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名作”精神,构建“欣赏”文体,感受经典风韵,品味书香人生。只要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名作欣赏”,再点击关注,即可与我们一起共赏名作。 通天河:作为西天取经中点的意义 梁归智 读《西游记》的人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老生常谈,说《西游记》也没什么了不起,孙悟空遇到妖魔降伏不了,就请观音菩萨来帮忙,老套子。那么,我们就考察一下,在西天取经路上,观音菩萨救助取经人一共几次。
西天取经路程的中点在哪里?熟读《西游记》的人,对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的,因为小说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而是通过一个好像是漫不经心的细节表现的。那一回叫“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降伏了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道后,唐僧师徒继续西行,遇到了一条大河,就是通天河,水深浪阔,“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后来问一位老人,老人对唐僧所说从东土大唐而来不相信,说“出家人休打诳语,东土大唐到我这里,有五万四千里路”,你那么容易就走到我们这里了?就这个“五万四千里路”,就暗示到了取经路途的中点了,因为全程是十万八千里。这是第四十七回的故事,到第四十九回通天河的劫难结束,正好接近全书一百回的中点。
通天河的妖怪不是别个,正是观音菩萨的金鱼偷跑出来作怪。这个情节可不是随便设置的,观音菩萨是取经事业的组织者,唐僧师徒五众都是她招募来的,一开始,她就答应孙悟空:“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并且又给孙悟空增加了一样本事,就是三根救命毫毛。这发生在收白龙马的第十五回,也就是“意马收缰”取经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么到了取经的中途节点,却是观音自己的金鱼来捣乱,再由观音前来收伏,显然有微妙的寓意。
观音菩萨救助取经团队的次数其实并不多,八十一难中,一共也就七次,而观音亲自出手更少,才五次,且都发生在前一半路途中。这五次分别是:鹰愁涧收白龙马,黑风洞降黑熊精,五庄观活人参果,火云洞伏红孩儿,通天河收金鱼(另外两次一是派木叉收沙和尚过流沙河;一是 “四圣试禅心”,但这是集体行动,而且是“试”不是“救”)。这五次描写也很有幽默调侃意味,就是都和观音菩萨自己的利益有关。小白龙是观音向玉帝要来给唐僧做脚力的,她这次来不过是施展法力把龙变成马。黑熊精和红孩儿都被观音收为门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金鱼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五庄观活了人参果树后,得到了镇元大仙一枚人参果的酬谢。
过了通天河,观音再没有亲自出手救助过取经团队,只是有两三次指点孙悟空去找寻门路,如告诉孙悟空去找昴日星官降伏蝎子精。有一次观音又来了,是为了朱紫国抢夺了皇后的妖怪来的,回目叫“观音现像伏妖王”。但我们一看那具体描写,却是因为妖怪是观音的坐骑,已经被孙悟空偷了紫金铃要把妖怪烧死,观音赶来是救自己的坐骑,而不是帮助取经人。回目与内容的矛盾其实也是一种幽默,游戏笔墨。
这种情节的设计暗示的是:前一半路程走完,观音菩萨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作用,就到此为止了,后一半路,她已经可以放手了。或者说,再遇到魔难,观音菩萨也难以救助,孙悟空主要靠自己了。
