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课堂教学文字实录

 一寸大海 2016-03-13
《杜甫与杜诗》教学实录(朱诵玉)

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上一节课啊?

众生:有!

师:那我们上课的内容知道了吗?

众生:知道!

师:很好!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杜甫和杜诗”。我提前让你们的语文老师给你们一些资料,但我不知道你们没有这本选修课教材。我从教材里选取了四首杜甫的诗,同学们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资料,不过正好,我想看看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想知道你们在看了这些诗后,都有哪些感受和认识。

师:大家喜不喜欢诗词?

众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杜甫的诗?

众生:喜欢!

师:既然大家都说喜欢杜甫的诗,那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检验一下,好吗?

众生:好!

师:(屏幕展示)这里有五组诗,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写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人。”这是谁写的?

众生:李白。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1:写得有气质!

师:有气势?

1:(站起来说)有气质!

师:有气质?你不是说我吧?

(众生笑)

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谁写的?

众生:李白!

师:也有气质,是吧?“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众生:杜甫!

师:“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众生:杜甫!

师:还是杜甫,为什么?

2:(主动站起来回答)因为杜甫的诗很悲壮,联想到当时天是阴的,云气非常重,非常苍凉的感觉,在那种情况下,也只有杜甫对这种环境的感受是最深的,所以他会写出这样悲壮、苍凉而又大气磅礴的一种诗!

师:讲得很好!

(全班主动为该生鼓掌)

师:关于杜甫诗的特点,下面还要再讨论!下面一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谁写的啊?

众生:杜甫!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不再问原因了!(教师展示各组诗的作者)

师:李白的诗显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显得悲壮深沉。有人说,李诗如海,杜诗如山。海和山的区别,一个显得潇洒、飘逸、豪放,一个显得很沉稳,很深沉。杜甫对自己诗的风格也有总结——沉郁顿挫。(展示本课教学目标——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我们知道一个诗人的诗歌风格往往都不是他自己总结的,但杜甫却总结自己诗的风格说是“沉郁顿挫”,那么这“沉郁顿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印发的材料上面也有一些解释。(众生翻阅材料)

师:(屏幕展示)现在我们看看屏幕。这“沉郁顿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二是情感的表达。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杜甫的诗经常都是忧国忧民的,能不能举个例子?(生议论)

师:(指一议论的女同学)你举个例子吧!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讲得很好!还有,朱门酒肉——

众生:臭,路有冻死骨!

师:有人说“臭”读“嗅”,指气味,我倒觉得还是“臭”一点的好!在忧国忧民之外,杜甫还忧身,就是我们常说的“壮志——”

众生:(接)难酬!

师:所以他感慨自己命运的诗比较多,我们选的几首诗都是这样。杜甫的诗并不像李清照的诗那样“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是一种阔大的悲,这就是杜甫,不是李清照。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杜诗“沉郁顿挫”有以下几个特点,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借其他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杜甫还非常讲究炼字,杜甫通过这些手段使他的诗显得波澜起伏,而这些又使得杜诗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总的来说,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包括情感和表达两个方面。

师:下面我们回忆一下必修3中学过的三首杜诗,第一首是——《秋兴八首》,我们一起背一下怎么样?

  (众生齐背,很整齐)

师:第二首《咏怀古迹》,预备,起!

  (众生齐背,很整齐)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读“画图省(shěng)识春风面”,也有人读“xǐng”。我们来说说“省”在这里的读音吧。“省”在这里解释为“略,略微”,那么“省”就是“略”,“略”就是“省”,所以,这里还是读shěng比较合适!下面背第三首《登高》!

  (众生齐背,很整齐)

师:下面我们看看必修3中这三首杜诗是不是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好吧?

众生:好!

师:第一首,《秋兴八首》。这首诗中包含了忧国和思乡的情感,你们看得出来吗?(生小声议论,旋即停止)主要是思乡——孤舟一系故园心,显然,这和“床前明月光”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李白写得那样潇洒,而是显得悲凉而深沉。能不能看得出来?(顿)从前面两句来看,玉露凋——伤(生接)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生接),显得悲凉,但这种悲凉不是小的悲,不是李清照式的悲。下面两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就是“阔大”,有一种开阔的胸襟在里面。从整首诗来看,其情感是阔大而深沉的,并且是借景物的描写来渲染这种情感。

师:第二首,《咏怀古迹》。为什么写王昭君啊?

