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羽鹤 雩祭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中国古代求雨的祭祀。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辞中有许多以舞求雨的记载,雩就是求雨的专祭,殷商已很流行。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称为“大雩”。 祭祀 雩祭古代求雨的祭祀。 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辞中有许多以舞求雨的记载,雩就是求雨的专祭,殷商已很流行。周以农立国,祈雨之习更盛,宫中专设雩祭官及舞雩的女巫。 按《周礼春官·宗伯下》:"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雩祭时要跳"皇舞"--即舞者手执五彩羽而舞,具体形式已不得而知。先秦文献屡见祈雨的记载,如《谷梁传·定公元年》记载,九月大雩,被认为"非正",因为植物没有达到枯死、人的耕耘能力已尽的程度,所以不必"雩"。只有到了"其时穷,人力尽",无食的时候,才应"大雩"。《礼记》和《左传》还记载,"暴巫"、"焚巫"之举,就是说当久旱不雨时,要把女巫放在日光下暴晒,或将女巫活活烧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晋杜预注:"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脊病之人,其面向上,俗谓之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天遇大旱,欲焚有脊病烂鼻子的女巫以谢天神而求雨, 这无疑是原始习俗。尪音匡, 甲骨文写作有两例是口中露牙齿,另两个腮旁有长毛(或散发?)形如鬼怪。贺兰山岩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形象,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偶尔也能发现类似的形象,表明古代祈雨习俗相当广泛。 求雨之习,一直沿续至今。据《神农求雨书》记载,春夏两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发生在东方,则由儿童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南方,则由壮年舞蹈求雨;如发生在西方,则由老人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龙为标帜。这大概是舞龙求雨的由来了。如东西南北皆舞之仍不下雨,则在北门埋人骨;再不雨,则将巫祝放在烈日下暴晒;再不雨,则要在神山积柴击鼓而焚巫祝。此习在后来的汉族民间就变换了方式,将泥塑龙王爷放在烈日下暴晒,且不时往"龙王爷"头上泼水,伴以乐舞。旱灾的引起,据说是由于"旱魃作怪"。旱魃是黄帝的女儿,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时候,蚩尤掀起狂风暴雨,黄帝招架不住,便把天上的女儿"魃"叫了下来,止住了蚩尤的狂风暴雨,但其女儿再不能回天界,以后她到哪里,哪里就大旱,成为旱灾神。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内西汉墓室壁画有"虎吃女魃图"。 常雩与因旱而雩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也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冬天已是农闲,无旱灾之虞,故而《谷梁传》说“冬无为雩也。” 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称为“大雩”;诸侯雩于境内山川,只能称为“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坛。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礼记·月令》)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参考资料《中国民俗文化·礼仪》
禹步
禹步系春秋战国巫觋依据大禹传说而创造,是模拟禹偏枯“步不相过”的一种巫步,包含着禹铸鼎象物禁御百物的巫术意义。由于治水过于劳累,又很节俭,大禹治水“薄衣食”,“卑宫室”,涉山川,风湿病很严重,据传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行走跛足,俗称禹步。后来纳入道教法术系统,成为道教重要法术。其步法由“禹步三”到“三步九迹”、“步罡踏斗”,经历了许多变化,呈现出规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禹步功能主要有消灾去病、驱除鬼魅、禁御毒蛇猛兽、致雨等。实际上,禹步不具备独立效力,只是巫术和法术操作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商羊舞
据杏花岗村一带的商羊舞艺人介绍,商羊鸟是一种吉祥鸟,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鸟从树林里出来,又蹦又跳,又窜又闹地玩耍。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家家户户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灌溉良田作准备。随着历史的变迁,商羊鸟逐渐绝迹,当地人们再也看不到商羊鸟的足迹。于是,每当天将大旱时,人们就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单足高跳,并模仿商鸟摇头晃脑,脚挂铃铛,蹦蹦跳跳。该舞的动作也出现在当地一种叫做“碰拐”的儿童游戏中,此游戏为两儿童各将一腿抱起,用膝盖相互撞击。据商羊舞老艺人讲,此种游戏即出自商羊舞。至今,在古典舞中仍有“商羊腿”的动作名称,其动作是一足立一足抬起,与此类似。 关于商羊舞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辩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儿童有屈起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也。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雨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惟齐有备不败。东汉王充《论衡·变动》云:“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跳神篇则对“商羊舞”有了舞蹈的记载:“妇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 可见商羊鸟的出现是一种水祥吉兆, 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每当天旱久不雨时,人们就盼望商羊鸟的出现。人们就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 ,结彩铃,模仿商羊鸟的动作,舞蹈蹦跳。这种模仿商羊鸟求雨的动作与传统的祭祀仪式逐渐结合在了一起,经过鄄城先民们的不断升华、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舞蹈——商羊舞,并且这种活动除了在天旱求雨时进行外,还形成了固定的举行日期——每年三月三,自商周起,世代相传至今。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她和我国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是鄄城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期盼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鄄城节日习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商羊舞植根于鄄城人民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也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之一 。 1956年,经过老艺人赵子琳的挖掘整理,商羊舞被搬上了文化舞台。1990年商羊舞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民间舞蹈篇,2006年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来自: 西纳 > 《国学经典书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