为什么中途节点是通天河呢?这个名称也意在言外,“通天”就是直接通到西天佛祖那儿了,所以后半段路程,西天如来佛亲自出手了两三次。老君的青牛,六耳猕猴,狮驼国的大鹏雕,都有如来干预;牛魔王,如来也主动派了金刚去捉拿。 通天河作为中途的最后一难,清代人汪象旭批点说:“过此以往,江流水厄将终,更无事劳普陀之驾矣。”“江流水厄”指唐僧小时候的遭遇,一出生就被他母亲绑在一块木板上放到河里漂走,以免被强盗杀害,后来漂到金山寺,被老和尚收留,所以叫江流儿。通天河也是“水厄”, 汪象旭说写通天河是象征唐僧的前半段灾难满了,观音菩萨以后也就不再亲自来救助他了。这种评点符合原书的巧妙设计。 唐僧以“江流”而开始生命的魔难,以通天河落水而走到了去西天的半途,最后到了西天又在凌云渡乘坐无底破船落水而“脱胎换骨”,回程增加一难,再被老鼋摔落到通天河里,是他的落水四部曲。
通天河的故事为什么用了“陈家庄”这个名字?那是因为唐僧俗姓就是陈,他的父亲是状元陈光蕊,上任时也是在河上被强盗劫持杀害,妻子被强盗抢夺,当时她已身怀唐僧。到了第一百回,因为还差一难,观音菩萨指示金刚再生一难,恰恰也是降落到通天河边的陈家庄。通天河作为取经路途的中点,实在意味深长。 总之,去西天取经,代表着“意义”,也是对自己内心凡俗欲望的克服,“天路历程”也是“心路历程”。所以,遇到的妖魔鬼怪,其实都是需要克服的凡俗欲望的象征。通天河作为中点站,就暗示世界观的改造已经完成了一半。 搞清了西天取经路途的中点站,再回头看他们师徒一众前一半路途和后一半路途中分别遇到了什么魔头,遭遇了什么困难,就能格外感受到《西游记》的艺术结构精巧深刻,意味无穷。
唐僧去西天路上遭遇的第一难在第十三回,那时还没有解救孙悟空,唐僧和两个从长安带出来的小和尚刚走到边境,还没有出国就遭遇了妖怪。他们被一个妖怪团队所捉拿,两个小和尚立刻就被剜腹剖心吃掉了,唐僧被捆在那里,等候下一顿再吃。这三个妖怪分别叫寅将军、熊山君和特处士,就是老虎、狗熊和野牛。不过唐僧被太白金星给救了,一个人逃出了魔窟。后面唐僧又遇到了老虎,幸亏被猎户刘伯钦所救。紧接着到了两界山,就要放出孙悟空了。这“两界山”的名字,表面上是说这座山是国界,大唐帝国和鞑靼国的分界线,其实也象征着或者说譬喻着孙悟空和唐僧的心路历程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两界山前面的双叉岭,也是唐僧和孙悟空命运都在此分叉的意思。
从五行山下解脱的孙悟空刚随唐僧西行,立刻又遇到一只老虎,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死了它,这是他隔了五百年第一次使用金箍棒。到此为止,唐僧已经遭遇了三次老虎,可以叫“三虎开泰”。在佛教文化中,老虎常被用来象征心中的杂念俗念坏念头。后来猪八戒刚加入取经团队,也在黄风岭打死一个虎先锋。到了宝象国,唐僧又被妖王变成了一只老虎。这些情节,都是用遇虎灭虎象征“心猿”(也就是心里的凡俗欲望)易生难伏而造成魔难,需要反复克服。
接下来是收白龙马,回目就叫“意马收缰”,双关寓意明显。再接着就是“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孙悟空在贪心的老和尚面前展示如来佛给的宝贝袈裟,引出火烧观音院,黑熊精偷走袈裟的情节进展。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财宝对心的诱惑,老和尚见宝起意,陡起害人之心,结果不仅烧了禅院,自己也因丢了袈裟而被迫自杀。黑熊精来救火本是好心,却在看见袈裟后起了贪心,起了偷盗心,惹出了大麻烦。而这场灾难的起因,则要怪孙悟空的炫耀心,他不顾唐僧的阻拦,执意拿出袈裟显摆,才惹出这一场是非。透过热闹怪诞的情节,我们看到的还是“心猿”——欲望造成的麻烦。
再下来,收了猪八戒,受了乌巢禅师的《心经》(这个后面讲),就到了黄风岭。山大王黄风怪是灵山的偷油貂鼠,老虎反而做貂鼠的先锋,因为貂鼠是灵山佛祖那儿出来的,幽默的趣味自在其中。不过貂鼠胆小,黄风怪并不想惹孙悟空,老虎胆大,偏要出头,结果被猪八戒打死,黄风怪也被灵吉菩萨给收了。明代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说:“‘灵吉’二字最可思,大抵凶恶悔吝,都从痴愚不醒得来。”清代的张书绅评点说:“‘灵吉’即心也。若要风定,必先心定。”因为“心灵”是一个词,所以说“灵吉”就是心灵觉悟的意思。写灵吉菩萨能降伏住黄风怪的妖风,其实表示妖风就是心里坏欲望的象征,灵吉菩萨的名字也象征只有心觉悟了,才能去掉灾祸。