  (众生窃窃私语)

师:写王昭君是写自己啊!王昭君离开自己的故国、故乡,不能回去,我杜甫呢,也是离开故园,难以回去!这首诗的开头却写得很大气,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怎么样?(师生齐读“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万壑都赶赴这里,为什么?这里有一个人,谁呢?王昭君!写得很大气。有人就说,写王昭君这样一个女子,这么能这么大气呢!当然,杜甫有他的想法,他是把王昭君作为自己同类的人来写的。本诗其他的我们就不多说了!

师:第三首,《登高》。这首诗也写得悲凉而深沉。“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他乡,悲不悲?

众生:悲!

师: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他乡还不说,还是多病之身,悲不悲?

众生:悲!

师:几个人一起登台?

众生:一个人!

师:悲不悲呀?

众生:悲!

师:艰难苦恨繁霜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艰难苦恨啊?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经历和情感。杜甫甚至连酒都不能喝了,因为他疾病缠身。在这种情况下,他内心的悲可想而知,但杜甫毕竟是杜甫,他却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来,这就使得他的“悲”显得阔大而深沉。

师:这就是杜甫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主要是从情感和表达两方面来体现的。好的,刚才我们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沉郁顿挫”,并一起简单回顾了必修教材中三首杜诗所体现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下面我们开始本堂课的学习重点——通过选修教材中的四首杜诗,深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师:我不知道大家没有教材,不过没有关系,大家拿到的材料中有,我也会在屏幕上展示这四首诗。这四首诗是《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我们加快一点速度,我们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

 (教师随即将班级分成四个大组)

师:我们每个组选择一首诗!

 (各组纷纷议论,有顷,各组分别选出一首诗。)

师:我们的要求是首先读读你们所选的诗,弄懂该诗的主要意思,然后组内举荐一人诵读,一人解释诗的大概意思,举荐几位同学围绕“沉郁顿挫”的几个方面赏析本诗。如果你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可以互相交流,交流之后还有不懂的,可以问我,我们一起学习。

  (众生按组学习,小声诵读,小声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

4:老师,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好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很好听的声音啊!“空”就是白白地。连起来就是白白地唱出好听的声音,意思是唱得再好听又有什么用啊。

4:这个字念bǎi,是吧?

师:对,“松柏”的“柏”,古代人常在坟墓周围种上松树、柏树。“森森”就是茂盛的样子。

4:那有没有阴森的感觉?

师:这样理解也可以,但主要是指没有人的那种寂静氛围。你思考得很好!

  (教师继续巡视,教室里议论纷纷,气氛浓烈。)

5:老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轩”是什么意思?

师:“轩”是窗子的意思,“凭轩”就是靠着窗子。

6:“吴楚东南坼”的“坼”是什么意思?

师:“坼”是分开。吴地和楚地被分开,被谁分开呢?被岳阳楼分开。而前面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互文,即,昔闻洞庭水边有岳阳楼,今天我登上洞庭水边的岳阳楼。

6:谢谢老师!

师:不谢不谢!

7:老师,“无一字”的“字”是什么意思?

师:“字”指书信,“无一字”指的是没有音信。

8:(接着问)老师,不是登岳阳楼吗?“有孤舟”怎么理解?

师: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孤单地坐着小船到岳阳楼这里来看一下。

8:(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登岳阳楼啊?

师:他很久以前就听说洞庭湖边有个岳阳楼,就想来看一看,今天正好到了这里,自然就要来看一看,实际上这里有一种人生的感慨和凄凉在里面。

9:老师,“关山北”指哪里?

师:“关山北”就是笼统的指北边。站在岳阳楼朝北边看,那里战争还在继续。

9: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什么?

师:时间不知道吗?那待会儿再说,怎么样?

9:好!

师:(面向全班)有同学问这几首诗的写作时间,我就说一下,大家也好结合相关背景来理解这几首诗。《蜀相》写于760年,《旅夜书怀》写于765年,《阁夜》写于766年,《登岳阳楼》写于768年。到了770年的时候,杜甫——

众生:死了!

