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的变迁杨洪泉

 公司总裁 2016-03-13

  北京城的变迁 杨洪泉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
    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从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1153年金正式迁都北京(当时称中都)起,作为一代王朝的首都,北京至今已有853年的建都史,这期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北京古旧地图。这些古旧地图承载了大量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对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金中都城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1160—1215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

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现在此处辟有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都城墙周长三十七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即今天宣武区的老游泳池所在地。今白纸坊桥往西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如今的莲花池当时为中都城外一方圆不过三里的湖泊(金中都图因只绘至城墙范围而未表示该湖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湖。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今莲花河),不过数千米,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蓟城近两千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池遗址公园。

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金中都宫殿示意图

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金中都皇城宫城示意图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

 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明代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

全城共分为三十六坊,面积约六十二平方公里,设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堆起万岁山(清起改称景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有皇城,承天门(清起改称天安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坛等均兴建于明代。以上这些在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的明北京城图上都有确切反映。

北京城的变迁 <wbr>杨洪泉

          明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将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

乾隆年间北京有王府三十座,其中包括十九座亲王府,十一座郡王府,这些在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现今,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园。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地名。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

在日伪统治期间,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方向上的延伸。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地图上,因制图范围有限未表示出这两个新市区,但已表示出新增的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以及民国初期建造的环城铁路。这幅图与清期地图相比,虽不再标绘皇城,但仍区分有内城和外城,图上北京城共划分为内城7区、外城5区和近郊8区。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旧城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得以完整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来源:中国测绘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