后面收了沙和尚,取经团队齐了,紧接着就是“四圣试禅心”,是色欲的考验。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有俗语说和尚是色中饿鬼,《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但唐僧师徒中只有猪八戒没有通过菩萨考试。黎山老母变成中年寡妇,说娘家姓贾夫家姓莫,姓贾姓莫,就是《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意思。其他三个菩萨变成三个女儿,叫真真、爱爱、怜怜,清代的汪象旭评点说:“诸魔未来而美色先见,亦以诸魔之境易持,而美色之关难破也。”后面还有许多女色魔障的考验,“皆从真真爱爱怜怜始之”,因为“色魔之狠毒,更甚于诸魔也”。万恶淫为首,“真爱怜”就是“心猿”——欲望的一个最强烈的诱惑,所以前后反复试炼。后面的确又写了不少女妖怪,还有西梁女国的女王,骚扰唐僧,都是色欲的考验。色欲考验最难通过,我们今天的现实在反复证明。
偷吃人参果。食色,性也。老圣人早就指出贪吃和贪色是人的两大本能,前者是为了个体生存,后者是为了延续后代种族。因此欲望格外强烈激烈,也就会产生许多诱惑、纠缠和麻烦。万寿山五庄观偷吃人参果推倒人参果树,就是“食”欲惹出的祸。色欲的考验刚完,接着是食欲的引诱,孙悟空三兄弟都偷嘴犯戒。
白骨精。白骨精出来,所谓“尸魔三戏”,其实暗用了道教三尸虫的说法,就是潜伏在头颅、胸部和腹部(或说在督脉三关)里的阴气,所以修行必须“斩三尸”。妖精要吃唐僧肉延年益寿,是从这个白骨精开始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撺掇唐僧赶走了孙悟空,是自己想当大师兄,这是互相嫉妒妨害团队磨合的问题,是嫉妒心作祟。
宝象国赶走孙悟空。孙悟空被赶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说:“心猿一放,就有许多磨折。可不慎乎!”“心猿一放”,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唐僧赶走了孙悟空,另一方面更指取经团队闹不团结,“心猿”也就是思想出了差错,所以招来了后面那些魔难。于是到了宝象国,就是“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表面情节是在白龙马的苦求下,猪八戒请回了孙悟空,降伏了妖怪,而暗含的寓意,是经过折腾,取经团队终于内心整合,心神合一,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了。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后半段路途开始的六耳猕猴出现,再一次“二心搅乱大乾坤”为止。所以,孙悟空打白骨精被逐再返回的故事,是一个段落的节点。过了这个节点,是平顶山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乌鸡国的死国王,红孩儿,黑水河,车迟国,然后就是通天河,前一半路走完了。
平顶山的妖怪是观音菩萨向太上老君借来考验取经人的,和“四圣试禅心”差不多。平顶山的魔障写得很热闹,是妖魔宝贝最多的一次,微言大义就隐藏在妖怪和宝贝的命名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一个金,一个银,宝贝则有紫金葫芦、羊脂玉净瓶、幌金绳、七星剑和芭蕉扇。我们要注意,五件宝贝里有两个“金”字一个“玉”字,连同妖王的名字,就是金、银、玉代表的财货对人心的诱惑——这是“心猿”的另一次暗示。七星剑和芭蕉扇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用的,其实也暗含了“金”字。 