师:对!这几首诗都是写于杜甫——

众生:漂泊西南时期!

师:从765年开始,杜甫就已经无依无靠了,所以他才从西南那片天地走出来,想回他的老家,结果死在船上。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解释的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的特点来欣赏这几首诗。某一组在欣赏时,其他组也可提出疑问,好不好?

众生:好!

师:首先请第一组推荐一位同学把诗读一遍!(一男同学立即站了起来,看来该组内部的协调工作做得很好!)

10:(抑扬顿挫地将《蜀相》读了一遍,读毕,全班立即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很好,读得抑扬顿挫。谁再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解释一下?(一位女同学立即站了起来)

11:这首诗主要是写杜甫在四川的时候去找诸葛亮的祠堂,由此引发的感想,前两句写的是臣相祠堂旁边的一些景色,柏树非常茂盛,显得空无人的样子,寂静;后两句,第二……

师:这样,我们讲诗的句子,要搞清楚……(意欲提醒“句”和“联”)

11:(明白过来)噢,颔联也写的是丞相祠堂周围的景色,一个黄鹂它白白地在唱好听的歌,这句话表现出来……(思考,同桌提示“寂静”)寂静,还有杜甫内心的……(又思考,同桌又小声提示)

师:(笑)同学给你帮忙了。没关系,你接着说吧!

11:后两联写的是杜甫感叹诸葛亮的才华和身世,说他辅佐了刘备和刘禅两朝,是很忠心的老臣,为了天下,做出了很多有利于蜀国的计策,但是最后一联感叹的是诸葛亮最后还是没有成功,由此联想到杜甫自己的身世——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成功。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留下的一些疑难呢,待会儿再讨论。下面我们就从情感和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来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沉郁顿挫”风格。有谁来说一说?

12:(主动站起来)首联“锦官城外柏森森”就营造了一种壮阔、阴沉、庄严的环境氛围,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出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台阶上已经长出了碧草,树上黄鹂的鸣叫虽然很好听,但已经没什么用了。前两联写出了杜甫对时光流逝,对诸葛亮的感慨与惆怅。

师:(插话,意欲拉回欣赏的重点中来)这里所表现的情感是深沉的?!

12:对,是深沉的!

师:有没有悲凉在里面?

12:当然有,“柏森森”嘛!

师:从这就可以看出来?

12: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写出了杜甫感慨诸葛亮功业未成,但他所说的“英雄”不仅指历代英雄,还包括他自己。

师:好,(面对其他同学)他在解释“英雄”!请接着说!

12:(继续)这个“泪”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感慨诸葛亮的功业未成,第二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未酬,是借古写自己!

师:借什么“古”啊?

12:借诸葛亮来写自己!

师:主要是表达自己……

12:壮志未酬!

师:表达的是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感慨!那么从情感上来看,显得悲凉而深沉?(教师再次暗示要围绕“沉郁顿挫”的几个方面来欣赏)

12:悲凉、深沉、壮阔!

师:显得壮阔?这“壮阔”好像不太能看得出来啊!

12:我认为从“柏森森”可以看出,因为它还含有悲凉的意思。我自己认为,历代的诗人,像温庭筠写的《苏武庙》里就有这种写法。

师:哟,看来你读的诗还不少啊!请坐!(面向其他学生)显得“壮阔”,我觉得还有其他解释啊!还有没有同学说说?(指一生)有同学推荐你,你就说说吧!

13:诗的后四句主要写的是诸葛亮的身世,借此来写自己的身世,写自己的壮志未酬、功业未成。

师:(接过话题)借谁啊?

13:借诸葛亮!

师:借诸葛亮来写谁?

13:写自己!

师:借的是诸葛亮,而不是一般的小人物。这就看出杜甫的那种胸襟和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使得整首诗在悲凉之中又显得阔大深沉。

师:第二组同学,推荐谁来读啊?

