低下。 崇祯一朝,由于处于明、清两代交替之际,故此时的瓷器除具有明代风格外,也孕育、萌发着清代瓷器的某些特征。对一些跨越明、清两代的器物,其中究竟哪些是崇祯时期的?哪些是清代顺治、康熙甚至是雍正时期的?日前国内外陶瓷界上尚有不同的看法与争论,有待于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对之进行排队列比,寻找其历史演变规律,做出认真的考证。况且,国内这类器物很多,我们是近水楼台,更应得月在先。 中国历史博物院藏有署崇祯十二年(1639年)款的青花净水碗,器身画有山石芭焦和人物太阳(清代顺治、康熙也惯于在人物背景上画太阳,寓意是日高升之意)。其胎较厚,露胎无釉的圈足高深、砂底细润,其鲜艳的青花草,即不同于万历一朝,也不同于清代康熙、雍正时期。隶书署款全文为:“大明国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箫炳喜助净水碗一付,供奉箫公顺天王御前崇祯十二年中秋月即立。”这件带有年款的“标准器”净水碗,其青花色调、绘画技法及胎釉、造型,都可作为鉴别崇祯时新型瓷器的准绳。 崇祯时期仍然有大量的外销瓷,西方订贷以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国为主。当时荷兰人同样的“郁金香”名花纹饰,常见于瓶颈、器腹及盘边。这一装饰图案一直沿袭到清代康熙初期。 自正德开始的皇家图微纹章瓷,此时仍在烧造,多为雄狮纹样,笔者曾于葡萄牙国家博物馆与阿纳斯塔林博物馆见到两件造型一样的圣水瓶,瓶的一面均绘以西班牙国王王菲力二世的皇微;另一面一件为中国的山水人物画,一件为中国传统花卉。这些造型、纹饰新颖别致的瓷器虽为外销商品,器型与纹饰却仍末完全脱离我国的民族艺术风格,它们即是中西合璧的作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二、造型特征 这一时期的瓷器,以花觚、香炉及净水碗等祭器居多,同时也有瓶、罐、茶壶、盘、碗等日用生活用品,较之前朝造型品种减少。 此时的瓷器制作工艺有粗细之分,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八年(1635年)青花云龙纹香炉,其云龙纹饰与万历、天启时基本一样;青花呈色灰褐,且有晕散,为工艺粗糙的一类,而上面提到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崇祯十二年(1639年)净水碗,则应归入精细的一类。 常见的崇祯盘类,多为外销瓷,造型具有日本风格,如四方、六方、八方、十二方,折沿花口、菱形、海棠形及四方倭角式等。 现将这一时期常见器物介绍如下: 筒瓶-----阔口微撇,直颈略束,溜肩,直筒形长腹,砂底无釉。这一造型出现于万历时期,此时器型略有演变,器口较前开阔,微撇纹饰有花鸟、博古、山水等,鸟多楼息于枯树枝头,器颈所饰蕉叶,随颈部尺寸不同而有长短伸缩之别,但都很简洁,与以前万历朝及后清初的蕉叶形象均有所不同。 小口筒瓶-----源于万历、乾隆时小口壁瓶,器呈小撇口,束颈、溜肩,腹部修长清秀颈部多绘细长蕉叶或折枝,腹部绘山水人物等,一侧上方常以隶书题诗词句。 花觚-----上口下足外撇,口底直径大体相抵,中部束腰。这一造型的花觚为崇祯时新创的器型,影响之清初,于顺治、康熙时最为流行。此时花觚器身常分成三段装饰,上部绘主题纹饰,内容为花鸟、瑞兽及人物等,中部与下部分为两层,各饰缠枝莲、缠枝灵枝或下垂蕉叶等,均具明代风貌。 八方罐-----直口,丰肩,腹下部至底部略撇,平砂底无釉。这一罐型亦为崇祯新器型之一。外口沿下的边饰多绘以城垛或T形纹,肩部一周硕大的覆莲辨,多以青花为地留出空白折枝莲花,这与英国苏富比公司出版的《太仓仇氏抗希斋会藏品图录》第一辑中的崇祯官窑款青花圆盒的工艺及画风一致,应为同期作品。 笔筒-----有直口与撇口两种,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体渐厚平砂底洁白细润,与外器壁倭角衔露胎处呈宽带形,釉边刮削整齐;器口露胎或施酱釉;纹饰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 小鱼缸-----口沿微外撇,施釉或无釉(康熙鱼缸口沿,有釉多向内收)器身瘦长高深,下削腹底。器壁从口至底渐次加厚,胎体较厚。砂底洁白细润,且壁、底相交处露胎较多。缸外壁常绘云龙、刀马人物、山水或松竹梅雀等。其青花色泽鲜亮,釉面细润。这类鱼缸,以住常被认作清代雍正时期的作品。 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曾藏有一件具有上述特征的青花云龙鱼缸,其云龙纹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七年(1643年)“甲戊春孟赵府造用”五彩龙盘风格一致,云龙刻画细致,面似老叟,毛发飘飘,足如鹰爪,其平砂底与器壁露胎很宽,应为崇祯鱼缸的典型器。 