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信息论的主体程序论认为,自然界演化出蛋白质和核酸产生后,它们业已形成了维持其存在的一致倾向性,这种维持其存在的一致倾向性使其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生存性即生命主体性,作为蛋白质和核酸的统一体也因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的自主性而呈现生命状态,生命体因此而诞生。这样,通过物质的反应性和适应性两个阶段,大自然终于进化成具有程序指令的主体程序及其自主组织了,主体和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生命同时得以诞生(生命体和精神同时成为物质之后的第三性)。主体性表现为程序指令性,主体的实质就是指令生命体进行自主自动运作的程序即主体程序。主体程序就是基于生命机体的形成过程而自然形成的特定语言编码序列,是通过环境的激发而自动运行的指令程序。主体程序仍然体现为能量子即信息的组合序列,其实质仍然是基于能量子流所形成高电位势和低电位势的两种信息组合,但此时的程序已不再是被动的机械程序,而是体现为一种自主地维护蛋白质和核酸系统稳定的倾向性,即体现为主体程序。主体程序以生命体为载体,但本身具备非物质性,这使我们由此而找到了精神产生的现实根源和实质:主体程序运作过程对外彰显为精神性,精神的实质也就是主体程序。这样,主体、主体程序、生命体、精神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他(区别于纯自然的它)们均是宇宙长期演化到蛋白质和核酸阶段后,由量变而最终质跃的必然结果。 主体程序作为一种非物质运行方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他必须借助于承载自己的载体——生命体才能彰显,而生命体也因主体程序才呈现生命性。生命体显然已经明显区别于原初的、物质存在,因为他拥有了主体。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功能性,构筑了自动获取能量的功能体系;2、生存性,主体具有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会通过适应环境自行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调节,这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适用性调节上,如刺激调节、安保调节、生长调节、活动调节等;3、繁衍性,主体能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复制自己的程序片段以体现主体我的延伸。主体的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其程序体现出来的,程序性是主体的实质,没有程序就无法体现主体性,但程序只是主体这之所以为主体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判断一种程序是否能成为为主体,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上述三个特征。主体的上述三个特征就足以说明生命我对自在的完全超越性,作为主体程序的生命体显然是宇宙演化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宇宙演化赋予生命所形成的的程序与目前水平计算机程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实质上都是指令程序,但是指令的组成方式和功能具有具有很大差别,生命程序具有主体性,是主体程序;而目前的计算机程序还仅仅是人工设计的被动程序,则还不具备主体性能。生命的指令程序从一开始就是主体的,否则,他无法运行程序,这一点使其大大超过了现阶段的计算机,生命的指令程序仅在运行速度上低于计算机。生命的指令程序之所以是主体的,根源于他的无奈,他只能从自然的演化中形成并在自然的演化中造就自己的主体性。另外,细胞上述三个功能性特征还应是建立在程序的最优化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生物的主体程序总会自动调节,按照适合于自己生存的最优化方向进行内化发展,这是由宇宙的正向演化规律和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规律规定的。根据最优化特征,我们就可以解释史前动物形体逐渐变小的原因,从而搞清楚恐龙消失的原因并非是基于偶然的灾变,而是由于大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内化质变出一种更加优秀的主体程序,而这种主体程序需要摆脱庞大的身躯才能高效运行。 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虽然在计算速度上和某些逻辑运算效率上等量化方面的因素超越人类,但由于其无法形成作为构成智慧最主要因素的主体性,使其在智慧上根本无法与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体相提并论,也即是说:生命体和计算机完全属于不同质料的不可等量齐观的,后者要远远胜于前者。 人类认知方式和视角对人类的认知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站在发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理论等这些相对过时的认知方式和角度审视这些问题,往往只会仅仅就某一方面进行单纯的对比,结果自然会得出许多许多不合时宜的不合理奇谈怪论,有人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将“理解”、“感情”、“自我”、“抽象”等类人的机能强加到人工智能上,这明显带有牵强附会的成分,试想:一个根本上不可能具备主体性的存在又怎么可能具备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等主体性机能?还有人以所谓人工智能以人工合成细胞的事实来反驳,但目前人类所谓人工合成细胞仍然不过是利用细胞体本身各部分的机能进行有机组合而已,远远谈不上是真正的人工合成细胞。 因此,某些人对人工智能的忧虑完全是杞人忧天,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附属品和副产品,是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的。人类要超越自身唯一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极限技术将人类自我精神整体转移到非生命体上(超生命体),这就是THSP工程,这就是新文明。 作者:王江火 New Civiliz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NCICO) E-mail:thsp2011@163.com NCICO微信公众号:ncicoth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