 (一男生站起来朗读《旅夜书怀》,读完之后,全班自发给予掌声。)

师:读得很好,不过前两句可以读低一点、轻一点。

(教师示范读,重点说明“名岂文章著”应该怎么读,这一段以教师讲解为主,有师生互动。)

师:第二组的同学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

(一女生站起来)

14:第二句“危樯独夜舟”,一个“独”字把作者郁闷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作者讲究炼字,语言精炼苍劲,写出了雄浑壮阔的气质。(生停顿)

师:我发现你的鉴赏语言也很精炼啊!(众生小声笑)

14:最后一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就像天地间一只小鸟一样孤独与无助!(自己坐下)

师:结束了?我们这位同学的鉴赏具有跳跃性!跳跃性也是诗歌的重要特点,看来你也能去写诗哦!刚才你主要是从炼字的角度来谈的,那么从情感的角度呢?从情感的表达角度呢?有谁说说?

15:我认为第一句写出了他在夜里、旅途中非常孤独的心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写出了夜里看到的景,非常壮阔。最后两句则写出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算是对自己身世的一种释怀吧,对自己遭遇看得开!

师:(面对众生)是不是看得开啊?

16:我觉得不是,因为“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说明他对自己的遭遇还不是看得开。

师:哦,是的,他看不开,只是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而已!这首诗作于765年,这段时间他的好朋友严武去世,他不得不离开成都,生活失去着落,想到自己的遭遇,百感交集啊。他的内心是悲凉的,但是本诗颔联却写得阔大,在这阔大的景中体现了杜甫开阔的胸襟。

师:下面一首《阁夜》,谁来读?

(一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非常动情,博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很好,但有一个字的读音要纠正一下。“岁暮阴阳催短景”的“景”读yǐng。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我都不想走了!那么谁来解释一下?我们可以把解释和欣赏放到一起!

(众生沉默,因为学生没有课本,看不到注释,而本诗一些词语及典故又难以弄懂,故教师和学生一起扫除这些影响阅读的障碍,教师讲得比较简略。主要涉及的有“五更鼓角”、“野哭”、“夷歌”、“跃马”等。)

师:下面请大家从情感和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

17:表现出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对黎民百姓痛苦的遭遇的同情,对那些少数民族不断地征伐、打仗的痛恨、担忧。

18:(紧接着)“岁暮”是一年的末尾,也就是说自己的末期。“阴”和“阳”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将它俩放在一起,给人一种凄凉和悲伤的感觉。“天涯霜雪霁寒宵”,此时作者身在天涯,独自很孤独,眼前是一片霜雪,一片死灰、灰白,一个人独自度过寒冷的夜晚,这样写也是加深了这种感情的表达,显得更加更加的悲伤了。“五更鼓角声悲壮”,在夜晚的时候,军队的鼓角非常悲壮,他写这个是为了衬托内心的悲壮,也是写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为国家的统一尽一份力而感到难过,这就体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情怀。“三峡星河影动摇”,写景,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卧龙、跃马都是蜀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随着时间的消失也变成了一抔黄土,“漫寂寥”,就是独自一人,给人孤独的感觉。(停顿)最后两句给人一种消极,再英雄的人物也变成了黄土,自己再怎么努力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的感觉!

  (该生的鉴赏有条不紊,而且很有独到之处,语言表达也很准确清晰,不紧不慢。)

师:(由衷赞叹)就是这样,讲得非常好,真的是非常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情感上看,这首诗忧国忧民伤身;但他却写出了壮阔的景色来,杜甫毕竟是杜甫,胸怀就是不一样啊!前面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是从希望到愤懑,再到失望。最后一首诗《登岳阳楼》则表现了诗人人生将尽的绝望。下面我们看看《登岳阳楼》这首诗。

(最后一组一女生站起来非常有表情地诵读,抑扬顿挫处理得更好,全班仍主动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很有感情,就像是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在吟诵,看你读得这么好,那就由你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吧。

19:首联互文,他很仰慕洞庭湖上的岳阳楼,到了这个地方;岳阳楼把吴楚分开,“乾坤日夜浮”写的是天地之间,那个……

师:(接)天和地都日夜地飘浮在洞庭湖上。

19:(马上接)写出了非常壮观的景象,把整个岳阳楼放在了一个博大的背景之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的是自己年老病衰,独在异乡,没有亲人之间的关怀,而且关山之北还在打仗,他自己感到非常悲凉、痛苦。

师:如果总结一下该诗所表达的情感,那是什么?

19:有对自己的身世,对自己的现状的痛苦,还有对战争无法停止的无助。

师:那用我们前面总结的四个字就可以说清楚了!