香炉-----崇祯时期,出现了很多类似上述天启元年署“皇明天启丙寅年吉旦”款器的青花香炉,其胎质细腻,绘工精美,并刻有暗花边饰,过去常被误认为是清雍正器物。广东省博物院新近发现了崇祯款青花达摩炉,使上述传统观点得以纠正。这一香炉胎质坚细,器口微侈,溜肩,扁腹,圈足,口面露胎平齐。口沿与底边暗划缠枝莲,腹部以青花绘达摩攀道于山石花草自然景致中,青花色泽淡雅,笔意疏简,富有特色。关键之处是底部的“大明崇祯年制”楷书款,无有圈栏,书体为晚明瓷器款识(尤其是民窑)的常见笔法,它应是我们探寻、研究崇祯青花瓷的标准器之一。此时还有与此风格迥然不同的另一类香炉,其器呈筒形,下承三兽足,胎体厚笨,修胎粗糙,砂底刮削不规整,粘有沙粒或留有跳刀痕,青花色泽灰暗,纹饰草率,近似万历晚期粗糙的风格。如广东省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海水翼龙炉即属此类,其砂底墨书:“龙飞崇祯拾年(1637年)岁次丁丑九月九日置十三日吉奉安永记”。 净水碗-----又称“海灯”,属佛前供器类,应有托座,但多己散失。器为唇口,圆腹下敛,圈足高深,露胎无釉。此为崇祯新创器型,一直延续至清代康熙时期;顺治时最为流行,但器身略矮,腹垂,口径开阔。上方提到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十二年青花山水净水碗,其青花色泽应为这一时期的典型。 以上所列举的器物,多饰有暗刻花边饰,除个别具崇祯年款外,多数无款或仅写干支纪年款。这种写有干支款而不书年号的现象,其成因大概有两种情况:或因明末清初政权更易、社会动荡,或因清初一个时期内禁写年号。 据史籍记载,康熙初不尚尊号,拒绝臣下给他“加上鸿称,以显功德”(参见《试论康熙不上尊号》一文,载《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而干支款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若上限为崇祯十年前后,下限则为康熙三十五年左右,但康熙三十五年时清王朝己统一全国,己不再禁书帝王款识,故笔者以为,这些干支年款应崇祯时所书。再则,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上述器物的胎体、釉面、青花色泽及纹饰书法均接近于上述署崇祯十二年款的“标准器”。其器足处理的共同特点是:“白砂底细润圆滑,足际露胎部分较多,具有晚期时新创的修足技法特征,偶尔也泛出轻微的火石红痕。另外,崇祯民窑中常见的是“玉堂佳器”等隶书款的写法,与部分器物上的题诗聊句和干支款的隶书风格的一致之处。 一九八四年,英国人有中国打捞的海运沉船中,有大量与上述器物风格相同的青花器,如筒瓶、六方罐、莲子盖罐、葫芦、军持、茶壶、盒、炉、盘等,约有两万多件,沉船时间为一六四五年。即顺治二年,以此为佐证,这些青花器的制作年代为明末,就更加明确了。 三、图案纹饰特征 崇祯时,瓷器纹饰多用粗线条,少见淡描书法,也有的涂抹如泼墨一般,纹饰内容为写动物为主,所画人物粗细皆有,具有晚期豪放生动的风格。而那些细致工艺的淡描人物和拔染山水,以往多被误为是清代康熙或雍正时的笔法。还有一种画海水山水龙纹的图案,用笔纤细,山呆、水滞,石瘦,山峰两侧常绘的零星水花,正面龙的形象披头散发,老态龙钟。 边饰常用“T”形和垛口形以及单段回纹,或正反三角形连续图案。窗棂形各式锦地开光或边饰也很流行。同时,又创造了类似淡墨水彩的拔点法,直到清代康熙十年左右仍旧沿用,其后少见。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海水龙、正面龙、凤穿花、花鸟、梅花雀鸟、锦地鹤兔、狮子牡丹、麒麟、子母虎、卧牛、松鹤、团鹤、松蜂猴鹿,雏鸭、鸳鸯莲花、鱼藻、松竹梅、葡萄、折枝花、缠枝莲、缠枝菊、鸡冠花、山水、八卦、八仙、罗汉、卧人、刀马人物、状元及第、文王访贤、渊明爱菊、山林隐士、婴戏、赤壁赋等。 四、品种特征 青花-----此时大体分为四种色调: (1) 色调灰暗并在晕散,此为多数。其浓重色中夹带黑斑。但不同于明初使用“苏尼勃青”料而出现的黑斑。晕散严重者,则影响到纹饰及字体的清晰度,使其混浊不清,呈模模糊糊状。这种现象,于此时的瓶、罐、炉、砚及盘、碗中,随处可见。如上述崇祯八年的青花云龙筒炉,其铭文及云龙纹饰均有严重晕散及走釉的现象。另江西省文物店收藏的署“崇祯冬月置”款的青花圆砚,亦是呈此类晕散色调。笔者还曾见过崇祯仿成化等纪年款的瓷砚,字体书写虽运劲,但青花色调同样模糊不清。 (2)色调纯正、深沉,见有瓶、炉、罐、盒、盘、碗等,工艺制作细腻。有的署崇祯年款,如英国苏富比公司出版的《大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第一辑中崇祯官窑款青花圆盒以青花为地留出细致工整的白缠枝莲纹,宽削平切圈足,足际露胎较多,其青花的拔染及底足处理己带有清初康熙的特征。