乌鸡国的假国王篡位,是权力诱惑造的孽。红孩儿和黑水河,火水相济,意思深远,也就是火灾去了又来水患。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是在火焰山炼的,而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踢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造成的,红孩儿从鼻子眼睛里喷火,就是心火——心猿放的火,暗示人的欲望。第四十二回描写孙悟空去请观音菩萨,观音听说红孩儿变成自己的模样擒拿了猪八戒,勃然大怒,把净瓶都掼到了海里。孙悟空自言自语说“菩萨火性不退”,好像幽默搞笑,其实暗含的意思是,连菩萨的“心火”也没有退净,可见“心猿意马”是多么难以制伏。《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说:“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又批:“火性不退,佛性自退也。”意思就是成了菩萨,就不应该大怒,因为菩萨是已经修炼到心里没有任何欲望的觉悟者。
车迟国斗法,占了三回书,是重头戏,回目就暗藏玄机:“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四十四回)。法身就是佛身,元运就是练元气,车力是车行轮转发力的浓缩,佛家讲究转法轮,比喻大道周行。“法身”句是一语双关,既指小说中到了车迟国遇到妖道,也指身心的修炼。《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批点说:“此处虎力、鹿力、羊力三道士,亦是虎车、鹿车、羊车的隐名。”车就是乘车,佛教用坐不同的车比喻修炼到不同的高低境界。道教也借用引申,如说虎、鹿、羊是“炼三车”,也就是修炼内丹火候的三个阶段等。牛在佛教中最神圣,现在印度还有这种遗俗。牛的隐喻体现在后边的牛魔王身上。车迟国的三个妖道,虎力、鹿力和羊力,主要用道教的说法。第四十六回的回目“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用“外道”“正法”分别代表道教和佛教,不过说“外道”,也就是道教里的邪派,对道教本身还是尊重的。“心猿显圣”表面上是说孙悟空战胜了三个妖道,骨子里还是“心猿”本意的影射,就是心的信仰要坚定,不要受“外道”——各种“歪理邪说”的诱惑。车迟国后面就到了通天河,意味着取经前一半路途的结束。回头看,这前一半路程,各种妖魔鬼怪虽然写得光怪陆离、色相缤纷,却有序地暗示着各种妖魔都是对“心”的试炼,是与“心猿意马”的长久斗争。好色欲,贪吃欲,炫耀心,嫉妒心,好胜心,贪财心,篡权心,歪理邪说的诱惑,都需要不断地克服。 从第五十回开始,进入西天取经的后一半途程。这一回的开头,是一首词,词牌名是“南柯子”。这里用的是“南柯一梦”的典故,意思是前一半的旧梦已经结束,后一半的新梦又开始了。词的开头就是“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结尾又强调“勿令猿马气声粗”,说得很清楚,“心地”又有了“尘情”,需要打扫除掉了,不要让“猿”和“马”又猖狂起来啊。新一轮与“心猿意马”的纠缠抗争重新揭幕。 第五十回的回目也当头棒喝:“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情节是孙悟空要去给唐僧化斋,临走时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个圆圈,让唐僧和猪八戒、沙和尚坐在圈子里别出来,以免妖魔侵害。可是下面的情节,一方面孙悟空的化斋形同抢劫;另一方面,在猪八戒的鼓动下,唐僧三人走出了孙悟空画的圈子,进入一处楼阁。猪八戒和沙和尚又贪小便宜,穿上了放在那里的纳锦背心,结果背心转眼变成绳索,猪八戒和沙和尚都被捆绑住了,“惊动了魔头”,把唐僧师徒三人都抓住了。孙悟空回来和妖魔打斗,妖魔有个很厉害的白森森的圈子,把孙悟空的金箍棒也套走了。孙悟空请来哪吒、李天王、火神、水神,全不管用,只好去西天找如来佛。