19:(反应很快)忧国伤身。

师:请坐,你为你们组开了一个好头,谢谢!还有谁接着就“沉郁顿挫”来谈谈?

20:头两句扣题,第二联写一个阔大的背景……

师:那么你能不能把这一联欣赏一下?

20:“坼”是裂开的意思,说明洞庭湖非常大,把两地都分开了;“乾坤日夜浮”用夸张的手法,天地都浮在洞庭湖上……

师:它整个地写出洞庭湖一带……

20:都非常的大!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想到北方还在战乱之中,眼泪就流下来了。

师:杜甫在他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还关心着国家,忧国忧民,正因为心怀国家,所以才不局限于自己的个人伤感,才能写出这种阔大的气势来。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了?

21:“亲朋无一字”的“无一字”正表现了他的绝望。

师:你谈到了炼字的上面了,那我也提一个字,比如说“浮”,就把洞庭湖的气势给写出来了。

师:几首诗鉴赏完了,我们再回过头总结一下。(再次屏幕展示,“沉郁顿挫”的两个方面情感和表达)我要给大家留几个思考的问题:1、杜甫的诗为什么写得沉郁顿挫呢?2、是不是杜甫的诗都写得沉郁顿挫呢?(屏幕展示,留下作业。)

师:今天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上了这节课,谢谢大家!

 

  (众生鼓掌,下课!)


秋兴八首(其一)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

林杰:萧瑟阴凉的气氛。通过对自然界一些意象的把握,来体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师:好的。请坐。那么自然界的意象是怎样和这种思念故乡的心情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上个学期学过诗歌,是不是?鉴赏诗歌必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有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板书)

诗之胚是什么意思?是指诗的核心和主旨之所在。刚才林杰说了这首诗是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抒发思念故乡的心情,可见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学生的回答隐隐约约)

追问:带上情感的景物被称作什么?

学生齐答:意象。

师: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组交流。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每一组对自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国家安巡视,时间四分钟)

师:好,交流的时间到,大家停下来。我先请第一组发表他们的看法与见解。如果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待会儿可以做补充。

池丽丽:“凋伤”、“巫”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给人一种阴暗、阴森、恐怖的味道。而这里“玉露”好像是早上的事物,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另外,枫树林给人的感觉是很红火的,出现在这里也显得怪。(大意如此)

…………

师:“红红火火”的感觉又怎么能跟“凋伤”放在一起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组有没有人得出这个结论了?

池丽丽:好像早上露水要蒸发了,生命结束了。

师:这里我可以提醒一下。我记得上次我给大家发了一篇散文,其中一篇是《母亲的书》。母亲会背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二十四节气”)对,每次她背到“白露”这个节气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的凄凉,为什么?白露这个意象象征什么?我们说不要忘了“它象征的季节”。好的,你先请坐。婷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

陈婷婷:凄凉。

师:为什么?

陈婷婷:“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谢蒙伟:“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潘瑞东:……

赵勇: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师:就好像人与自然的感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很不错,请坐。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学生: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师: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师:还有其他组的补充吗?没有,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联的推敲。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陈园园:想念故乡的急切。

师: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薛慧娴:第二联想中写出了波浪很大,所以,我觉得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师: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

生:因为他回到故乡,心情十分激动?

师:诗人这时已经回到故乡了吗?注意看注解,大家要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好,你先请坐,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讲讲。

王焕展: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心情。

师:那这样的景反映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或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这首诗,大家看下面的注解,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

池铭锋:说明杜甫的心情像阴天一样,是很悲伤的,而且它和前面的第一句一样,都表达心情。

师:也是通过意象表达心情。还有吗?

池铭锋:他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师: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池铭锋: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

师:在这里,思乡之情有没有直接的体现?似乎没有。请坐。也认为是一种心情的体现。那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

陈祥翔:它这里写“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好像很高,给人的感觉很灰暗。

师:所以说,也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你到底是想提问还是想……

陈祥翔:我是想提问。

师:那就把你的问题大声地说出来。

陈祥翔:他这里写得是不是过于悲伤了?

师:过于悲伤了?

陈祥翔:这个“兼天涌”有没有太夸张了?