另还见到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东洋陶瓷大观》第七辑图录中的一件署崇祯官窑款的青花松竹梅碗,同属此类青花色调。 (3)发色稳定,呈灰蓝或黑蓝色泽,类似万历晚期的青花色调。见有瓶、罐、炉等。 (4)青花色泽鲜艳明快,如中国历史博物院收藏的署崇祯十二年(1639年)铭文的净水碗及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藏的崇祯九年(1636年)款的青花麒麟芭蕉莲子罐。这类色调的器物还有缸、钵、炉、花觚、筒瓶、茶壶等实用器与供器,纹饰多绘人物故事、花鸟等,大部份器物无款,个别亦有书“大明崇祯年制”款的。其明、清交替的时代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黄釉青花-----笔者早年曾见过一件画缠枝的小双系罐,青花纹饰及“大明崇祯年制”款字晕散不清,呈黑褐色;黄釉质粗不纯,色泽而不均匀,底面仍为青白釉。 五彩-----崇祯时的五彩器并不很多,过去往往把明末五彩与清初顺治、康熙时期的混为一谈,统称为“大明彩”。对于这些明末清初无款的五彩瓶、罐、炉、壶等器物,如何从中斟酌出应划归崇祯时期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传世品有一种署款为“甲戊春孟赵府制用”的五彩盘,造型呈撇口或收口式,尺寸分大、中、小。这种崇祯七年(1634年)的器物,以红绿黑彩绘的龙纹形象十分苍老黯然,浑如崇祯时国祚将尽、气息奄奄的姿态,其色彩为明末清初过渡时期所特有。 崇祯五彩器中,有带日本艺术风格的撇口盘,其器足粘砂,釉质肥厚,酱黄釉口,比嘉靖、万历时的色调浅淡。在此附带提及,日本瓷器与我国瓷器之不同点为:日本瓷器底部常见三个支钉痕,釉面通常光亮十足,胎体烧结火候较高,瓷化程度强;我国瓷器则反之。 三彩-----此品种器物崇祯时比较少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黄地紫绿龙凤纹三彩大碗,属供器一类。器型不规整,器里满绘凤穿花纹,画意草率,其黄釉并不匀净。器外壁绘有仰覆荷莲,及留出招牌式的长方开光,框内以紫彩书款:“玄山苍水福攸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腊月”。崇祯三彩器中此属粗糙之品,理应有精细的器物,惜未得见。 五、胎釉特征 胎体:崇祯瓷器既有明代古拙传统,又具有清代细致慎密的特点。胎质粗细兼有,粗糙者,器底多外斜削粘砂。圈足由天启时的矮浅渐向高深发展。 盘、碗底足多有跳刀痕,或为较宽的外高里矮壁形足。琢器圈足有施半截釉的现象。一些较为细致的器物,胎体虽然厚重,但胎质较坚细,有的琢器底足为不施釉的细白砂底,其胎体的细腻,正是由明代的古拙向清代的细腻过度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它说明末清初瓷器的胎体己有共同之处,如上述崇祯十二年的青花净水碗,圈足的露胎白润坚细,如不看纪年铭文,往往会错认为是清代康熙时之物。又如所见仿古铜器的青花夔纹樽一类,过去多据胎体认为是明代器物,而后欲发现同类器物有署“大明年造”或清代康熙早期官窑款。 釉面: 崇祯瓷器的釉面有青白、白中闪青、白中闪灰等多种色调,釉汁却均显稀薄,还逊于明代中期肥厚的釉面。彩器釉面光亮度稍差,一般釉面有光亮与不光亮的两种现象。 六、鉴定要点 1、崇祯时,器型不规整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带有旋削跳刀痕和粗重刮削痕,并且多的粘砂。但官窑及民窑精品制作仍很规整,许多器物己呈现同于清初的某些特征。 2、崇祯时,继承了天启朝创新的器足处理工艺,并加以扩大应用。其表现为:器足高深,足际露胎较多,或修整平,或宽圆;清初也沿用此种方法,形成明末清初瓷器的共同特点。 3、青花器的鉴别,既用上述崇祯十二年铭文的净水碗及官窑款青花地缠枝圆盒、达摩攀道炉和松竹梅盘、碗等作为标准,也可以上限,联系万历、天启时的基本特点加以识别。 4、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的较鲜亮明快的或类似天启时淡描的色泽。 5、釉面青灰,稀薄处透露胎体旋削痕。器口普遍施加酱黄色釉。 6、纹饰画意即有明代传统遗风,又呈现出清初的新颖格调。图案除沿用传统画法外,又开创了新的拔法用笔,延续至清初。一些带有浓厚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绘画,大多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7、从款识上看,有画正规官窑款识,也有发隶书写干支年款的;此外,器物中还多见随意乱写的“永乐”、“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