如来派出十八罗汉用金丹砂降妖,也被圈子套走了,最后罗汉说出如来让找妖魔的主人太上老君,才把妖魔收走。 这下半部开始的第一回,寓意微妙得很。孙悟空画圈,唐僧等出圈,妖魔却有个圈能套走各种神兵法宝。“圈”其实就是暗示象征——是人的“心猿”又乱了,不正确的欲望又蠢蠢欲动了。包括孙悟空偷抢斋饭,唐僧走出圈子,猪八戒和沙和尚贪小便宜等,都意味着离开了正确的“圈套”(规矩),必然被妖魔的“圈套”所困。特别是妖王的那个圈子,最后说就是太上老君的金刚圈,其实就是人的邪念的大象征,否则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怎么不用金刚圈把孙悟空的金箍棒套走呢?那不就一下子解决问题了?所以,从后半途开始的第一回,就鲜明地显示出“心猿意马”的纠缠又开始了,而且更复杂麻烦了。观音菩萨不来了,如来佛祖却露面了。
女儿国,唐僧和猪八戒误喝了子母河的水,导致男人怀胎。孙悟空找如意真仙讨要打胎泉水,如意真仙却是红孩儿的叔叔,记仇不给,费了好大周折才取来了泉水。后面就是女儿国王要让唐僧招亲,又出来琵琶洞的蝎子精劫走了唐僧,连孙悟空都被蝎子蜇得头痛难忍。这些故事都很精彩搞笑,其中暗示的却是贪欲、色欲等的考验又上演了。
女儿国之后,是更加严重的“心猿”迷乱。孙悟空再次打死强盗,而被唐僧驱逐,于是真假猴王的戏就上演了。唐僧这次撵走孙悟空,却是孙悟空的错误,而不是唐僧的错误。对付凡人强盗,孙悟空无端过激,打死他们,后来又杀了杨老汉的儿子,让杨老汉无人送终,毫无慈悲心念。第五十六回的回目“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一语双关,暗示孙悟空的确“神狂”了,“道昧”了,“心猿”太放纵了。唐僧撵走孙悟空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他坚持“为善”信仰的体现。这一回有一些“点睛”的描写,如“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说取经团队的和谐团结再次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也是“神狂”和“道昧”的表现,所以紧接着就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了。“二心”是关键词。六耳猕猴的出现,是“二心”的神怪演义,“六耳”其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的意思。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内心恶念的化身——是“心猿”的再次肆无忌惮和出轨。六耳猕猴还让猴精变出了假唐僧、假猪八戒、假沙和尚、假白龙马,是说唐僧师徒五众全都管束不住自己的“心猿意马”而胡乱来了。
经过天宫地府南海西天的反复折腾,六耳猕猴才被如来佛的金钵罩住,而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这个情节的真实含义,是孙悟空打杀了自己心中的恶念,修行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发生了“自由的转型”。
六耳猕猴的歼灭富有象征意义,取经团队再次增强了凝聚力,剪除了“心魔”,唐僧师徒的“觉悟”都获得了新的提高。接下来就是火焰山、牛魔王、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是皈依佛门的一个暗示。
所以驯服牛魔王的故事,就是用佛法驯服“心猿意马”的大隐喻。牛魔王身上囊括了酒、色、财、气四个方面的内容:与碧波老龙吃酒,导致金睛兽被盗;恋于和铁扇公主、玉面公主的妻妾感情而受诱惑;贪图玉面狐狸家的财产招赘到积雷山;因红孩儿之事与孙悟空争狠斗气。也可以说,牛魔王身上体现了“心猿意马”——思想欲望的方方面面。所以,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打斗格外艰苦,借芭蕉扇的过程格外曲折,这其实是表现克服酒、色、财、气“心猿意马”的诱惑特别困难。