(下面的学生齐笑)

师:你抓的这个意象“兼天涌”,觉得是一种很夸张的写法,它怎么样夸张了?连天都跟着波浪在起伏,是不是?所以你觉得它太夸张了。那谁能回答陈祥翔的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他至于这么悲伤吗?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流寓在外已经好些年了。

陈祥翔:……

师:好的,你先请坐。我们说,艺术的夸张,情绪的表达,有时候是必要的。

赵勇: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

师:他到底为什么不能回去,就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赵勇:这里描写的情境这么恶劣。是不是他回去受到了什么阻碍?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时代背景,当时的唐王朝处于什么状态?

赵勇:衰败的状态。

师: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第一小组。

陈琼翔:我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泪”,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师: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

陈琼翔:……

师:为什么花流泪更能体现出一种伤感的情绪?花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陈琼翔:富有生命力的。

师:但是现在杜甫的感觉却是花在流泪,真正流泪的人应该是谁?

陈琼翔:诗人自己。

师:可见流泪的不是你刚才说的菊花,而是诗人自己。除了这个“泪”让你印象最深刻以外,还有其他的意象吗?暂时还没有,好的,先请坐。另外请一位同学。

林杰: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师:林杰同学要给杜甫炼字,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那就请大家说说看,该不该改?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好的,你先请坐。虞一祺,你来讲讲。

虞一祺:不能改,因为这个季节是秋天,秋天的菊花是开得很茂盛的。

师:你从节气上而言,这个季节菊花应该开得十分茂盛。那他说,秋末的话,菊花还是会凋谢的啊。

师: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残菊”似乎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残败的感觉来。

虞一祺: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很久了,大概是出于对菊花盛开的一种向往。

师:似乎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先请坐,可以再思考一下。请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戴康凯:残菊怎么可以两开?

(下面学生齐笑)

师:“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注解里是怎么说的?第二次开,也就说他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两年了,这里是他回家的路途中,是不是?路途中他停留了两年时间。好的,你先请坐。你觉得残菊不能两开,在理解上好像存在一些误差。

赵勇:因为菊花古往今来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

师:菊花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学生齐笑)这种说法牵强了些,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嘛。

赵勇: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打算回故乡了,所以不应该写“残菊”,写“残菊”的话……

师:事实上,他回不了故乡。好的,请坐。再想想,“残菊”意味着什么?破败。“丛菊”呢?

茂盛。那这里说“两开他日泪”,“两开”是什么意思?开了两了次了,这说明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两年了。那“他日泪”又是什么意思?

赵勇:应该是他看到这里的菊花开得这么茂盛,就想到了故乡的菊花也是开的茂盛的时候。如果是“残菊”的话,那故乡的菊也会开得很残败。(下面学生齐笑)

赵勇:这么去理解,好的,请坐。按我的理解,后面是“孤舟”,而写诗讲究对偶。后面是孤独,前面是“丛菊”,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我们刚才说了《春望》这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是不是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呢?

林杰:这里的花是不一样的,菊花是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的。

师:菊花为什么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

林杰:因为菊花是清高、孤傲的象征,

师:我们说杜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借花自喻。

林杰:那诗人也可以用其他的花来自喻啊。

师:菊花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林杰:……

师:好的,你先请坐,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意见的,我们下课再讨论。接下来下一小组,在你们眼里,这一联中有哪个意象让你们特别感动的?(赵勇举手)

师:好像只有赵勇发言积极些,其他……(学生笑,马驹举手)好的,请将不如激将,马驹,你觉得哪个字能带给你特别不一样的感受?

马驹:“心”字,“心”前面是“故园”,“故园”就是家乡,“故园心”也就思念家乡的“心”。(其他同学笑)

师:还有吗?

马驹:这里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马驹:“系”

师:“系”是什么意思?

马驹:“系”就是系舟上岸。

师:那么,这个“系”就是把舟绑在岸边,是不是?自己上岸了,那它怎么和后面的“故园心”联系起来?

马驹:说明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那为什么还要把船绑了上岸呢?

马驹:上岸回家去。

师:注意下面的注解,这里还不是他的家乡。

马驹:他上岸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

师:当作自己的家乡吗?你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好的,请坐,再思考。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有没有可能系的不是舟而是“故园心”?

师:所以说,你认为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很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找到了别的值得推敲的意象吗?其他组呢?陈祥翔,我刚才看到你欲举非举,你有什么要讲的吗?

陈祥翔:我刚才选的也是“系”,现在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师:赵勇把你要说的已经全说光了?那还有其他意象让你特别有感觉吗?比如说……

陈祥翔:“孤舟”。

师: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

陈祥翔:一只小船。

师: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陈祥翔:宽阔的河面上。

师:应该是江面上吧,前面已经提到了。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江面呢?

陈祥翔:波浪起伏的。

师:这么一条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凄凉。

师:凄凉,而且飘零,是不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啊?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陈祥翔: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描写

(学生齐笑)

师:你还是执着于自己刚才的观点,觉得这样写太夸张了。

陈祥翔:这孤舟也太脆弱了。

师:孤舟太脆弱了,你提到这一点。那大家说说看,孤舟是不是脆弱的。

一个学生很快回答:不是的。

师:不是脆弱的,那就是坚强的?

陈祥翔:江间波浪兼天涌……

师: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好的,请坐。

林杰举手:我有一些问题。在这名诗中,“故园心”怎么可以被系住?

师:这个问题好像偏离了我们的思路。“系”在这里是“牵系”的意思,是指心“牵系”“故园”的意思。好的,请坐。

师:时间关系,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第一小组,哪位代表?

方舒:刚刚我们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这句中要用“暮”字,而不是“早上”或“中午”呢?因为“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出游和工作学习的人都要回家去了,而且它这里是说回家是做寒衣,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方舒:我还想谈谈刚才的林杰同学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用“丛菊”而不用“残菊”?就像老师说的:“丛菊”是菊花开得很茂盛,能和作者孤身飘泊在外的感觉形成对比。如果用“残菊”的话,那就是有同病相怜的感觉,那就不会突出一种特别的凄凉。还有他说为什么不用富丽堂皇的花来形成对比,我觉得菊花基本上是颜色比较淡一点的,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里的意象都是比较悲凉的一种感觉,就是枫树也是一种很浓重的颜色,如果用很富丽堂皇、很艳丽的花,会把整首诗的意境破坏掉,显得不和谐。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师:个人的观点也很精彩,很富有条理性。接下这组同学能不能替方舒做一下补充呢?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下课铃响起)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谢丽娜,你来讲讲看。

谢丽娜:这,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师:紧张?

谢丽娜:人紧张的话,心跳也会加快。

(学生笑)

师:请坐,陈祥翔

陈祥翔: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说明夜很静。

师:可见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好的,请坐。这是我们同学对这首诗各自的体验与把握。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工作,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任务就放到课后来完成,并且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好,下课。

咏怀古迹(其三)

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毛泽东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

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引出明妃,说“尚有村”,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三四句承上转出一出深宫,竟死塞外之意。“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得凄绝。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独留”,“向黄昏”,“青冢”,都透出明妃之怨恨。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厉,是以虚笔运实事。“省识”与“空归”对文,“省识”即详识。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又可想而知了。故“画图省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一去紫台”、“独留青冢”,说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怨,这里饱含家国之思,因此六句引出“环珮归魂”。美如明妃,抱恨绝域,因而此句说其死之遗恨未偿,故曰“归魂”;而此“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结尾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琴操》:“昭君作怨思之歌。”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结尾一气喷薄,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迹以咏怀,叹庾信之“萧瑟”,伤宋玉之“空文藻”,悲明妃之“怨恨”,感怀蜀主身后之“虚无”,奴惜诸葛孔明之大功不成。诗人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因此全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登高》课堂实录 一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生:杜甫

师:有何依据?

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生:想(学生很兴奋)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

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

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

……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

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

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

(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说得很好,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看看效果如何,哪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学生踊跃站起)

师:你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读得很投入,但是由于对杜甫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还不太感人)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不过情感还不够丰富,你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想。

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的意思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下面我们就来体察情感。刚刚让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几个困惑。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学生思考)

生1:之所以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师:古人说“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生2:“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样的“悲”。

师:那么“啸”是什么样的“悲”?

(学生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读过的用“啸”的诗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

生:(七嘴八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很好,大家说“啸”中除了“悲”还有什么?