紧接着消灭大蟒蛇,靠孙悟空的本领神通;过秽臭的柿子岭,则靠猪八戒不怕脏不怕累。这些都是剪除俗念的纠缠,洗净凡尘污秽的象征。朱紫国也很耐人寻味。国王和妖王,两个都是痴心的情种,一个为失去王后病了三年,一个对着只能看不能近身的美人痴心了三年。“心猿意马”的内涵直指人的“痴情”。
之后是“盘丝洞七情迷本”,七个蜘蛛精象征人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像蜘蛛的丝一样把人缠缚,软绵绵的连金箍棒也打不了。蜘蛛精的丝是情丝,蜈蚣怪的眼是色目,最后蜘蛛精都被孙悟空施法术用叉棒断丝消灭,蜈蚣怪则被毗蓝婆菩萨用针扎瞎了眼,隐喻的意思很明白。第七十四回开头的诗句就总结蜘蛛精和蜈蚣怪的寓意:“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后面接上“话表三藏师徒们打开欲网,跳出情牢,放马西行”。蜘蛛精和蜈蚣怪都是“情欲”惹出来的,“原因总一般”,杀死了蜘蛛精,降伏了蜈蚣怪,就是挣脱了欲望的网络,跳下了情欲的车子,然后才能继续往西天去求取真经。
第八十五回分瓣梅花计最有意思,一般读者看不明白。小小花豹精,既没有难治法宝也没有独门绝技,却骗得孙悟空兄弟相信唐僧已经死去,又哭又拜,最后却仅仅用瞌睡虫就把妖怪打死。似乎情理不通,却正是隐喻笔法,暗指旧师傅死去,新师傅方生,即将进入西天领地,也是脱胎换骨的一种象征。所以最后就是又一个孝子樵夫,引导唐僧师徒翻过隐雾山,指示下山就是天竺地界,与第一回孝子樵夫指引猴王去灵台山相呼应。第一回的樵夫和菩提祖师是邻居,隐雾山的樵夫和魔王是邻居,这两个樵夫都是孝子,意思很明白:有了孝心,其实就是神仙,也不怕妖魔。隐雾山的樵夫给唐僧师徒指路,就是他们成佛的引路人。隐雾山的命名,是黎明前的昏沉,即将被“觉悟”(佛)所驱散的意思。“心猿意马”的驯服也即将完成了。成佛觉悟,其实就是樵子的那一片孝心。这一回孙悟空再次提起乌巢禅师的《心经》,并特别说出概括性的偈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是点明全书的主题,成佛就是修心,灵山、佛其实并不在西天,而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到西天取经是形式,实质是培育一颗向善的心。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是孙悟空一个筋斗的距离,也就是一念之间的善恶分途,佛妖异相。修行就是修心念,天路历程就是心路历程。
天竺国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打绣球招唐僧为婿,遥遥暗接唐僧的父亲曾经彩楼配的前缘。详细描写皇家招亲的排场气派,是最后展示一下人间的所谓富贵荣华不过如此,“心猿意马”实在不值得流连恋栈。最后一难却是铜台府地灵县寇员外斋僧,已经很少神怪色彩,揭示的是“伪善”——重视外在表演而缺少内心虔诚的虚假向善。寇员外之所以姓寇,正隐喻心寇难除才是大害,是“心猿意马”的变相肆虐。铜台府的地名暗示铜臭熏天,与前面的玉华州、金平府的名字前后相连,暗含对人间看重的金、玉、铜价值的褒贬。
这西天路上的最后一难,唐僧结结实实挨了衙役们的打,逼得连如来给的宝贝袈裟也送出去。西天取经一路,唐僧虽然被妖怪们吊、捆、蒸、煮,但都是虚惊,从来没有挨过打,最后却被凡人打了一顿,这是最深刻的寓意——凡俗的“心猿意马”之危害超过了任何妖魔鬼怪啊。此难过去,就到达大雷音寺,见到了佛祖,又没有缘分领受无字真经,只能换取有字经,最后把一路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交了出去。即使如此,八十一难还差一难,返回长安途中又落到通天河岸,在取经路途的中点再遭一难。这才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九十九回回目)。
总之,取经后一半路程,比前一半的魔难更多,也更曲折、更艰难,但象征隐喻的意思却前后一贯,就是从“道昧放心猿”到“猿熟马驯”。 |
|