生1:愤怒。

生2:壮。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把首联再来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你为何要这样读吗?

生: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说得好,可见,因为对一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对这句诗有了全新的情感把握,以后同学们在体察诗句情感的时候一定要从词语入手。

(学生若有所悟)

师:下面请同学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二个困惑: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思考)

生1:第二联虽然诗人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种景象,但是诗人说“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可见第二联所写景物种类虽少,数量上并不少。

生2:第二联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这对情感的表现都是很有作用的。

师:那么你说第二联与第一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我觉得渐大了。

师:为什么?

生:诗人见到了无边的落叶又想到了长江的无穷无尽,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比首联境界渐大。

师:既然这样,你可以为大家读出这种大境界来吗?

生:可以。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请你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到底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有些茫然)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如此景象,你会想到什么?

生1:自己已经老了。

生2:生命真是短暂。

生3:感叹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

师:看来这句诗中除了悲愤还有叹息啊!那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

(一学生自告奋勇且读得很投入,但是并没有完全读出悲叹之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悲叹之情呢?哪位同学再来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比较到位)

师:这一联既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就必须将 “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的第三个困惑: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境界并不吻合 ”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学生非常茫然)

师:(点拨)写景往往为了抒情,然而应该大景配大情啊,诗人后四句到底是不是感叹自己个人的命运,抒发个人悲情?

生:是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霜鬓”“停浊酒”都是在写自己。

师: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就是因为“艰难苦恨”。

师:诗人因何“艰难”,又“苦恨”什么?

生:世事艰难,“苦恨”自己历尽辛苦,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

师:说得很好,可见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啊,他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是把天地苍生都埋在胸中,这种思想感情是何其丰富深厚啊!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生:没有。

师:后人都将杜诗这种境界开阔且基调悲慨、感情丰富深厚的特点叫“沉郁”,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种沉郁之情读出来呢?大家自己读一下,看看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低沉而浑厚)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悲”“常”二字要重读;“病”“独”二字要重读,这样才能加重悲苦情绪。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呀,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得好;不过我觉得最后一联,你读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同学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

生:同意。

师:哪位同学再读一遍尾联。

(学生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艰难苦恨”四字应该重读。

师: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呢?

(学生稍有点茫然)

师:诗人为什么要登高?

生1:为了思乡。

生2:为了排遣愁绪。

师:诗人有没有排遣愁绪?

生:没有。

师:诗人不仅没有排遣愁绪,反而增添更多新愁,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师:但是诗人有没有喝酒?

生:没有。

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又轻轻放下?

生:说明诗人心事重重。

师:说得很对,诗人欲罢不能啊!所以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下。

(学生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齐读一遍。

(学生读)

师:悲哀、悲愤、悲咽,让人倍感悲凉;悲秋、悲己、悲国,让人深陷悲思。同学们还想不想更深入的把握这首诗的韵味?

生:想。

师:如果能将自己融入诗歌的意境,我们会读得更好。老师深感这首诗天下第一七律的美誉,把它改成了一首五律,请看:“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大家说老师这首五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我喜欢杜甫的诗,我感觉老师的诗太简单了,没有韵味。

师:为什么呢?我这首诗与《登高》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啊,为什么韵味全无呢?

生:老师的五律与杜甫的七律相比缺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诗歌中的形象不生动了。

师:说得对,老师的五律缺少了情境化的词语,让读者失去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始终觉得诗人在诗外。由此可见,大家读这首诗也不能只读出秋景,或只读出秋情,还要读出景中的杜甫,情中的杜甫。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音乐起,学生闭上眼睛)

师:(深情诉说)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简短停顿,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非常感动)

师:此刻我们的心情都很悲怆,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杜甫无限的缅怀之情!

(全体学生起立,师生共同背诵)

(音乐起)

师:“走在历史上那个悲怆的角落,一声凄厉的啸掸去记忆的尘,还有一只低回的鸟,一片秋天的叶,凝视着我。假如可以追寻,就让那穿透千世的遐思,那载负沉重的痛,都和着这有节奏的韵律,都化作这古朴的风。就让我漂泊在那个高台,静静地咀嚼——你如霜的两鬓!”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登高》课堂实录 二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棗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